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2005-2014年的数据,构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和融合协调度模型,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河北省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和时空差异进行研究。研究表明:河北省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均呈现上升趋势;两大产业之间存在融合发展的可能性;河北省旅游与文化产业的整体融合水平较低,但发展态势总体趋好,区域之间融合水平差异显著,发展不平衡;在融合过程中河北省逐渐形成了以石家庄、保定为核心向周围其他城市逐级扩散的增长极模式。  相似文献   

2.
<正>文化创意产业是在全球化和消费社会的背景中,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的一种统合,是依赖科技发展、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的新理念。它依  相似文献   

3.
以分析客家文化产业的特性为起点,对客家文化产业发展中文化与经济、文化资源类型与产业形式、政府主导与市场主体、区域合作与地方特色等关系,进行学理上的思考,探索客家文化产业发展规律,促进客家文化产业形成良好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4.
<正>2022年是元宇宙元年,许多文旅企业在元宇宙政策的东风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整体态势下,不约而同地开始探索元宇宙。文旅元宇宙项目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模拟、感知、体验现实世界,推动文旅行业加快数字化转型,对其产业模式和形态皆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的互联网发展和市场规模为新兴技术的进一步应用和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提供了良好发展环境和强劲市场潜力。  相似文献   

5.
"跨界融合"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文化产业与科技、旅游、工业设计、信息消费等产业和要素的融合,使福建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呈现出领域广、平台多、程度深的态势。要快速推进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促进福建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发展,基本路径应是:以业态创新打造完备产业链,加快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以"文化+科技"促进"集成创新",全面提升文化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旅游发展文化内涵,以文化打造福建旅游品牌;文化产业与现代农业融合,以创意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推动文化产业与金融对接,破解文化企业融资"瓶颈"。  相似文献   

6.
正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整体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同期GDP的比重从2010年的2.75%上升到2015年的3.97%,文化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实现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决定性阶段。文化产业不仅在经济新常态下承担着新任务,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增加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等方面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将为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和推进供给侧结  相似文献   

7.
<正>近年来,安徽省文化产业一直保持高增长态势,增加值连续多年保持20%以上的增幅,涌现出一批在全国较有影响的文化企业和示范基地,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文化产业与科技、旅游等相关产业融合向深度发展。安徽文化产业正在摆脱传统的粗放经营模式,走向转型升级。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增强文化的传播力、表现力、感染力,提升文化产品和服务价值,是实现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8.
正创意产业在国际上的兴起,被认为是继高新技术产业后的经济发展又一个新增长点。创意产业脱胎于文化产业(Cultural industry),又不同于文化产业,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最核心的组成部分,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最高形态,也是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与主流方向。文化创意产业政策的变化趋势2006年,我国首次提出"创意产业"概念,随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  相似文献   

9.
<正>在日前举行的2012文创产业(北京)峰会上,文化部部长蔡武透露,将加快文化产业振兴立法进程,争取把行之有效的文化产业政策,上升为国家法律法规,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法制保障。蔡武表示,文化产业已经进入到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为加快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文化部要会同有关部委完善政策法规体系,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确立政策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的发展及国家政策的出台,文化产业已经逐渐上升为国家战略性产业,文化产业消费对我国经济转型及升级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阐述了文化产业的定义、发展特点以及文化产业消费的特点,分析了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及文化产业消费现状,探讨了我国文化产业消费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以便为其他学者了解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焦作太极拳文化产业应以创造品牌文化为核心,做到太极拳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发展相统筹、现代文化产业发展与城市终极目标相统筹;以固守太极拳“根文化”为基础,以打造拳师队伍为突破口,从受众群体为着眼点,同时加强物质基础建设,共同开创太极拳文化产业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2.
正人类正经历着第三次产业技术革命,数字技术日新月异,正高速并广泛渗透到其他经济领域,它以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为基础。在其作用下,实体经济的广度深度不断扩展,经济成本大幅降低、效率显著提升,新模式新业态持续涌现,产业组织形态和实体经济形态不断重塑,进而形成一种相对独立的业态,并与传统农业、工业和服务业深度结合,重塑社会治理格局。  相似文献   

13.
以对数字娱乐产业的思考为重心,展开对文化产业本质和特征的考察,从市场需求、政府行为模式、民族品牌与城市形象互动等方面建立数字娱乐产业操作性的基础理论。根据目前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应严格区分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尊重文化产业客观规律,优先发展现代形态的文化产业,避免不分主次全面开花。针对中国文化产业的薄弱环节,在操作层面应注重营销、强化传播。鉴于文化产业既是一种产业形态又是一种意识形态,以及中国文化产业面临外强竞争的局势,必须重视建立民族文化产业品牌和政府在发展文化产业中的作为。政府应增加“弱控制”,减少强控制,从而达到提高国家软实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进一步加大文化产业政策的扶持力度,文化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型产业。北京作为全国的文化中心,近年来大力实施文化创新、科技创新"双轮驱动"发展战略,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但依然面临着发展基础薄弱、高端品牌匮乏、文化创新不足等问题,使得文化产品和服务呈现高端供给不足、低端供给过剩的局面,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不利于文化产业的长远健康发展。因此,北京市文化产业迫切需要转型升级,以供给端为抓手,深入贯彻落实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全面改善文化要素供给质量,优化企业生态系统,实现文化产业合理化和高度化发展。  相似文献   

15.
陈传万 《科技信息》2013,(26):18-18
安徽境内明文化资源丰富,如何保护和开发好这些资源对凤阳经济的发展影响深远。本文以凤阳、蚌埠为例,从明文化资源品位高,内涵厚重,科研、艺术价值高;明文化资源还没有充分挖掘,没有形成产业规模;对明文化资源保护、整理、挖掘、传承、开发不够,人才缺乏三个方面,对安徽明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现状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四点对策:一是编制明文化产业规划,实施重大文化产业带动战略;二是加大明文化产业项目建设,以"建筑为形,文化为魂",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三是建立"凤阳明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基地",打造明文化旅游品牌;四是正确处理好保护和开发、发展规模和文化品位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媒介融合技术使各种文化资源获得了最大限度的整合与利用,文化创意产业的价值链得以不断延伸和拓展。在底子薄、基础差、发展迟缓滞后的不利条件和形势下,西藏文化产业要实现通过5年发展,使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的3%以上。文章提出实施西藏文化产业精品内容战略,走“差异化”发展道路;使艺术与高科技联姻,打造西藏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和文化产业园区;把发展西藏文化产业和解决民生问题结合起来,把文化工程做成惠民工程;加强西藏文化产业创意人才的开发和培训,是实现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中国文化产业进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文化产业作为一种高端形态的产业力量已经成为新型经济增长点,并且在中国参与国际综合竞争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中国文化产业高端人才匮乏是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积极探索中国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路径,对于提升文化产业人才质量,助力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网络信息技术、数字化技术与文化及其相关产业融合的基础上,产业形式与知识经济相适应,新型文化业态形式不断丰富。新型文化业态具有特殊的内涵和特征,在某种程度上代表文化产业的发展走向,促使文化产业从产业技术、产业功能、产业主体三大态势转型。  相似文献   

19.
文化产业兴起与发展的内在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产业的兴起和发展是产业逻辑、需求逻辑和技术逻辑综合作用的结果。文化产业作为高端服务业是产业自身演进的产物,其动力机制是经济社会发展与需求结构升级的相互作用。“机械复制技术”催生了文化产业,文化产业随着以“机械复制技术”为特征的传播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升级并向传统产业渗透,文化产业业态不断创新。在经济全球化与国际文化产业的互动发展的背景下,文化产业必将成为21世纪的主导型产业。  相似文献   

20.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态势下,体验从原有经济形态中逐渐分离出来,成为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之后的第四大经济形态。在体验经济背景下,文化产业当然也越来越多地带有体验经济的色彩。体验除了成为出售的商品外也是消费者消费文化产品的目的,同时还是文化产品价值得以实现的主要途径和创新与生产的主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