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得到不同模量梁弯曲正应力及挠度的实用计算公式,采用材料力学方法分析复杂外载荷下的不同模量梁的弯曲变形,将材料力学方法得到的计算结果与弹性理论方法得到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用材料力学方法研究不同模量梁的弯曲变形不但计算精度较高,而且计算过程也简便,克服了弹性理论存在一题一解及计算过程复杂繁琐的缺陷;不同模量梁的剪切形状因子与不同模量材料的拉压弹性模量有关,而各向同性材料梁的剪切形状因子与材料的弹性模量无关。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拉压不同弹性模量梁的自由振动问题.利用不同模量材料纯剪切应力状态单元体,推导了拉压不同模量材料的剪切弹性模量表达式.基于弹性力学、结构力学及不同模量理论,建立了不同模量铁木辛柯梁及欧拉—伯努利梁的振动微分方程,推导计算了不同模量简支下的铁木辛柯梁的自由振动频率.当考虑材料不同拉压弹性模量时,中性轴在振动过程中发生跳变,使主振型函数成为分段函数.结果表明,不同拉压弹性模量对梁的固有频率有较大影响,拉压模量的不同可使结构固有振动频率减小,这对结构振动是个值得关注的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3.
不同模量弯曲梁的自由振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拉压不同模量弯曲梁的自由振动问题.经典弹性理论中弯曲梁主振型函数为连续正弦函数,当引入材料的拉压不同模量性时,其固有频率和主振型函数均发生改变,固有频率将随弯曲刚度的变化而变化,并且由于中性轴在振动过程中发生跳变,使主振型函数成为分段函数,不同模量性越强,这种改变就越大,当拉压模量E =E-时,该分段函数又回到了经典弹性理论上来.  相似文献   

4.
拉压不同模量矩形板的双向弯曲的中性轴可以从两个弯曲方向考虑.基于不同模量理论,利用静力平衡方程推导了不同模量矩形板的中性轴位置,再利用Kantorovich变分法求解了不同模量矩形板的挠曲线方程,并将得到的数值解和有限元解进行比较,二者较为吻合.计算结果表明,当拉压不同模量的差异较大时,不同模量弯曲矩形板的挠度不宜采用相同模量经典板壳理论.该方法为分析不同模量矩形板和其他结构形式的板的弯曲问题提供了求解思路,并为其在工程中的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石墨烯是一种强度最大、具有拉压不同弹性模量的材料.石墨是石墨烯的原材料,由于其良好的耐辐照性能,广泛地应用于国防核工业,研究石墨的不同模量力学特性正在成为一种新的研究趋向.实验测试了MSL82型号石墨的力学行为,证明并得到石墨材料的拉压不同模量比值.同时建立了不同模量弯曲梁的弹塑性分析理论模型.通过与测试数据的比较,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研究表明:不同模量石墨梁在弹性阶段,中性轴的位置偏向下方受压侧,但不随荷载变化;拉压模量比对截面的应力分布影响很大,减小拉压模量比,可减小最大拉应力;而增大拉压模量比,则可以减小最大压应力.进入塑性阶段后,随着外荷载的增加,中性层的位置上升,最终的位置由拉压屈服极限的比值决定;随着截面的塑性发展,拉压模量比对截面应力分布的影响逐步减小,但对应变的影响仍然较大.因此,可通过改变拉压模量比来控制截面的最大拉压应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沥青混合料的拉压差异力学特性。【方法】开展了典型沥青混合料直接拉伸和四点弯曲强度及疲劳试验,基于材料拉压模量差异特性推导并得到了区别于传统四点弯曲梁的真实四点弯曲强度计算公式,分析了传统四点弯曲、真实四点弯曲及直接拉伸应力状态下强度、疲劳寿命及模量衰变规律。【结果】真实四点弯曲强度约为传统四点弯曲强度的80%,在相同加载速率下,不同应力状态强度中直接拉伸强度最小,且其对加载速率的敏感性亦最低;在相同应力水平下,直接拉伸疲劳寿命最小,但在相同真实应力比下直接拉伸疲劳寿命最大,真实四点弯曲疲劳寿命约为传统四点弯曲疲劳寿命的46%;真实四点弯曲疲劳试验的模量衰变速率远小于直接拉伸模量衰变速率,且破坏时前者的模量衰减幅度更小。【结论】材料的拉压差异特性对其力学参数的测试结果及变化规律影响显著,研究成果可为考虑拉压差异的沥青路面结构设计参数取值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了分析拉压弹性模量不同材料板在热状态下的力学行为,采用弹性理论研究了拉压弹性模量不同材料板的热弯曲及屈曲问题。建立了拉压弹性模量不同材料板在热状态下的弯曲微分方程,推导出了相关板热弯曲的解析解;选取梁函数作为试函数,采用Galerkin原理推导出了热屈曲时的临界载荷,该方法计算结果与有关文献计算结果的误差很小;并讨论分析了长宽比、温度对拉压弹性模量不同材料板热弯曲及屈曲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拉压弹性模量不同材料四边简支矩形板的中点弯曲挠度随着长宽比的增大逐渐变小,而随着温度比增大拉压弹性模量不同材料四边简支矩形板中点弯曲挠度也逐渐增大;当拉压弹性模量相差较大时,采用单模量弹性理论研究拉压弹性模量不同材料板热弯曲及屈曲是不合适的。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各种条件下沥青路面结构弯拉应力和应变规律,引入曲面系数修正竖向压应力和剪应力的影响,引入面层弯曲中性轴下移量参数修正层间光滑与连续之间的差异,引入面层与基层弯矩分配系数反映面层、基层弯曲曲率不同的影响;对于模量不均匀面层,提出了弯曲刚度等效原则换算式;最后,讨论了各种条件下的沥青面层层底弯拉应变、半刚性或刚性基层层底弯拉应力的计算精度,其误差均不超过5%.  相似文献   

9.
采用拉压不同模量理论,推导了不同模量弹性地基梁的解析解.研究得到的解析解拓展了经典力学理论,并且当拉压模量相同时,该解可以退化到经典理论解.将结果与经典力学同模量理论比较表明:研究得到的解析解能很好地考虑了拉压不同模量效应.为此,合理设计材料的拉压模量比值,可以显著的改变地基梁的弹性特征值、内力及挠度值.该理论遵循材料实际的力学行为,在实际工程设计中大大提高了材料的利用率,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  相似文献   

10.
针对组合结构轴向载荷下呈现的刚度非线性特性难以计算的问题,提出了梁-双弹簧等效计算模型,研究了在包含不同材料垫片的组合结构中螺栓预紧力以及部分几何尺寸对轴向刚度非线性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铝合金垫片时,该连接组合结构的非线性特性主要表现为其轴向载荷-位移曲线在拉压状态改变时出现明显拐点;而该结构采用石墨垫片时,位移曲线在拉压阶段分别表现出非线性.相比于垫片厚度,螺栓预紧力、法兰厚度以及螺栓位置对轴向拉压刚度的影响更显著,且影响规律与所受载荷方向、垫片材料属性有关.  相似文献   

11.
经典是反映恒常理念、具有普世价值的书籍.介绍了经典的定义,阐述了经典的特征,提出了经典书目及其阅读价值.  相似文献   

12.
古籍文献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历史沉淀,蕴含着特有的精神价值,而古籍文献的普查是加强古籍保护的重要工作。阐述了图书馆古籍文献普查的意义,根据目前图书馆古籍文献普查工作中存在的常见问题,提出了改善图书馆古籍文献普查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3.
古籍数字化可以全面、快速地揭示古籍文献信息,并能通过网际实现古籍数字化成果和价值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为研究者提供良工利器。目前古籍数字化的现状不容乐观,有许多亟待完善的地方,需要在统一的宏观统筹下,系统科学地开展古籍数字化工作,做到发挥优势、相互补充、联合开发、资源共享,使研究者更好地挖掘和认识古籍的文化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4.
多元函数的最值问题是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难点之一,众多教材重点讲解了如何计算多元函数的最值,而没有深入探究计算函数最值的前提:函数最值的存在性.深入分析了经典教材中的几个实例,证明了这些问题的最小值(或最大值)是存在的,从而打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疑虑,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多元函数最值的存在性.  相似文献   

15.
现代图书馆的核心价值理念之一是无区别、平等地为每一位读者服务,而图书馆现行的限册、限期管理办法,在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流通量的同时,也不恰当地干涉了读者在阅读习惯与阅读方式上的选择权。而差异式服务则更违反了平等的原则。若以复本数补偿的方式来对待有超期限、超册数需求的读者,则有可能解决这一问题。探讨了图书复本数、借阅期限和读者权利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系统介绍了《四库全书》及主要相关图书的内容和价值。  相似文献   

17.
从文昌信仰看道教的文化哲学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昌信仰源自先秦,至唐朝为盛。梓潼神信仰源自东晋,亦至唐代兴盛。两者至元代合流。于是,有关文昌信仰的书籍从宋代开始大量涌现并远传朝鲜、日本和东南亚国家。现存韩国、日本的众多文昌书籍多不见于国内,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深入揭示文昌信仰依托科举考试而昌盛的内在动力,阐释这一价值观念的现实意义,即促使知识界和广大民众尊重文字、敬惜字纸,保护书籍、传承知识美德,谨慎用字行文、弘扬文明。  相似文献   

18.
基于界面上电磁场量的切向分量、法向分量与界面法向单位矢()的三矢共面和界面上矩形回路的选取,对电磁场边值关系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9.
以上海海洋大学中文图书(特别是中文文学类图书)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图书借阅量的统计分析,研究了读者的阅读倾向。研究结果显示:近年来读者借阅文学类中文图书的数量有所下降,借阅量居前十位的图书绝大多数是文学类中文图书,而这些图书中,绝大多数作者是新生代作者。  相似文献   

20.
道经是中国古代典籍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道经中存在大量的俗讹字,是文本校理和阅读中的一大障碍。比照不同的道经版本,经过详细的考证和分析,指出道经中存在的俗字及文字讹误现象,以期对道经文本的校理和解读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