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基础科学》2002,(5):24-27
通过观测(监测)、探测、调查、测试、实验等手段.重点对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重要影响的基本科技数据与资料,进行系统地、连续不断地采集、加工处理,并形成数据资源共享机制,突出数据资料服务。  相似文献   

2.
本文简要回顾了国内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详细分析了专利侵权诉讼的法律效益,提出了以和解的方式解决纠纷的具体途径,希望从法律的视角对规范集成电路企业的经营行为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环境传播》(季刊)是国际环境传播学会的官方杂志,该刊致力于发表世界范围内与环境有关的理论、实践和传播过程的学术成果,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环境传播研究的现状和趋势。以该刊2007年到2014年所刊载的原创性论文为对象,使用文献计量内容分析法对论文作者特征、研究议题、采用的理论和研究方法进行统计分析,旨在揭示环境传播研究的现状和趋势,为我国环境传播研究提供可借鉴的研究范式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滨海新区作为天津市和国家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随着当地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及时了解该区域内的辐射环境现状、辐射本底水平随人为活动的变化,对辐射安全和防护、环境保护工作是十分重要的.上世纪80年代初期国家曾经做过大规模的天然辐射环境本底水平调查,但是由于年代久远,很多环境已经改变,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核能、核技术应用项目和电磁辐射项目不断增加,这些都是改变原有本底水平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环境正义:环境伦理的回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环境伦理是实践哲学的一部分。进入20世纪90年代,环境伦理由于缺乏对现实的关注而陷入了某种发展困境。与此同时,作为对传统的环境保护运动的补充和社会正义这一永恒主题在环境领域的延伸的环境正义运动及其相关理论的发展,不但在西方发达国家内部,而且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响应。环境正义实际上是对传统民法原则的讨论和校正,其所代表的从现实的角度看待环境问题的倾向,也是环境伦理谋求自身发展的回归。  相似文献   

6.
《中国基础科学》2001,(8):34-35
社会公益研究专项是国家财政支持科技公共领域的重要方面,也是十五国家科技计划体系中研究开发条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国家其它科技计划、科技资金相互衔接和补充,以利于科技资源的统筹布局、合理配置.  相似文献   

7.
在企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企业环境意识、环境愿景、企业家的环境心智模式、员工环境经验、环境能力,以及企业环境组织惯例等隐性环境知识不仅能够带来环境质量的改善和提高,而且由于其巨大的价值性、稀缺性、不易模仿性,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其看成其提升绿色竞争力的战略资源。但由于受到隐性环境知识的难以收集和整理、环境知识垄断性、缺乏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和信用体系,以及缺乏生态系统思维模式等因素的影响,企业隐性环境知识的管理和开发成为一项难题。通过研究探索试图从开发和整合内外部隐性环境知识来获得和保持环境竞争力。企业内部的隐性环境知识管理和开发侧重于发掘员工头脑中潜在的环境想法、直觉和灵感等隐性知识,使其转化为企业环境竞争优势;企业外部的隐性环境知识管理和开发的重点是整合和利用客户、竞争者、供应商等外部隐性环境知识资源。  相似文献   

8.
在企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企业环境意识、环境愿景、企业家的环境心智模式、员工环境经验、环境能力,以及企业环境组织惯例等隐性环境知识不仅能够带来环境质量的改善和提高,而且由于其巨大的价值性、稀缺性、不易模仿性,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其看成其提升绿色竞争力的战略资源。但由于受到隐性环境知识的难以收集和整理、环境知识垄断性、缺乏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和信用体系,以及缺乏生态系统思维模式等因素的影响,企业隐性环境知识的管理和开发成为一项难题。通过研究探索试图从开发和整合内外部隐性环境知识来获得和保持环境竞争力。企业内部的隐性环境知识管理和开发侧重于发掘员工头脑中潜在的环境想法、直觉和灵感等隐性知识,使其转化为企业环境竞争优势;企业外部的隐性环境知识管理和开发的重点是整合和利用客户、竞争者、供应商等外部隐性环境知识资源。  相似文献   

9.
“环境”一词本身并非外来词汇,但作为一个与科学技术发展相关联的重要概念则是在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和发展之后,由日语译介而来的。在这一概念的内涵变迁下,西方主客二分的环境观进一步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中,导致人们在一段时间内忽视了中国传统环境观的积极方面。直到当代,中国传统环境观才逐渐受到重视,在反思和解决环境问题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科技成果》2011,12(13):14-15
针对当前导致城镇人居环境恶化的突出问题,强化城镇规划、建筑环境、信息技术等多学科的交叉与协同攻关,瞄准国际先进水平,覆盖建筑室内环境、居住区环境和居住区周边城镇环境三个尺度,围绕人居环境的安全、健康、舒适、高效和适宜五大目标,系统开展人居环境规划设计、预测评估、监测检测、控制改善、污染减排等关键技术研究和集成创新,取得保障人居环境高品质、低排放的关键技术突破,建立和完善人居环境改善和保障集成技术体系、标准规范和技术经济政策,最终通过科技示范工程建设,在消耗资源、能源最低的前提下,有效跨越“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的老路,整体提升城镇人居环境质量水平,实质性推动绿色建筑、生态和谐城镇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科学大观园》2010,(11):F0004-F0004
1972年6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并提出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同年10月,第2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接受了该建议。世界环境日的确立,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态度,表达了我们人类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追求。  相似文献   

12.
环境乐观主义:一种对环境悲观论的回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巩英洲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22(5):108-110,F0004
在未来学和环境保护领域内长期存在着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对峙的局面,但在实践中始终是环境悲观主义占主导地位,环境乐观主义则不被大多教人所重视或者接受。其实对环境过于乐观或许会使我们付出巨大代价。但对环境过于悲观也会使我们付出更高的代价。环境乐观主义提供给我们的观点和价值可以使我们辩证地、全面地看待环境问题。在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中统筹解决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3.
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和科技自主创新已成为新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重点战略。本文旨在将二者进行结合,探讨如何优化引资环境,以更好地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我国科技自主创新方面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针对复杂的环境问题,20世纪80年代初期,一些环境伦理学家开始从美德伦理学的角度阐述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在他们的不断努力下,在环境伦理学领域兴起了一种新的理论--环境美德伦理学,到20世纪90年代这种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环境美德伦理学是人们从美德视角关怀自然的新尝试,它使得环境伦理学趋于完整.  相似文献   

15.
怎样看待环境悲观主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对环境悲观主义的基本观点、环境悲观主义的现实意义、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分析.指出了环境悲观主义形成的历史原因以及今天的环境哲学研究中关于环境问题的一些错误理解等.  相似文献   

16.
罗纳德·赛德勒(Ronald·Sandler)是西方环境美德伦理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主张:环境美德的品质特征应当是自然主义的,多元化的,并始终趋向于某种目的,并对其观点进行了系统的论述。这是环境美德伦理学在理论建构方面的新的尝试,然而作为新的尝试,其理论论证仍存在进一步深化的空间。  相似文献   

17.
环境正义被认为是环境权利与环境义务的相一致,由此,环境非正义体现为不同群体、不同地区及不同代际之间在资源占有与责任分担方面的不一致。这种从权利与义务相一致角度分析环境正义问题具有一定合理性,但它忽视了生态系统本身的承载力前提与其本身的有机性、整体性等特征,从而导致对环境正义理解的不完整。只有在环境可承载力前提下,遵循环境本身系统性、有机性、整体性特征基础上探讨权责一致,才能完整地理解环境正义,可以说环境正义是基于生态理性下的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有限空间是一种作业风险比较高,由丁其进出口较为狭窄有限,作业环境复杂,人员极易受到缺氧和有毒有害气体的威胁,给安全生产带了巨大的隐患。日前安全生产崎管部门对有限空间进行事故原因调查和日常监管都缺少检测技术力量的支持,而且现场作业人员往往对有限空间气体的危害不能科学评判,缺少相关知识的支持,导致有限空间安全生产事故层出不穷。  相似文献   

19.
2008年5月17日至18日,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环境哲学专业委员会与山东大学环境政治研究所及中国环境伦理学研究会共同主办,山东大学环境政治研究所承办的“环境政治学国际研讨会”在山东大学东区新校邵逸夫科技馆报告厅举行。山东大学常务副校长王琪珑、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余谋昌、山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张全新、部分海外学者以及环保部门有关领导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  相似文献   

20.
桑那州的阿帕奇堡保留地中,濒危的阿帕奇鳟鱼找到了新家,而森林的管理者心中所恕的不只是木材,还有生态。全美国被印第安事务局认定的部落有564个,除了圣克拉拉的普韦布洛,还有越来越多的部落开始复原被许多代人过度使用摧毁的土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