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巢湖十五里河河口湿地植被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河口湿地是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也是湖泊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探讨河口湿地植被在不同时期内种类和组成的变化,以及引起这些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文章以巢湖十五里河河口湿地为对象,在巢湖处于枯水期和丰水期时,分别对其植物群落进行了野外调研,研究发现:枯水期河口湿地分布植物有21种,隶属于18属,11科;丰水期河口湿地分布植物11种,隶属于10属,7科;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枯水期时河口湿地植物组合类型有8种,丰水期时河口湿地植物组合类型为4种;枯水期时河口湿地植物物种多样性比丰水期时高,但其均匀度比丰水期时低;湖泊水位、河口水质和人类活动是河口湿地植物种类和组成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2.
对丰水期、枯水期黄河入海口8个站位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PAHs)进行提取分离,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QP2010)定量分析。丰水期沉积物中共检出15种2-5环PAHs,而枯水期沉积物中共检出25种2-6环PAHs。丰水期表层沉积物中PAHs的总浓度在90.13~351.36ng/g之间,枯水期表层沉积物中PAHs的总浓度在39.34~218.92ng/g之间。同国内外其它河口、海湾相比,黄河入海口沉积物中PAHs相对较低,PAHs含量、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丰水期PAHs浓度高于枯水期PAHs浓度。由多环芳烃参数菲/蒽、荧蒽/芘与甲基菲/菲比值表征黄河入海口表层沉积物中PAHs主要来源于燃料不完全燃烧。  相似文献   

3.
利用CCA分析对赣江流域影响浮游硅藻的环境因子进行筛选,结果发现影响浮游硅藻物种组成的主要环境因子:在丰水期,纬度(N)>Zn>TN>经度(E)>氰化物(CN-)>p H;在枯水期,纬度(N)>Pb>Hg>Cr6+>水量(WF)>p H;在平水期,纬度(N)>CN->水温(WT)>经度>As>氟化物(F-)。影响浮游硅藻密度组成的主要环境因子:在丰水期,纬度>Zn>TN>挥发酚>CN->石油类;在枯水期,Pb>WT>F->水量>p H>CODMn;在平水期,CN->WT>水位(WL)>BOD5>粪大肠杆菌>TN。从而得出浮游硅藻与各环境因子相关系数都很高,浮游硅藻物种组成、密度与主要环境因子间的相关性都很强。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珠江三角洲网河区水位变化特征.基于区域化变量理论,提出珠江三角洲网河区水位空间插值的kriging方法,给出描述该网河区水位空间分布结构的半变异函数,分析了网河区水位的空间分布,以及水位的空间结构性-方向性和相关距离,并给出了丰水期的一个应用实例,为该地区防洪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渑池盆地是黄河中游的一处峡谷,周边的黄河两岸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研究盆地区全新世以来的环境变化过程对新石器时代人类文明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渑池盆地池底村古湖泊沉积进行剖面观察、连续采样、14C年代测定(校正为日历年龄)和粒度组成分析,发现剖面沉积物的粒度特征较好地反映了渑池盆地的古气候和古湖泊水位变化情况.剖面粒度组成和粒度参数等变化特征揭示,渑池盆地末次冰盛期以来古湖盆流域的气候环境演化序列为:19 543~8 039 cal.a BP期间,早期对应于末次冰期,气候比较干燥,古湖泊尚未形成,进入全新世气候由干冷向暖湿化方向转变,古湖泊开始形成;8 039~3 473 cal.a BP期间,气候环境处在一个相对比较稳定的时期,此阶段相当于全新世大暖期,气候温暖湿润,湖泊水位最高;3 473~2 897 cal.a BP期问,气候波动剧烈,总体上气候较前一段干旱,湖泊水位下降;2 897~2 422 cal.a BP期间,气候干旱,古湖泊干涸.渑池盆地的环境变化过程与周边地区有较好的对应性.  相似文献   

6.
珠江三角洲网河区水位空问插值的kriging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珠江三角洲网河区水位变化特征。基于区域化变量理论,提出珠江三角洲网河区水位空间插值的kriging方法,给出描述该网河区水位空间分布结构的半变异函数,分析了网河区水位的空间分布,以及水位的空间结构性一方向性和相关距离,并给出了丰水期的一个应用实例,为该地区防洪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河口黄河特大桥13#墩位于主河道高水位处,基础承台在卵石及泥岩地质处,上面是人工填土石筑岛.施工时在承台周围采用3排(或双排)孔注浆,形成防水帷幕;且基坑每开挖1.0 m,浇注1层圆形钢筋混凝土护圈.为避免使用下沉混凝土围堰,在这样高水位、地质复杂情况下,采用注浆帷幕、钢筋混凝土护圈施工了该深水基础.该方法施工投资小、效率高,对类似的深水基础施工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黄河以细粒物质含量高为特征.经研究发现,细粒物质搬运和沉积的动力有物理、化学和生物三种.物理作用是最主要的动力,主要表现为河水、潮水、风和柯氏力等过程的作用.主河道中的物理因素最活跃,又可细分为高水位、中等水位、低水位、涨—落水流、浪成水流、反向水流、裂流及“冲积扇”水流等状况.黄河下游河水显微碱性,且富含CaCo_3,故形成同生碳酸盐胶结物和柱状结核.另外,一定量的细粒物质还以胶体的形式搬运、沉积.黄河三角洲上的动物主要形成潜穴、球粒和爬迹等;而植物的作用较为重要,以直接和间接的方式影响细粒物质的沉积.  相似文献   

9.
黄河以细粒物质含量高为特征。经研究发现,细粒物质搬运和沉积的动力有物理、化学和生物三种。物理作用是最主要的动力,主要表现为河水、潮水、风和柯氏力等过程的作用。主河道中的物理因素最活跃,又可细分为高水位、中等水位、低水位、涨-落水流、浪成水流、反向水流、裂流及“冲积扇”水流等状况。黄河下游河水显微碱性,且富含CaCO3,故形成同生碳酸盐胶结物和柱状结核。另外,一定量的细粒物质还以胶体的形式搬运、沉积  相似文献   

10.
社会经济和农业的不断发展使得人们对地下水需求程度变得愈来愈强,导致开采区出现严重的地下水漏斗,影响当地社会、经济与环境的高质量发展.为探明黄河下游灌区地下水漏斗演变特征,基于人民胜利渠灌区24个观测井64年的实测数据,通过ArcGIS空间插值对整个灌区地下水漏斗的形成、演变特征及年际变化趋势进行分析.采用基于经验模态分解(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 EMD)的自回归(Autoregression, AR)模型和普通最小二乘(Ordinary Least Squares, OLS)线性回归模型分别对2022-2030年夏庄漏斗的中心水位和面积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整个灌区地下水漏斗中心最先出现在董庄,逐渐过渡形成以夏庄为中心的地下水漏斗,漏斗中心水位在不断下降,面积不断增加.2022-2030年夏庄漏斗中心水位下降约1.5 m,面积增加约8.5 km2.以2025年为分界点,2025年前后漏斗中心水位和面积变化速度不同.2022-2025年漏斗中心水位下降速度约为0.08 m/a,漏斗面积增加速度约为1.4 km2...  相似文献   

11.
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依据黄河流域水沙变化特点,建立能够长时间反映河网上冲淤和水流携沙能力反馈调节规律的泥沙输移网络动力学模型.通过合理设值将黄河枯水期模型与丰水期模型进行连接,得到能够体现枯水、丰水周期更替的全周期模型.计算结果与河网上实测数据的比对,检验了模型的合理性,利用该模型可进一步研究黄河泥沙输移特点.  相似文献   

12.
黄河下游河道萎缩过程初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河下游河道萎缩与来水来沙条件具有复杂的响应关系,根据黄河下游汛期实测水沙过程及断面形态资料,采用河槽过水面积、来沙系数、同流量水位变化、河相系数变化描述河道萎缩过程。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来水来沙条件的变化,黄河下游来沙系数增大,同流量的水位进一步抬高,河道过水面积大大减少,河道萎缩进一步加剧,并且河道萎缩与来沙系数有一定的关系,当来沙系数大于某一值后,河道由冲刷转化为淤积,河道过流能力下降;随着河道的萎缩,河床形态会有一定的调整,二者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3.
多年调节水库年末消落水位控制规则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结合黄河中上游梯级水库,本文研究了多年调节水库起调水位对联合调度的影响,提出了获取多年调节水库年末消落水位控制规则和风险分析方法。该研究对多年调节水库调度运用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贾成  王瑞 《科技信息》2013,(25):469-469,486
<正>我国北方的河流在冬季气候严寒,一般会出现水面结冰谓之封河;至来年春季气温回升冰凌解冻,冰水齐下谓之开河。在封河与开河之际,由于冰凌阻水,使河槽蓄水量不断增加,水位上涨而形成的汛叫凌汛。黄河下游的东坝头至入海口一段,河水的流向,由南向北,因而经常发生凌汛,对沿岸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威胁很大。济南历城河段上有历史记载的十七次决口中,就有五次属于凌汛决口,占30%。  相似文献   

15.
在蜿蜒河道的水流计算模拟中,提出了以水深为权重的质量集中有限元方法,改进了河床横断面高程变化剧烈的不稳定计算模式.以此方法建立了二维蜿蜒河道水流数学模型,模拟了飞云江中下游河道枯、丰水期大、中、小潮的流动形态,与实测水位、流速和流向资料相比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16.
共和盆地地貌发育与环境演化探讨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本文讨论了青藏高原东北部一个大型断陷盆地晚新生代期间地貌发育与环境演化问题,中新世至中更新世为盆地沉陷阶段,其中晚第三纪为青海东部内陆古湖的一部分,第四纪早期黄河发育,形成河湖交替环境,中更新世之后为盆地上升阶段,促使水系演化并形成最多达13级的黄河阶地与龙羊峡谷,气候从温暖湿润向干燥寒冷发展,特别自晚更新世晚期以来,在数次干寒环境下形成多种冰缘形态和风沙堆积,并促使湖泊退缩和咸化。  相似文献   

17.
为弄清水深的变化对苦草冬芽形成的影响情况,在苦草的生长季节和繁殖体形成季节变化水位,设计实验研究苦草如何以无性繁殖的方式应对水位胁迫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刺苦草生长期内,冬芽母体大小和水位变化都显著影响冬芽的形成.在生长期内刺苦草形成的冬芽数量少,水位越低,形成的冬芽数量越少且更小,形成的冬芽平均数量为12~28个;在刺苦草繁殖期内,水位胁迫会加速刺苦草营养的转化,形成更多的冬芽,显著高于在生长期水位波动时的冬芽数,且不受冬芽母体大小的影响,此阶段形成的冬芽平均数量为45~83个.这些结论说明在植物生长季节维持相对稳定的水位生境有利于植物种群的延续,繁殖期水位的波动有利于水生植物无性繁殖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云台山风景区地表水水环境质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云台山风景区为研究对象,从地表水丰水期和枯水期2个阶段,运用单项组分评价、综合评价和聚类分析法分别进行了整体性和差异性评价,结果表明云台山风景区地表水水质整体状况良好,其中枯水期优于丰水期,枯水期大部分断面水质优良,少数断面水质良好;丰水期监测断面水质聚类效果不明显,而枯水期南北差异相对较大;同时旅游活动和水利设施在丰水期对水质影响明显,而自然本底环境在枯水期对水质的影响则要大于旅游活动的影响.本研究为云台山风景区水环境质量改善提供数据支持,为加强该景区地表水环境质量的监测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论建立陕西延川黄河蛇曲地质公园的地质意义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陕西延川黄河蛇曲是发育在晋陕峡谷中的大型蛇曲群体,完整系统地保留了黄河蛇曲形成、演化过程的地质遗迹,对于研究黄河中游的演化以及黄土高原的环境变迁具有极为重要的科学价值,有助于认识黄河发育与新生代以来地壳运动的关系,深化河流蛇曲成因理论、了解黄河形成之前的古水系背景特征及其支流发育与土壤侵蚀的关系,而且对发展地质旅游、进行科学考察和科普教育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利用TIMESAT拟合2001年至2010年东洞庭湖的MODIS-NDVI数据,获得整个东洞庭湖湿地A及湿地西侧B和南侧C三个区域的NDVI时间序列.通过分析NDVI时间序列与水位变化关系、绘制样本自相关曲线及计算Spearman秩相关系数(ρs),研究了东洞庭湖湿地植被覆盖和水位变化两方面功能状态,并探讨东洞庭湖湿地植被覆盖对水位变化的响应.研究表明:1)东洞庭的植被覆盖状况受水位作用是以年为周期,每周期内的4月及10月底出现一个峰值,丰水期7月份出现一个降低过程;二次多项式拟合显示植被覆盖峰值的水位临界点在24~25m左右.2)三个研究区植被受湖泊水位作用大小关系是:A区B区C区,其主要影响因素是植被类型与区域高程的差异.3)在2003,2006及2009年这三个三峡的重要蓄水年,位于水陆交错带的NDVI值与水位的秩相关系数变化较大;三峡蓄水水位从135m上升至175m的这三年,三区域全年的ρs分别增长至0.641,0.687,0.518,相关性增强.三峡蓄水对东洞庭湖植被覆盖与湖泊水位关系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