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上有机统一了义利关系,着眼于全体人民利益,强调道德对经济的以作用;中观上要求企业通过“利创”达到“利己”,要求企业以种种道德行为树立形象,在市场的“形象竞争”中获得主动;微观则为个人全面发展、集体主义思想的自觉形式、道德的阶段性提升提供了可能;因此,是一种道德经济。这一认识,有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文明道德一体化地推进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先秦儒家的义利观以“义”为核心,围绕义利之辩展开,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苟子在百家争鸣中充分阐释了他们重义轻利,义以为上,以义克利等义利思想。通过分析儒家的义利观,我们看到建立在“义利合一”基础之上的道德回报对于提高整个社会道德水平所起的重要作用,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建立道德回报的有效机制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儒家义利观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批判地继承其“以义制利”、“公利为上”的合理内核,逐步确立一种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以义利同在、以义导利、义利统一、义字当头为特征的社会主义新型义利观,无疑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古代,对义利问题的看法主要有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以义为重”论;以管仲、商鞅为代表的“以利为重”论。“重义轻利”或“重利轻义”,都是价值取向的失衡,阻碍社会进步。同时也有一些思想家如墨子、荀子等主张义利统一,提出“义利并重”论。历史发展到今天,正确认识和处理义与利的关系,树立科学的义利观,选择义利统一的价值取向,将成为当今中国人要逐步解决的重要理论与实际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5.
先秦儒家伦理思想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其中义利观是一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儒家经典中,就是所谓的“义利之辨”。朱熹视之为“儒者第一义”(《朱文公文集·与延平李先生书》)。 有人认为,先秦儒家义利观就是重义轻利。更有甚者,有人不究全部内涵和精神实质,仅仅抓住重义轻利的抽象概念,并赋予一种狭隘的理解,便笼统否定,大加挞伐。有鉴于此,本文本着求实的精神,对先秦儒家义利观作一历史的考察和辩证的分析,以还其本来面目。 “义”的原意为礼仪的仪,后来假借为适宜、合宜,即人生活动,人际关系中的应当和准则。先秦儒家所说的“义”,一般是指道德上的应当、应该。“义者,宜也”(《中庸》)。义在与私利相对时,意谓国家、天下之大利,也称作“公义”。“利”的本意为锋利,后引申为利益、好处、财利。先秦儒家所说的“利”,一般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的物质利益和功利,有时是专指个人的私利。所谓义利观,就是中国伦理思想史上关于道德行为与物质利益关系问题的认识或看法。综观先秦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和荀子关于义利观的经典论述,我们不难看到,先秦儒家的义利观有着丰富的内容。把这些内容归纳起来,笔者认为其主要观点是: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次伟大的社会变革.它为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机遇和条件,同时也为作为市场主体的人、我们的民族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它呼唤着新的适合社会发展的民族精神。那么,在新的时代下,我们民族应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念呢?本文试图对此作一点粗浅的探讨。一、当代需要义利有机统一的价值观义利关系,即道格与利益的关系,不但是伦理学中最根本的问题,而且是社会和人生哲学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古今中外的思想家,理论家、直到每个普通人,对这个问题都有各自不同的看法。传统的儒家理论认为“君子喻于义…  相似文献   

7.
以政府为主导的外生性扶贫范式、理念、思路已无法适应扶贫新阶段的内在要求,扶贫思路、框架及重点亟需调整。公益创业扶贫理念的兴起有助于人们跳出传统扶贫思维禁锢的预设,引起人们对贫困群体内生性脱贫能力的重视。公益创业为公益创业扶贫提供理念、模式、经验、理论等支持,但公益创业扶贫话题是公益创业与扶贫相结合的新兴领域,还有很多难点如理论体系构建、公利与私利界定、公益创业扶贫专业性、政府与企业主动性等制约着其发展。基于难点的分析,认为应构建战略性理论框架、公利与私利界定三维体系、三位一体教育模式、四位一体推进模式等。  相似文献   

8.
学校德育是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的有机统一。潜在课程在学生接受“两课”知识以及将其外化为道德行为的过程中 ,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价值。课堂气氛与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直接的关系 ,它和学校管理制度、校园环境(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环境)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渗透方式 ,影响着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转换  相似文献   

9.
孔子的义利观是一个复杂的思想体系。他肯定人的求取私利的本能,鼓励人们通过正当途径追求个人私利;但更主张公利的义,认为义高于一切。孔子这样的义利观并非纯意识形态的道德规范,而是他面对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大同社会”的解体和“小康社会”的兴起,使他不容回避“私有”对社会发展的动力作用。历史变故,使他认识到财富失衡将导致社会动荡和混乱。为实现“小康社会”的政治思想,必须通过“义”去调节社会财富的严重不平衡。为富以道,以义制利,安贫乐道,舍利取义,完整地体现着孔子义利观“安百姓”的政治目的。孔子“罕言利”的根本原因在于“利最难言”,目的在于君子人格的完美。  相似文献   

10.
姚喆 《科技信息》2008,(13):219-219
公众参与,尤其是关于公众参与城市规划方面的话题近年来颇为热门,但是,由于在城市规划中,存在私利与公利的冲突,在没有具体的机构,可行的措施与立法保障的情况下.公众参与至多也只是城市规划设计中的“锦上添花”。公众参与究竟是民主的途径还是民主的外衣?在现阶段的中国城市规划中,尚是迷境。 本文试图从城市规划中较小的,同时也是较少公私冲突的一个方面——环境艺术营造的角度,看待公众参与的问题。探讨在城市环境艺术营造的各个方面,可操作的公众参与方式。  相似文献   

11.
韩愈不讳言功利乃至“私利”,在个人权利基础上倡言“公利”,以“爱而宜”、“爱而公”作为“义”、“利”关系的总体原则,对传统的“义”、“利”关系理论有所推进,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宋明理学家对韩愈义利观的接受与批判,对韩愈的学说有所深化,但也在不同程度上有所消解。梳理上述理论范畴的发展演变,对于把握华夏文明近现代转型的价值取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不同意把私人欲望看成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也不同意所谓“私人欲望”的发展也会带来道德进步的观点。本文认为从人的生理需要,自然属性中引伸出道德,这实际上是旧唯物主义的道德起源税。从理论上说,决定道德的基础应该是社会生产关系而不应是人们的生活水平。从道德的本质看,道德的基础不是对个人私利的追求,而是对整体利益的追求。  相似文献   

13.
科学发展观所提出的“以人为本”,涵盖了官民关系、人物关系以及“人本身”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的关系;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其落脚点在于谋求大学生精神状态、精神结构的改善和优化;我们要用崇高的理想信念、昂扬的民族精神、基本的道德观念、各具特色的大学精神把大学生培养成为既具有高尚的精神追求,又具有健康的道德诉求的、心灵和谐发展的“精神成人”。  相似文献   

14.
刘付刚  秦婷婷  綦亮 《科技信息》2008,(15):111-111
“设计”是处理人的生理、心理与环境关系的问题。室内空间设计是反映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面镜子,是生活创造的舞台。人的本质趋向于有选择地对待现实空间,并按照自己的思想、愿望来加以改造和调整。  相似文献   

15.
王船山对传统伦理思想的突破与超越主要体现为:在道德起源方面:反对“天道即人道”,提出“道因人生”;在道德进化方面:反对“道德退化论”,提出“道德进化论”;在道德核心价值方面:反对“重义轻利’’与“功利即道义”,提出“义利并重”与“珍生务义”;在道德终极关怀方面:反对“虚无主义和自由主义”,提出“存神尽性,全而生之,全而归之”。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社会物质生活领域的深刻变化必然要引发出社会精神生活的相应变化。市场经济中道德、法律作为精神生活的核心内容,始终是人民大众,思想理论界和领导阶层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随着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道德观念、人治传统必然要经历一个重新选择、建构的过程。在市场经济中,不仅在重视道德与法律的调控作用,而且必须把握好两者之间的互相作用。  相似文献   

17.
该就西藏农牧民生活方式的现代化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由于受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广大农牧民群众仍然沿袭着传统的生活方式,这种以传统为主导的生活方式中存在着诸多与现代化要求不相符合弊端。积极引导农牧民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向现代化转变,是实现西藏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内存要求。  相似文献   

18.
精神文明建设有没有规律可寻?我以为是有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之间,今天的精神文明与昨天的精神文明之间,精神文明各部分内容之间,都存在某种有机的联系。这些联系也就构成了精神文明发展的规律。本文就试图探索一下精神文明的发展规律问题,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以物质文明建设为基础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生产力在人类社会中是起决定作用的东西。物质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一定的思想观点、道德精神等等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条件。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指出:“精神生产是随着物质生产的改造而改造的”。①“‘精神’  相似文献   

19.
陈亮是永康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事功主义伦理思想的基本特征是“理欲统一”的道德观、“义利合一”的价值观和“学为成人”的人生观。这种事功主义伦理思想具有创新精神,对中国传统的伦理观是一种挑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2008年10月16日晚,北京大学魏英敏教授为我校师生作了主题为“功利论、道义论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学术报告。魏英敏教授在报告中阐释了功利论、道义论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功利论与人们的物质需要相关,道义论与人们的精神需要相关,从人们的道德生活看,两种规范伦理学具有同等的价值,同等的意义。马克思主义道德论是在继承功利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