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捷河沦亡影响巨大慕尼黑协定墨迹未干,德国就在1939年3月中旬占领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这个行动震动全欧,影响巨大。捷克斯洛伐克是中欧工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1937年,产煤2,700余万吨,生铁170万吨,钢230万吨,汽车14,000辆。1938年8月到1939年9月之间,斯科达兵工厂的军火产量,几乎与同期英国各兵  相似文献   

2.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会,对战败国签订和约,企图通过和约建立由他们充当主宰的世界新秩序.在巴黎和会期间,帝国主义战胜国摘下了为"和平"、"民主"和"公理"而战的面具,把对战败国的掠夺、报复,对各国革命的仇视、镇压,对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伪善、奴役,对世界舆论的欺骗、愚弄,以及他们之间的诡诈、倾轧,都赤裸裸地展露出来,使世界人民得到了一个认识帝国主义真面  相似文献   

3.
打开局面稳定关系在苏维埃俄国经过三年奋战,取得了粉碎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的胜利后,它基本上争取到在资本主义密网中能够生存的权利.从此开始了一个双方某种极不稳固的均势状态的新时期.1921年3月16日,英国同苏俄签订了贸易协定.接着,德、奥、意等国也同苏俄签订了贸易协定.可是,所有同苏俄签订贸易协定的这些国家都没有正式承认它,不愿同它建立  相似文献   

4.
1938年9月30日,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在德国慕尼黑开会,签署了把捷克斯洛伐克的领土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的协定。慕尼黑的交易是希特勒实现其侵略计划的重大步骤,也是英法绥靖政策的顶点。它对国际关系的发展,影响至大。  相似文献   

5.
劫后凋零寻求出路二次大战结束后,饱受战火洗劫的西欧,满目疮痍,生产凋蔽,黄金外汇储备枯竭,原料、燃料和生活必需品奇缺。1946年底,百年少有的严寒,更增加了困难。到处煤粮紧缺,人民啼饥号寒。法国居民每日口粮只有6盎司;德国英美双占区的工厂有四分之三关门;开春以后,英国洪水为患,全国工厂有一半停工,煤矿完全停产。严重的经济困难,造成了社会动乱。1947年4月,法国雷诺汽车厂工人举行罢工,迅速波及到全国各地。英国、意大利、比利时的工人运动也蓬勃发展,使统治阶级惶惶不安。  相似文献   

6.
中东位于欧亚非三洲的衔接地带,据东西交通之要津,战略地位重要,石油资源丰富。二次大战时,中东为盟国重兵扼守的战略要地,是盟军作战物资的贮存中心和中转站。中东人民为赢得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伊拉克、伊朗、土耳其、埃及、沙特阿拉伯、叙利亚和黎巴嫩都先后对轴心国宣战,并成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战后初期中东国际关系呈现出一幅错综复杂的图景:反殖斗争的蓬勃发展猛烈冲击殖民体系,但英法却不肯轻易退出,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斗争;美国大规模插手中东,和英国等国进行争夺;而由阿犹争端点燃的中东战火更使举世不安,使中东问题越来越成为战后国际关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斗争迭起捷报频传中东素为阿拉伯人聚居的地区,战后阿拉伯世界统一的呼声十分高涨。1945年3月,埃及、沙特阿拉  相似文献   

7.
三十年代中期,东北非和地中海腥风血雨,战火弥漫.1935年10月—1936年5月的意大利侵占埃塞俄比亚(即阿比西尼亚)、1936年7月—1939年3月的意德武装干涉西班牙,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  相似文献   

8.
1925年10月中旬的一天,瑞士马乔列湖畔的小镇洛加诺人头攒动,人们拥集在“正义之宫”附近街头,翘首等候在那里举行的一次重要国际会议的结束。忽然,会议室的一扇窗户打开了,一个人将一份墨迹未干的文件高高举起。这时,街上的人群热烈欢呼、鼓掌,祝贺全欧瞩目的洛加诺公约的诞生。洛加诺公约是个什么文件?它是否值得人们欢庆呢?这要从各方关注的欧洲安全问题谈起。  相似文献   

9.
大动干戈侵占东北1905年日俄战争结束后,日本从沙俄手中攫得了中国南满铁路,并获得在铁路沿线驻军的特权和旅顺、大连的租借权.日本利用南满铁路公司和关东军这两大工具,积极扩大在东北的侵略势力.第一次世界大战曾经给了日本独霸中国的机会,华盛顿会议后,中国又回复到由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日本对此岂能甘心?它决心先从夺取东北下手,进而侵占整个中国.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义一主持了一次由军政要员参加的"东方会议",制定了《对华政策纲领》,把我国东北划为"在国防和国民的生存上"同日本"有着重大的利害关系"的特殊地区,而决意独吞.1929年爆发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给经济基础脆弱的日本以沉重的打击.为了摆脱困境,日本垄断资产阶级加快了侵华步伐,公开要求  相似文献   

10.
三十年代国际局势变化极大,苏联对外政策也随之做了重大的调整。力挽狂澜倡导集体安全三十年代初期,妖风骤起,法西斯泛滥,德日(及稍后的意大利)成为国际反革命势力的急先锋,挑动侵略战争的祸首,苏联和世界人民的主要敌人。其中尤以纳粹德国为最。  相似文献   

11.
欧战方酣之时,日本在远东也加紧了侵略步骤,使日美矛盾空前激化,终于迅速地导致了一场大战. 贪得无厌加速南进早在1936年8月,日本制定了“国策基准”,规定了“外交国防相辅相成,一方面确保帝国在东亚大陆的地位,另一方面向南方海洋发展”的方针.根据这个方针,日本既想北攻苏联,又要南侵东南亚,为此,它进攻中国.中国人民的英勇抗战,粉碎了日本速战速决的迷梦.为了摆脱困境,日本统治阶级,有  相似文献   

12.
战后世界历史和国际关系史上最重大的事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革命的胜利宣告了美国战后初期对华政策的彻底破产,也标志着美国称霸世界政策走向失败的开端。援蒋抢占果实美国战后对华政策在其全球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罗斯福生前就已大体确定:美国需要一个以蒋介石为代表的中国,它在表面上保持独立,实际上听命于美,享有大国地位,政治上、经济上相对稳定,以便遏制苏联和充当美国亚洲政策的支柱。为此目的,就要支持蒋介石统一中国,同时要使国民党政府接纳中国共产党以之为联合政府的点缀,以排除所谓苏联通过中共来“干涉中国内政的可能性”。实现这一目的的主要障碍是:存在着一个得到人民支持并拥有强大  相似文献   

13.
纳粹上台鼓吹扩张1933年1月30日晚,一排排冲锋队员,迈着骄横的步伐,通过勃兰登堡凯旋门,游行庆祝纳粹党魁希特勒就任德国总理。游行队伍的火炬照亮了柏林的夜空,德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揭开了。  相似文献   

14.
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苏维埃国家一成立,立即在外交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旗帜鲜明地宣布了无产阶级对外政策的新原则,在国际关系史上揭开了崭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15.
凡尔赛体系虽然调整了帝国主义在欧洲大陆的相互关系,但在远东太平洋地区却留下了巨大的缺口。战后,美、英、日成为这一地区竞争的主角,它们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主要表现为海军军备竞赛和在中  相似文献   

16.
全面侵华远东发难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九·一八事变”,侵占我国东北后,得寸进尺,继续向华北扩张。1935年,国民党政府代表何应钦与日本在华北驻屯军司令梅津美治郎签订了《何梅协定》、察哈尔省代主席秦德纯与日本关东军代表土肥原贤二签订了《秦土协定》,并建立了所谓“冀东防共自治政府”,使华北在日本侵略者面前门户洞开。日本法西斯制定了一整套战略计划,为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做准备。1936年8月,日本政府召开了由首相广田主持的包括陆相、海相、外相和藏相参加的“五相会议”,制定了“围策基准”,把“确保在东亚大陆的地位,同时向南方海洋发展”作为“帝国应确立的根本国策”。要求外交和国防互相配合,不仅  相似文献   

17.
四强占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如何处置德国成为国际关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关于解决德国问题的原则,盟国在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会议上曾达成协议:战后德国应非军国主义化和民主化,成为统一的爱好和平的民主国家;赔偿应分区支付,在波兰西界最后划定前,奥德-尼斯线以东地区由波兰政府管辖。德国投降前,苏美英法都怕再出现一个强大的德国,对如何处置曾各有方案。但随着战局进展,美苏等原曾议沦过的肢解、削弱德国的计划(如美国“摩根索计划”等)已作罢论,转而设法解决共同占领问题。1945年2月苏美英在雅尔塔会议上决定了对德分区占领,并邀请法国为第四占领国(美英从其占领区中划出一部份组成法占区)。  相似文献   

18.
勒索赔款反复较量法国在普法战争失败后,曾被德国勒索巨额赔款。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想向德国索取天文数字的赔偿,一方面重建自己遭到战争破坏的经济,另一方面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国,以巩固法国在欧洲大陆的优势地位。英国也要求德国赔偿,但它不愿德国过分削弱,法国过分强大,以免破坏欧洲“均势”;而且,过分沉重的赔偿必将破坏德国经济,使它难以恢复战前比较密切的对英  相似文献   

19.
欧洲国际格局中英法、德意和苏联三大势力之间长期以来扑朔迷离的关系,终于在1939年8月由于英法苏谈判的破裂和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而明朗化.英法苏联合抗德的可能消失了,而德意和苏联则可暂时相安无事.希特勒利用英法绥靖主义造成的有利条件,顺利地分化了敌手,取得了行动上的主动权.他立刻迫不及待地向东邻波兰发动进攻,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相似文献   

20.
英勇抗战1937年,日本悍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作为准备世界大战的一个步骤。日本侵略者狂叫,3个月即可灭亡中国。日本陆军几乎倾巢出动,展开大规模的战略进攻,企图速战速决。中国人民团结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伟大旗帜之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战,粉碎了敌人的速胜迷梦。7月7日,芦沟桥枪声响起后,平津地区中国将士以劣势装备抵抗强敌,奋战24天,才被迫转移。8月13日,日军纠集陆海军主力猛攻上海,他们幻想在这个“全世界注视的战场上”,显示日军的“武威”。上海驻军在人民支援下,奋力应战,日军伤亡惨重,不得不多次增兵。到9月底,侵入上海的日军已达10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