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爱丽 《科技信息》2008,(36):372-372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等方面的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纲要》这段话清楚地告诉我们,中小学基础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为素质教育。通俗地讲,就是各学科都要研究自己学科如何落实素质教育的问题。本文探讨小学语文课程如何实施素质教育问题,从以下四个方面论述。  相似文献   

2.
素质教育的涵义与实施范希琛《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必须大力加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  相似文献   

3.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基础教育要把教育基点放在提高儿童和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上来。”这表明,我国基础教育正由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中等师范学校是基础教育的母机,担负着为小学培养跨世纪合格教师的重任。因此,必须尽快赶上这场教育改革的大潮,扎扎实实地搞好中师生素质教育。作为中师主要学科的语文教学,也应从本学科的特点出发,全面提高中师生的语文素质。以下就这方面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一、中师学生的语文资质应全面提高。中师语文素质教育应是全面的、完整的。在…  相似文献   

4.
<正>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心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切实贯彻《纲要》精神,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深化教育改革的主旋律。那么,未来教师们,应从哪些方面,去加强、提高与完善自我,从而更好地迎接未  相似文献   

5.
《中国教育和改革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到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这是基础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党中央、国务院的教育战线提出的一项迫切任务。“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  相似文献   

6.
熊良月 《科技信息》2008,(36):375-376
1996年6月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1年6年,《国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任务。于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世纪之交启动。经过充分酝酿和研究,教育部制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确立了改革目标,研制了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或指导纲要。这次课程改革就是新课程改革。 1999年《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捧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  相似文献   

7.
王玉镯  李伟 《科技信息》2012,(7):346-346,353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农村中小学生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几乎很少进行体育锻炼,学生们的体质逐渐变弱。为将来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因此,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也是学生们获得知识的重要保障,体育养成教育是中小学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8.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这就是为素质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科学文化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科学知识是发展学生科学素质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创新教育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的有关要求,提出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主要看法是:“教知识”要与“教思维”相结合,着力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让学生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10.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中小学校要由应试教育转到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上来。这是基础教育的深刻变革,已引起教育界和全社会的重视。但从总体上看,目前素质教育推进的力度还不够,基础教育还没有摆脱高考指挥棒的影响,素质教育的口号喊得很响,而实际上仍在直接或间接地搞应试教育。这种状况是不正常的,应当尽快改变。为了实施素质教育,笔者认为应抓好两个转变,为学生辅设走向成功之路,让学生适应未来。 1.把素质教育的理论要求转变为可操作的教育教学流程 只有把素质教育的理论要求转化为外显的运作程序,才能落实素…  相似文献   

11.
<正>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而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创新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英语教学中在如何实施创新教育,提高  相似文献   

1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教育也面临新的挑战。为了培养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型师资,孝感学院在改革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一是关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对改革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认识;二是修订教师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三是改革学与教的方式。  相似文献   

13.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纲要》为中小学教育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即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向。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学校,操作者是教师。因此,要提高中小学生的素质教育,首先得提高教师的教育素质。高等师范院校是人民教师的摇篮,要使高师学生毕业后能胜任这一神圣职责,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提高高师学生的教育素质,势在必行。那么如何才能提高高师…  相似文献   

14.
自2001年6月,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关于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构建符合素质教育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这标志着一轮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拉开帷幕。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已经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设计也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提出了当前中学化学教学研究的几个重要问题:加速化学课程改革、探索创新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及建立由应试教育模式向素质教育模式转轨的评价机制等,以引发广大化学教育工作者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和实践。  相似文献   

16.
《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对各级各类学校提出了要加强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要求。全面提高人才素质是迈向21世纪之际改革发展我国教育事业的指导思想和战略决策。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音乐教育在学校中的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强和重视。  相似文献   

17.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上来。”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学生能力的培养,如果没有兴趣和主动性,如何培养能力呢?看来,学习兴趣的培养就显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8.
王羽 《海峡科学》2004,(8):74-76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体现时代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已全面启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成为每一个从事基础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9.
蒋冬梅 《科技信息》2009,(20):256-256
素质教育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开发智慧潜能,形成学生健康个性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活动。体育教学内容与形式丰富多彩在素质教育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当前,全国正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体育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研究学校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导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要求,适应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转化的形势,各个学校、各位教育工作者都在努力探索,寻求好的途径、好的方法,力求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实现全面提高全民族素质的战略目标而努力着。经数年探索、实践,本人认为班团(队)活动课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各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