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9 毫秒
1.
我州属于高原麦田一熟区,常年(青稞,小麦)播怖40万 左右,草害严重,不仅严重影响产量,而且耗费大量除草和收获用工,为此,州农州所虽在八十年代就积极试验,大力推广麦畏和2.4-滴丁酯等化学除草剂,常年推广面积最高达9万亩,累计推广面积52万亩,收到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但鉴于一熟麦田生态区的自然条件复杂,草谱和优势草种又繁多,长期使用上述的一药剂在优势杂草种群的变化与区其防效 显著下降,为了寻找新的低毒高效广谱除草剂,州农科所92的在所内进行川金2号除草剂的生产对比试验,在多年小区重复试验与大田对比试验中,总结出了可能广运用于大田生产的最佳施药期与最佳药剂量。  相似文献   

2.
恩施州烟叶生产区域划分及配套栽培技术措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恩施烟区不同海拔高度气候和土壤等生态条件特点,采用"地貌+土壤类型+养分特点"的命名原则进行了区域定位:海拔500~800m区域为低山黄壤低钾中氮区,海拔800~1300m区域为中低山黄棕壤中钾中氮区,海拔1300~1500m区域为中高山黄棕壤-栋壤高钾高氮区.同时结合各区的生态条件特点,进行了烤烟和白肋烟配套栽培技术措施研究,为恩施州烟叶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
为加速我县二半山水稻品种的更新换代,种子站近年来积极引进适合我县二半山常规籼稻区新品种,但由于在新的市场机制下,可供引进的常规水稻新品种越来越少,即使筛选出一个新品种,在生产中的使用年限也只3~5年,品种更新速度已成为生产中最突出的问题,针对我县海拔1450-1700m二半山区水稻品种更新换代,种子站于2003年引进早熟杂交稻试验成功,改变了我县高二半山区不能种植杂交稻的历史。2004年示范20余亩,平均亩产达到了469.7公斤,较对照增长13.7%。  相似文献   

4.
2000-2005年,临沧市农科报在全市八县(区)进行优质小麦推广应用,五年累计播种面积739376亩,促进农民增收2218.13万元,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明显,对改善我市小麦品质,提高我市农业生产水平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利用SDS-PAGE技术对山羊草属18个种的46份材料进行高分子谷蛋白亚基电泳分析.18个种各电泳出2~5条带,共有24种不同的电泳条带,26种不同的麦谷蛋白亚基类型,每个种有1~3种类型.山羊草与小麦的麦谷蛋白亚基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山羊草属中各种间在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组成与其亚基的电泳迁移率方面也存在广泛差异.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小麦及其山羊草祖先在响应动物采食方面的差异,选取3种四倍体小麦及其二倍体祖先物种为实验材料,采用牛血清白蛋白(BSA)处理,模拟动物口液,进行了细胞氧化相关指标的测定.结果表明:在二倍体水平上小麦和山羊草对动物采食的响应差异显著,动物采食对小麦基本不产生影响,但山羊草表现出大量且迅速的响应.在四倍体小麦中,栽培四倍体与人工合成四倍体在细胞氧化方面显示了极大的差异,人工驯化以及之后的人工选择影响了小麦对动物采食的响应.  相似文献   

7.
一、定西市发展马铃薯气候优势 定西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交际处,年平均温度6.3℃。昼夜温差10-15℃,一年一熟农作区,土壤自然含钾量高。耕地多为旱地,年降雨量350-500mm,且主要集中在7—9月份。这种自然条件具备了种植马铃薯需要昼夜温差大、生育期相对长,需钾多及块茎膨大期需水量大的特性。  相似文献   

8.
小麦核心种质选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庆勤  徐如宏 《贵州科学》2003,21(1):115-118
用节节麦/野燕麦//偏凸山羊草/硬粒小麦杂交,F1自然加倍成节节麦-野燕麦-偏凸山羊草-硬粒小麦部分双二倍体,连续自交后代分离出普通小麦类型,从中筛选出节燕001-2,具有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优质亚基1、5 10、7 9,兼抗条锈病和白粉病,株高44cm,和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特性,经初步研究,矮秆性和抗病性属显性遗传,是一个优良的小麦核心种质。  相似文献   

9.
20世纪绵阳号小麦品种选育及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绵阳号小麦品种的选育及推广应用情况进行了回顾与总结。针对四川麦区气候特点和小麦生态条件,提出了以选育穗重型小麦新品种为主攻方向的育种目标,并对育种亲本材料的选择、创新和利用、新品种的选育方法等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定位施肥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1992年到2000年,研究了13种不同肥料处理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肥区小麦产量最低,占全肥区产量的50%左右,但历年产量稳定在1.3-1.4t/hm^2,并没有随试验的进行而逐年下降,说明中性紫色土基础地力产量稳定、持久,但是较低;缺N或缺P的各处理(PK,N,NK),随着试验的进行,产量逐年降低,从试验的第6年起,小麦产量接近无肥区产量,之后稳定在1.4-1.5t/hm^2;氮肥单施,其肥效逐年障低,由开始的9.4kg降至0.5kg;氮肥与磷钾肥配施,氮肥肥效则稳定在8kg左右;磷肥肥效呈逐年上升之势,由开始的3.5kg上升至16.8kg;在试验的前5年,钾肥对小麦没有增产作用,从第6年开始,钾肥对小麦增产效果明显,每千克K2O增产小麦7.4kg;不施氮肥处理,小麦茎叶和籽粒含氮量均较低,其茎叶含氮量比施氮处理平均值低43%,籽粒含氮量比施氮处理平均值低24%;不施氮肥处理粗蛋白含量比施氮处理低3个百分点;凡施用磷肥处理,籽粒中含磷量比不施磷处理高30%左右,茎叶中含磷量比不施磷处理高1倍.  相似文献   

11.
用节节麦/野燕麦//偏凸山羊草/硬粒小麦杂交,F1自然加倍成节节麦—野燕麦—偏凸山羊草—硬粒小麦部分双二倍体,连续自交后代分离出普通小麦类型,从中筛选出节燕001 2,具有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优质亚基1、5+10、7+9,兼抗条锈病和白粉病,株高44cm,和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特性,经初步研究,矮秆性和抗病性属显性遗传,是一个优良的小麦核心种质。  相似文献   

12.
杨玉华  李存民 《河南科学》1998,16(3):371-374
本文报导以小麦为原料,采用半地下发酵池,酒精发酵和醋酸发酵分容器、分场地进行固态发酵生产优质食醋新工艺的研究。经过近2年的大量条件试验和多批扩大生产稳定试验,原料淀粉利用率平均达到50.7%;主料出品率平均达到5.78kg(以5%醋酸计)。  相似文献   

13.
<正> 河南位于全国最大的麦区——黄淮冬麦区的中心地带,小麦常年播种7500万亩,居全国首位。上世纪80年代,河南省小麦就以种植面积最大、单产最高、总产最高、为国家做贡献最大而闻名全国。河南的气候条件、土壤类型和小麦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在全国小麦生产中有很大的代表性,研究解决河南小麦生产中的技术经济问题,对全国有很大的推  相似文献   

14.
文章对小麦温光反应理论,温度和光照在小麦生长和发育过程中的相互关系,以及温光反应理论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新进展进行了总结,可为小麦温光生态的研究和小麦生产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5.
利用丙酮沉淀法对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HMW—GS)进行快速高效纯化,以纯化后的蛋白做为抗原,免疫白兔,制备了相应的多克隆抗体.与大肠杆菌裂解液共温育去除交叉反应性抗体,并用饱和硫酸铵沉淀法对抗体进行了初步纯化.电泳及免疫印迹结果表明,所制备的多克隆抗体能与小麦的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发生强烈反应,而与小麦中的水溶性蛋白、醇溶蛋白及低分子量谷蛋白亚基不反应.该抗体的制备为进一步研究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的功能及其品质改良提供了基础材料和有用工具.  相似文献   

16.
西陵峡属于典型的黄陵背斜,处于长江横切的背斜两冀,地形多陡崖壁立,滩多水急,地形复杂。再加上这里属于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与复杂的西陵峡构成了独具物色的多层面的小气候区。复杂多样的地形和小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影响巨大,根据地形、风向等因素,决定了小麦、蚕豆、土豆、水稻、矩橙、油菜等作物品种的种植,还往往出现了“山上小麦青,山腰小麦黄,山脚小麦已打粮”的奇异景象。  相似文献   

17.
文章对小麦温光反应理论,温度和光照在小麦生长和发育过程中的相互关系,以及温光反应理论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新进展进行了总结,可为小麦温光生态的研究和生产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8.
1日本的水稻生产技术日本是一个狭长的岛国,气候温和,水资源丰富,适合于水稻生产。水稻是日本主要粮食作物,稻米是日本人的主食。日本的植稻布局由国家统一制定,耕地为一年一熟,冬闲或夏闲。每年水稻播种前下达计划,由农协将面积数通知农户,农户严格按计划面积种...  相似文献   

19.
吴威 《广东科技》2011,(24):203-204
东林矸石山的主体工程都位于东林煤矿二区的采动影响范围内。根据矿生产部署,从08年起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将对该区进行逐步开采,因此,矸石山提升系统(提升斜井、绞车房及绞车基础等)都将受到采动的影响。并危及其安全使用。为解决这一问题,将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0.
《安徽科技》2011,(Z1):19-21
一、课题实施背景安徽位于我国北纬33度附近的小麦生产潜力区,小麦种植面积已达3600余万亩,小麦是安徽第一大作物,其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4位.小麦生产在淮北乃至全省国民经济发展中均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在各项鼓励发展粮食生产政策的推动下,依靠科技,主攻单产,安徽省小麦生产发展较快.2010年全省小麦单产达到340公斤/亩,比全国平均单产高18.6公斤/亩.然而,安徽省小麦生产与邻近的河南、山东等先进省份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而且小麦生产稳定性差,尤其是高产田块年际波动大.究其原因,除了受南北过渡性气候影响外,品种的选用及其配套栽培技术的严重滞后也是非常关键的因素.随着北方水资源短缺的加剧,未来安徽将是我国小麦增产潜力较大的区域之一,在国家粮食安全中承担更大的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