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代妓女词人在词学领域创造了妓女作词的高潮。与明之前的妓女词作相比,虽然仍没有脱离一般女子的传统题材,即以爱情和命运为咏叹的主调,但在词作内容上已是丰富了许多,而且从词作情感的反映可看出她们的写作已走向了有意识的、自觉的追求。  相似文献   

2.
妓女题材在现代文学史上是较受作家关注的题材,老舍的《月牙儿》和郁达夫的《秋柳》即是对五四文学革命时期两种有关娼妓的记忆,作为主流的苦难记忆与苦闷记忆:前者是与五四启蒙思想合流,后者则是五四知识分子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3.
论《茶花女》悲剧的成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玛格丽特风尘妓女哀怨命运的分析,说明在男权社会里,被置于“第二性”的女性只能依附于男性而存在,而妓女成为腐朽阶级各类人的玩物,等待她的命运只是社会的迫害,各个阶层人的凌辱。那些处污浊之中,仍保持着心灵的纯洁,渴望正常人生活的妇女,她们只能以死亡达到对自身的救赎,她们的悲剧既是社会悲剧,也是男权文化对女性人格、尊严的残酷扼杀;又是性格悲剧,是主人公争取某种世俗以外的价值,以反抗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作品塑造了要求人格独立、追求真正爱情、自我意识觉醒的马格丽特这个美丽纯洁的女性形象,揭示了只有自我意识觉醒了,女性才会认识到自己的独特价值,才会认识到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女性并不是男性的附庸。  相似文献   

4.
江琼 《皖西学院学报》2003,19(1):105-107
冰心和庐隐是“五四”时期文坛上具有代表性的女作家,在她们的创作中大量抒写了女性之间的同性情谊,开拓了文学表现生活的一个崭新领域。本文从她们笔下的女性情谊所蕴涵的内质及艺术表现二个层面,对她们同一题材的文学创作所表现出来的差异作了一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妇女以自身生活为题材的诗词作品,大多属于闺思闺怨这一类,它们数量众多,质量较高,是历代妇女作品中的姣姣者。从内容上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抒发独守空闺的思念与哀怨之情;第二类是揭示宫廷生活的压抑和争斗;第三类是表现妓女的生活境遇和情感经历。从艺术上看其共同点是幽怨深情,委婉含蓄。其作品丰厚的情感内蕴和艺术成就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新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是1990年代以来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类型,是新世纪中国一个引人瞩目的文学现象.新世纪以来,"新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不断涌现,产生了大量的引起读者热议的电视作品,其播出频道之多,收视率之高,令人惊叹.题材与主题的双重优势、电视剧的高质量和播出时机的恰当选择,是"新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热播的主要原因,中国观众对电视剧的情有独钟和特殊观众的审美期待也是重要的因素."新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主要有"历史纪实"和"新英雄传奇"两种类型."新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是对以往革命历史题材文学作品的突破和超越,对当下军事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意大利妓女争取公民权利委员会前些时候举行了第一次全国大会,出席大会的各方面人士达1,000人。该委员会一位委员提出,要使妓女“享有跟别人一样的权利”,使她们的职业能够得到官方的正式承认从而合法化。据报道,多达百万之众的意大利妓女大都是由于失业、  相似文献   

8.
关汉卿、曾瑞分别为元散曲第一代、第二代"悠游市井"的代表作家,他们创作了大量青楼题材散曲,既呈现出与著名歌妓密切交往和对妓女人文关怀的共同特征,又因各自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不同而造成差异。概而言之,关汉卿式的"玩世"与曾瑞式的"警世"折射了元代文人悲剧性命运的共同实质。  相似文献   

9.
题材问题,自五四以来,一直是文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这种争论,实际上反映了各自不同的人学观.文学为了自己的发展.理应建立自己的题材学,并展开题材学与人学关系问题的讨论,人的生存不是以个人为本位,亦不是以群体为本位,而是在个人与社会、个人与群体之间寻求一种和谐.以人为表现对象的文学在题材问题上,既应注重表现社会群体,又要注意表现个人生活,从而走出题材问题的人学困境.  相似文献   

10.
李斌 《科技信息》2012,(36):I0102-I0102
孟连县佤族民间文学系世代口头创作和传承之文学,时间跨度长,题材广泛,数量众多,形式多样,表现手法独特,内涵深厚,反映了佤族的生活、性格特征、心理素质、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审美情趣,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学宝库,具有不容忽视的文学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1.
李渔白话短篇小说中塑造了一群才女形象,这些才女不仅有吟诗弄文之"才",更有不凡胆识和管理家庭事务之"才"。在既定的社会性别体系内,才女用"才",无意颠覆男权社会,她们主动把自己纳入社会规范内,把回归家庭作为自己理想的归宿。她们用"才"只是寻找属于自己的一些生活情趣,期待能与一个才情相当的男人组建家庭,获得"伙伴式婚姻"。  相似文献   

12.
风格,是作家在创作中所表现的艺术特色,是作家长期的艺术追求的结晶。它标志着属于作家自己的鲜明的、独特的创作个性。这种创作个性,往往从作品的题材选择,主题提炼,形象塑造,结构安排,艺术语言的运用方面表现出来。鲜明独特的风格,是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之所在,也是作家成熟的标志。比较他们的风格,有助于散文创作的繁荣与发展。一、题材选择与主题提炼散文创作是一种最自由的文学形式,在题材选择上。“举凡国际国内的大事,社会家庭的细故,掀天之浪,一物之微,自己的一段经历,一丝感触,一撮悲欢,一星冥想,往日的凄惶,今…  相似文献   

13.
唐代宫苑后妃诗简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代诗歌代表了中国古代诗歌的最高成就,诗之多、作者之众,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是空间绝后的,其中唐王朝的王后和宫妃也留下一些诗作,这些吟咏或纪游写景、或抒怀言志、或扬娥取宠、或怨刺上政……都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她们的心志、苦乐和命运,虽因历史和阶级的局限,她们的诗题材狭窄、感情贫乏,形式拟古滞板,但从中仍可窥见唐宫阀中后妃生活的一些端倪。  相似文献   

14.
唐代浪漫主义大诗人李白,纵横诗坛几十载;留下无数光辉灿烂的诗篇,最完美地展现了大唐盛世的风采。李白之诗,内容丰富多彩、风格各异。其中,有关妇女的题材尤有特色。而这些妇女诗中,以青楼女子为描写对象的,称为妓女诗。李白的妓女诗,大都指向一个共同的高雅主题——隐逸。能够将青楼与隐逸统一于一身,这既是李白的独特之处,又是唐代隐逸文学与青楼结合的表现。  相似文献   

15.
郑钗香是清末一名妓女.她才貌双全,重节守信,想过上普通女人的生活,但事与愿违,她的回归遭到了当时县令张公的阻拦,后在郁闷中死去.故事的作者将造成其悲惨一生的原因归结为县令的摧花劈柳,但这只是表面现象.郑钗香回归之路的漫长根本在于男权社会里,男性赋予妓女背叛贞节的职责,她的行为刚好与男权社会的要求相反以及当时的人们受时代精神的影响,对妓女有很大的偏见,故她们的回归是很难的.  相似文献   

16.
薛宝钗的人生可谓深谙老子之道,内敛而克制自己,勤与俭是她的生活的特色,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不像王熙凤那样锋芒毕露、张扬自己甚至伤害别人,而是缓解矛盾,以柔克刚;在管理家庭时,薛宝钗更能照顾下层人的利益,境界更高,结果赢得了人们的认同,王熙凤却因为对下人太厉害而终于遭到人们的厌弃。在对待众人眼中的坏人和所谓"敌人"时,她们的态度也有尖锐与柔和之分,其结果反而是取柔和方式的薛宝钗得到较理想的对待。她们的区别使我们在如何处理理欲关系上也得到教训,那就是应该克制自己的欲望,不可做伤天害理之事。钗凤形象的比较表明《红楼梦》对理学未必全盘否定。  相似文献   

17.
<正> 刘莉做为60年代出生的油田上仅有的几位文学女作者之一,在含苞的年龄对文学如醉如痴。随着成家,为人妻、为人母后,理想的花朵或幻化为生存的现实或成为梦中的守望。与七、八十年代出生的更年轻的女子比,她和她的同龄人缺少许多浪漫和时尚。更无法成为"另类"中的一员。因为她们多多少少挨过饿,吃过苦,知道生活的艰难。加上她们生活在非都市化的环境中(大庆作为一个新兴的城市,是建立在石油这个特殊的物质上,没有商业和贸易的历史,更无人文精神的积淀。都市文化离它是很遥远的。)她们的心中无法摆脱对家庭对朋友对社会的责任感。更主要的是文学把她们的精神提升到现实之上,使她们对世俗的东西深恶痛绝,不得不在平凡的生活中忍受理想和现实的冲撞和磨击。基于我们同代人同一个社会文化背景,那种内心深处的某种情怀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8.
从文学年代学角度看,建安十三年、建安十七年均是建安文学发展和转变的重要年份,文人心态、文学创作的题材内容和风格前后均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建安十三年文人齐集邺城,建安文学开始进入创作繁荣期,建安十七年阮瑀之死对建安文人的心灵产生了重要影响,使建安文人的心态由乐转悲;表现在文学题材上便是大量以寡妇为描写对象的哀悼之作的产生,由此拓展了建安文学的创作题材;文学风格上则是哀感之心大于雄深之气,伤生之意多于哀世之情,使建安文学展现出多元化的风格倾向,在建安文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惠特曼和狄金森是美国同一时代的两位伟大的诗人,开创了美国诗歌的新纪元。相同的时代背景使得这两位诗人有着不少相似之处。然而,不同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环境使他们的诗作各具特色,大相径庭。他们犹如那个时代的美国文学所生的龙凤双胞胎,各占半边天,以自己独特魅力共同撑起美国文学的一片蔚蓝天空。本文以时代为背景.以社会阅历和生活体验为依托,以诗歌题材和文学风格为主线,去窥探和比较两位美国杰出诗人的异同之处。  相似文献   

20.
新时期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主要特征是“开放性”。它摆脱了一元化的旧面貌,形成许多各具魅力的现实主义文学的亚形态;在题材上得到拓展,主题进一步深化;并且在现实主义表现形式和手法上做了有益的探索,拓宽了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