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参照CECS160(《建筑工程抗震性态设计通则》)和ASCE41(《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s/SEI 41—06》),研究确定拟建的上海中心超高层建筑结构的性能化抗震设计目标,提出了直接用于该结构的基于材料本构关系的性能化抗震设计方法,以及基于位移的性能化抗震设计控制指标,选取合适的结构单元模型与合适的非线性动力分析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上海中心超高层结构进行整体抗震性能评估.为该结构设计提供了有益的建议,并为基于位移的性能化抗震设计方法积累了资料.  相似文献   

2.
康洪涛  王兴洋 《科技信息》2013,(14):383-383
<正>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中对"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有不同的定义。抗震措施(规范2.1.9条):除地震作用计算和抗力计算以外的抗震设计内容,包括抗震构造措施。抗震构造措施(规范2.1.10条):根据抗震概念设计原则,一般不需计算而对结构和非结构各部分必须采取的各种细部要求。  相似文献   

3.
张平 《太原科技》2005,(5):62-63
针对高层或超高层建筑结构,就如何正确判定短柱,以及在设计中如何改善短柱的抗震性能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改善短柱抗震性能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潘向军  王守君  张静芳 《河南科学》2012,30(9):1299-1303
介绍某超高层建筑结构选型及设计,包括结构选型、弹性计算、弹性时程分析等,研究了超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原则与设计要点.  相似文献   

5.
对于较重要的建筑结构,在基于性能抗震设计过程中,需要同时验算结构的抗震承载力和位移反应是否满足规范规定的限值.混凝土核心筒是我国超高层建筑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抗侧力单元,在承载力、刚度和延性方面均需进行详细的设计以满足更高的抗震要求.利用加速度反应谱和能力谱的基本原理,通过引入损伤指标及能力设计方法,本文提出一种混凝土核心筒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该方法可实现对目标位移和加速度(力)的双重控制,对结构进行更为合理的抗震设计.只要给定结构目标位移和目标加速度,即可利用该基于位移的方法进行抗震设计计算,得到混凝土核心筒在任一地震作用水平下的承载力和位移,同时,引入能力设计方法进行定量的构件构造措施设计,以保证构件在大震作用下具有足够的塑性变形能力.  相似文献   

6.
李智建  石延明 《科技资讯》2009,(12):103-103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如果强烈地震发生在人类聚居区,就可能造成严重的地震灾害,去年发生的汶川地震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在建筑结构抗震方面应该进一步加强。建筑结构中抗震设计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概念设计、抗震计算和构造措施。  相似文献   

7.
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建筑的倒塌是造成人员伤亡的最重要原因.地震灾难警示人们:防震减灾任重道远,刻不容缓.从上个世纪开始,各国的专家、学者对抗震设计进行了一系列研究.进入90年代,结构抗震分析和设计已提到各国建筑设计的历史日程.特别是我国处于地震多发区(地震基本烈度6度及其以上的地震区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60%),并且城市用地紧张,市区地价日益高涨,促使高层超高层建筑的出现,所以高层抗震设计设防更是工程设计面临的迫切的任务.  相似文献   

8.
文章利用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烟气脱硫用吸收塔进行了抗震性能分析,包括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结构动力特性分析和利用时程分析方法计算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变形和内力;结果表明,结构符合国家现行规范要求,计算方法和相关结论对于运用有限元软件计算超高层建筑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9.
对于一个高层结构的设计,遇到的问题可能错综复杂,只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工程实践表明在高层结构的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只有抗震概念清晰,构造措施得当,应用合适的结构分析软件三者有机结合才能取得比较理想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抗震构造重于结构计算。本文对建筑抗震进行必要的理论分析,从而探索高层建筑的设计理念、方法,采取必要的抗震措施。  相似文献   

10.
后汶川地震时代抗震综合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汶川地震后,除了吸取以往教训,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抗震设防类别设计外,还应正确贯彻抗震措施,按规范要求施工和使用建筑.文章结合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施工和使用,综合建筑结构的抗震概念设计、计算设计、构造设计,提出了几点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11.
赵林 《河南科学》2012,30(9):1287-1291
以280 m高郑州会展宾馆为例,分析了超限高层建筑的抗震性能.结果表明,布置结构体系和方案时需保证竖向刚度均匀、平面布置对称以及构件尺寸合适,结构的强度设计与延性构造措施可满足"三个水准、两个阶段"的抗震概念设计要求,在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周期、位移、扭转、地震剪力系数、倾覆弯矩等指标均满足规范规定的限值要求.研究结论为类似超限高层建筑结构的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贵阳市白云区德成官邸超限高层主体高度138.40m,为超限高层建筑,结构型式采用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介绍了该工程的概况、超限情况、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目标及采取的技术措施,分别就大震、中震和小震作用下的整体计算分析,并进行大震作用下的弹塑性变形验算。  相似文献   

13.
针对某29层的钢筋混凝土筒体结构建筑,在建立空间杆系-层模型的基础上,对三种不同水平加强层设置的混凝土超高层筒体结构进行地震作用下的计算分析,并对不同结构布置进行比较,总结出此类超高层结构在设置加强层后结构内力及抗震性能的变化规律,对带加强层筒体结构的设计和构造措施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4.
随着新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出台,建筑物抗震设计要求也日益提高.在以往的高层建筑地震响应分析中,由于计算技术上的困难和经济上的约束,大多数时候工程师们都采用了固定基底假设.这样做对于建立在刚性比较大的地基上的结构,由于相互作用不是很明显,还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对于建立在软弱地基上的结构,由于相互作用比较强烈,在计算中是应该...  相似文献   

15.
研究超高层矩形建筑混凝土结构层间位移角限值。建立超高层矩形建筑混凝土框架结构模型,所有建筑支撑柱均采用矩形截面,通过有限元运算软件ABAQUS对超高层矩形建筑混凝土弹性和弹塑性层进行时程分析,构建ABAQUS有限元模型。分析混凝土结构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研究混凝土强度等级和建筑层数对层间位移角的影响。依据REER选择法选择部分实际地震数据,将得到的地震数据转换成反应谱,通过程序产生7个人工波。把选择的地震波依次施加至模型,对超高层矩形建筑混凝土进行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对15个超高层矩形建筑混凝土结构模型在7个地震波作用下不同性能水平极限状态的层间位移角限值进行记录,获取大多数数据的下限值,将其看作相应性能水平下混凝土结构层间位移角限值。实验结果表明:结构层数对开裂层间位移角的影响大,混凝土强度等级对开裂层间位移角影响小,超高层矩形建筑混凝土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为0.002;完好性能、轻微损坏、轻~中度损坏、中等损坏、不严重损坏水平下结构弹塑层间位移角限值依次是0.004、0.005、0.009、0.012、0.016。  相似文献   

16.
杨益 《科技信息》2011,(23):I0278-I0279
为防止高层建筑结构的突然倒塌,在保证三水准设防要求的前提下进行第二阶段设计时,必须进行结构弹塑性变形分析,结合2010年新抗震规范分析了弹塑性变形的影响因素和计算方法,以确保设计时结构的安全可靠性。  相似文献   

17.
超限高层结构在某一方面或多个方面存在与抗震概念设计不相符合的情况.塔楼存在扭转不规则、楼板不连续、塔楼偏置等问题,属于超限高层.本项目采用SATWE和PMSAP两个不同力学模型,对上海浦东新区某高层建筑的塔楼进行计算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模型计算得出的结构指标基本一致,刚重比、周期比、剪重比等均满足规范要求,并针对塔楼扭转不规则、偏心布置、楼板不连续、体型收进、超长结构等超限情况给出了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8.
由于施工塔吊的广泛性和周转使用期限为20年甚至更长,致险地震发生概率也会相应增加。为了研究超高层建筑施工塔吊抗震性能,通过对某实际工程中的动臂式塔吊进行了现场监测并获取其实测自振频率,同时以此为依据对塔吊有限元模型进行有效修正。在此基础上,为了探究超高层建筑在施工过程中塔吊的地震响应规律,分析地震作用下超高层建筑与塔吊的耦合效应,结果表明,超高层建筑—塔吊模型存在多个共振区域,滤波后的时程分析进一步验证该结论。在超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塔吊爬升过程中有两次地震响应放大现象,需要重视其抗震性能的动态变化。探讨塔吊的动力特性随施工过程的动态发展规律和破坏效应,发现塔吊的应力热区集中在塔身的顶部和起重臂根部,在大震下易出现相应位置的弯折破坏。  相似文献   

19.
结合实际工程,从结构体系、性能化设计等方面对高层住宅错层剪力墙结构进行了分析,并采用SATWE和ETABSV9.2.0对其分别进行结构计算,从而评价其抗震性能,同时对错层处墙体、楼板采取一系列加强措施。结果表明,采用合理的性能化设计,对重要墙体采取详细分析,结构的抗震性能满足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