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认为,文艺世界的出现有其同一的内在依据,即人类的生命意识,它为文艺世界的诞生奠定了心理根基。自由生命意识和非自由生命意识是人类种系生命意识的两维。形成于各自依据的现象世界和内心取向,并各自有其自主的意象系统,这两种类型的意象系统是文艺世界的共享原始结构要素,两者决定着文艺世界的表现主题及意向形态。  相似文献   

2.
詹国芬 《科技资讯》2012,(6):200-201
幼儿园生命意识启蒙审美化是基于生命教育背景,依据幼儿所固有的形象性、具体性、可感性等特点提出的命题,它力图通过"欣赏"这一载体,开展幼儿生命意识启蒙教育,使幼儿充分感受生命的活力,艺术地欣赏生命之美丽,热衷于不拘一格的快乐表现,使艺术化的生命意识启蒙贴近孩子的生活。在实践中,通过整合与融通适合幼儿内在需求的途径、方法与策略,形成审美化的操作主题,构建"欣赏—体验—表现—领悟—创造"纵向深入且不断生成的审美活动系列,提高幼儿生命意识启蒙的有效性,充分发挥创造性游戏和艺术专题活动的特有作用,促进幼儿生命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3.
认为宫体诗作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诗歌形式之一,有其充分的理由,一个重要的表征就是,他们的创作者在其中深入地表达了人类对自己生命的强烈关注这一共同的主题,这又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情多哀思",表达了人们感于生命短暂、痛苦而产生的沉重的忧生之嗟感于生命易逝之悲;以及感于生命价值无法实现而产生的浓烈的生命之哀,与无论是否功成名就都最终走向毁灭的幻灭之悲.  相似文献   

4.
认为宫体诗作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诗歌形式之一,有其充分的理由,一个重要的表征就是,他们的创作者在其中深入地表达了人类对自己生命的强烈关注这一共同的主题,这又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情多哀思”,表达了人们感于生命短暂、痛苦而产生的沉重的忧生之嗟:感于生命易逝之悲;以及感于生命价值无法实现而产生的浓烈的生命之哀,与无论是否功成名就都最终走向毁灭的幻灭之悲。  相似文献   

5.
《甩鞭》写了土改前后山西山区农民的生存状态与生命形态,主要以王引兰的生命历程为线索,展示一个普通女人活着的艰难。文本中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意识,表现为浓烈的生殖崇拜意识,王引兰童年愿望的满足、补偿心理的实现和性的满足。  相似文献   

6.
一从创作题材和叙事意识而言,1997年浙江作家的中篇小说仍然体现了两种基本的创作取向,即创作的现实取向与先锋取向。创作取向是作家个人生活意识、生命意识、审美意识的一种具体表现。从创作取向入手,我们可以比较深入地理解作家的创作意图。但无论是现实取向还是...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第二个十年学,尤其是90年代学,在市场经济这一大的社会背景下,一扫往昔笼罩其上的浪漫主义氛围。转变与彷徨正普遍地构成作家们的生命形态,而其中所包含的心理学因素是引人发思的。面对正在形成的商业社会,作家们的艺术反应是多种多样的。而其中所蕴含的冲突已不再是理论性的,而是存在性的。90年代学的整体疲软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许多作家不能承受“真实”,并将这种承受为自身经验而深入读的意识。  相似文献   

8.
张云飞 《科技咨询导报》2010,(3):214-214,216
医药行业与人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这一行业特殊性决定了医药类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必须以生命意识为重要基石,要求学生树立生命意识及由其衍生的责任意识、规范意识和服务意识。通过社会实践了解和感受职业特殊性,树立生命敬畏感;挖掘和开发中国传统医药文化的生命教育资源,培养生命神圣感。  相似文献   

9.
一、文学主体的生命活力作为文学活动形态中的文学主体结构,是一个包容极为丰厚的动力世界。而往往只有依赖结构中最高级的某些品格实现的成果形态,才有可能进入本体结构的功能更新层次。至于绝大部分的结构品格,则只能在全面的现实生活、重构整体、再现新貌,才有希望在广泛的流转之中,保持永生的魅力。我们暂且不对这些最高级品格作具体解说,现在先看一看勃兰克斯的陈说,或许会获得某些启迪。“因为如果一个作家不深入到人类灵魂的本质,不深入到灵魂最深远的地方,如果他不敢,或者不能不顾后果而写作,如果他没有胆量象雕像那样赤裸裸地表现他的观念,不敢把人性如他们所显现的那样反映出来,即不增加一分也不减少一分,而是看公众的脸色行事,一味依从公众的偏见,无知,虚伪,鄙俗或者伤感情调——他或许可能(十之八九  相似文献   

10.
从生命意识的角度,对东坡“和陶诗”进行了探讨。在点明何为生命意识并分析了促进东坡生命意识觉醒的契机后,本文指出在生命哲学发生转变之后,东坡生命意识的具体体现:其一,从物质层面上解决岭海人民缺衣少食的现状是东坡实现其生命价值的一种新方式。其二,精神层面上,为岭海地区文化传播做贡献,是东坡实现其生命价值的另一方式。另外,在当地长时间的反思中,东坡还意识到了实现其生命价值的最终方式———创作。  相似文献   

11.
白居易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在其诗作中,他常常感时叹逝并且对自身的变化及生命流程表现出极度的关注。与佛学的接触使他的生命意识得到深化的同时也确立了其生命的主体意识。在渐入佛教的过程中,前期白居易诗中所表现出的易感的生命意识最终被佛教的看空物我所取代。其生命意识的变化与主体性的自觉反映出他与佛教尤其是禅宗之间复杂而又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李煜词中充斥着感发生命的力量,这是他得以获得历代读者共鸣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结合晚唐五代的时代背景、文人心态、社会思潮等问题探讨李煜词中的生命意识,认为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忧患情绪、向往自由的心态、怀疑生命的本质意义并力图超越、对生命的热爱与眷恋。  相似文献   

13.
史铁生的作品在苦难与救赎、宿命与超越、目的与过程等层面都表现了一定的宗教意识,产生这种意识的根源是其特殊的人生经历和在人文精神导引下的独特人生体悟。  相似文献   

14.
思维只是意识的一种形式、认识中的一个阶段,它区别于其它意识形式和认识阶段的特点是能动性、创造性.马克思的思维特色表现在他的思维前提、思维方法、思维行程及思维依据上.马克思的思维特色为我们今天思维的任务以及如何完成这一任务带来了启迪.要完成当前社会历史领域中思维的任务,我们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摒弃僵化的思维,运用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方法,正确对待历史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5.
浅论曹禺《雷雨》的基督教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督教是青年曹禺悟解人生经验的一条路径,是他寻求个人出路、社会出路的一支航标。在其处女作《雷雨》中,作者通过人物、场景、情节全方位的安排,显示出强烈的基督教的原罪意识、忏悔意识与复活意识。  相似文献   

16.
况周颐身处末季,其词多感怀身世之作。栖迟零落,身世浮沉,激发了词人对生命的思考,形成了独特的身世感喟,集中地表现为飘零之恨、垂暮之叹和落拓之悲。它们是三位一体的生命意识,常与家国之思、沧桑之叹相通,表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其身世词多以比兴抒哀怨,凄丽缠绵,托寄深远。  相似文献   

17.
作为后期新月派的代表诗人,陈梦家的诗歌追求生命与自我的真实表现,有着浓厚的生命意识。这种生命意识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其一,诗人观照个体生命,在超越现实中发现自我。道家精神与基督教情操使陈梦家执着地追求返朴归真的境界,并获得心灵的安顿;其二,陈梦家的死亡意识呈现出道家、基督教与儒家的死亡观相融合的丰富的文化图景。诗中既有对死亡的超越(或归于自然或归于天国),又包含对死亡意义及死亡伦理性的价值诠释;其三,时间意识映现着诗人的心灵境界,使他从线行性和周行性相融会的时间流程里感悟生命。陈梦家的时间意识是一种具有超越性和永恒性的时间意识。  相似文献   

18.
殷夫诗集《孩儿塔》的荒原意识,是建筑于诗人自身生命体验之上的对于生命本质的现代揭示,因而是一种体验型荒原意识,它几乎贯穿了整部诗集。锁定《孩儿塔》的"荒原意识",记录殷夫在与双重荒原"纠缠、排拒、脱离"进程中的复杂表现,动态描绘"阴面的荒原人"殷夫向"阳面的最纯粹革命者"殷夫"突变"时的心灵轨迹,继而廓清鲁迅所留给我们的《孩儿塔》之"别一种意义",乃至进入"别一世界",至少证明这是一条可行的路径。  相似文献   

19.
“复仇”是鲁迅散文所关心与表现的主题之一.鲁迅笔下的复仇意识有着自己的精神特质,即把对人民的爱与对敌人的憎统一起来,饱含着人道主义精神.《狗·猫·鼠》中对猫进行的复仇,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关怀,同时借动物来折射对卑劣嘴脸的“正人君子”的仇恨;《无常》、《女吊》中借鬼神世界来表现复仇精神,关注了人的生命意识,张扬着人性色彩,体现了对压迫者决不宽恕的复仇;《杂忆》中鲜明的复仇理念的提出,是与地域文化和自身遭际有关联的,鲁迅的复仇并非“私愤”,而是有着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20.
童年,海明威心头永远的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男扮女装的童年经历导致了海明威终身的痛苦.它对他人格的形成至少具有精神分析学方面的三种意义:第一,导致他对女性既依赖又忽略的双向情感以及对名誉地位的终身焦虑;第二,导致了他强迫性的竞争意识及较强的攻击性;第三,导致了他的自卑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自我憎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