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怀梆是河南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属梆子腔系,除拥有梆子剧种音乐程式化的共性外,作为地方剧种,它有区别于其他剧种独特的艺术形态和地方品性。其唱腔的方言声调化、丰富的戏曲音乐、真声为主辅以假声拖腔的演唱特色等共同构建了怀梆艺术的本体音乐形态。  相似文献   

2.
怀梆源流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怀梆作为一种地方梆子腔剧种,在中原戏曲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有关怀梆形成的源流却众说不一.因此,本文从文化历史的发展角度、文化的传承关系,以及戏曲考古等方面,对怀梆形成的源流及各种论断作了客观梳理,并指出:怀梆是在一种文化形态影响的基础上,融合多元文化形态,发展而成的一种具有地方唱腔风格的梆子腔剧种.  相似文献   

3.
从怀梆的现状谈怀梆振兴之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怀梆的现状进行了考查、分析和研究,提出了振兴怀梆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怀梆亦称怀庆梆子,系河南地方稀有剧种之一,因源于明代怀庆府而得名,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变迁的今天。怀梆等民间艺术走进地方高校,地方高校参与保护、传承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服务地方文化,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5.
民间剧团是戏曲文化传承的载体,承载着延续民间戏脉与发展民间文化的重任,对其进行研究尤显重要。基于田野调查资料,以修武县方庄镇崔庄民间怀梆剧团为个案,借用文化变迁理论对该剧团历史、组团缘起、剧团成员来源与关系、剧团演出、剧目搬演及与其共生的文化生态等方面作一考察和阐释。  相似文献   

6.
宛梆戏曲是南阳地区的特色戏种,它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始终与民俗文化保持着紧密的关系。首先,在民俗文化的影响下,宛梆戏班内部逐渐形成了一套包括信仰、仪式和禁忌在内的习俗和行规,以约束戏班成员的心理与行为,形成宛梆戏班独特的凝聚力。其次,在剧目创编过程中,侧重对民俗文化的吸纳与诠释,将地域文化中特有的风俗习惯、群众的思想观念融入到剧目中,使观众与宛梆戏曲产生审美共鸣。再次,宛梆戏曲与当地的民俗日常活动关系密切,与民间"乡下"的习俗氛围融合,赢得了普通民众的认可,进而在当地民俗文化的土壤中寻得了自己发展的动力和优势。  相似文献   

7.
魏艳斐 《科技信息》2007,(20):188-188,173
一、时代变迁中的宛梆宛梆,俗称“西调”,是生长并流行在河南南阳的地方戏。她形成于明末,完臻于清代,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很早人们称它为“南阳调”、“老梆子”、“南阳梆子”,因为南阳古称“宛”,1959年改称“宛梆”。  相似文献   

8.
对南阳宛梆的现状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对其传承、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宛梆只有紧扣时代脉搏,大胆进行改革创新,才能被人民群众所喜爱,获得得更加广阔的市场。  相似文献   

9.
昆曲旦角演唱的用嗓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旦角出现在宋代南戏中,元代、明代得到发展,到清代时完备。昆曲旦角共分为老旦、正旦、作旦、刺杀旦、闺门旦、贴旦、耳朵旦七类。演唱中使用擞音润腔。旦角的基本嗓音类型分为:含蓄稳重型、明亮开朗型和宽亮苍劲型三种。近年来,旦角演唱出现了舞台实践减少、演出剧目数量减少和演唱速度加快等现象。  相似文献   

10.
李丹莉 《科技资讯》2014,(8):217-218
潮剧是用潮州方言演唱的一个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其行当划分精细,表演各遵程式。文章从潮剧的行当构成入手,介绍潮剧旦角的分支和旦角各行当的表演艺术特色,并结合表演实践,提出旦角表演艺术的三点创新做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并比较怀地黄不同栽培品种HPLC指纹图谱,为强化怀地黄质量控制和品种鉴定与划分建立图谱标准.方法:采用HPLC,以0.4%醋酸溶液和乙腈进行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60nm;柱温:30℃;流速:1mL/min.使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进行数据处理,对不同栽培品种怀地黄的HPLC指纹图谱进行了相似度和聚类分析.结果:获得了HPLC优化技术条件;建立了含有18个特征指纹峰的怀地黄HPLC化学对照指纹图谱;9个农家品种划分为2大类,又可细分为4类.结论:该图谱可作为怀地黄质量控制的标准图谱,为怀地黄的质量控制、品种鉴别及划分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2.
分析山东花鼓的艺术特征须结合实地调查资料及相关文献资料,从唱腔和伴奏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山东花鼓的伴奏不托管弦,演唱时由演员根据自己的演唱状态定调。山东花鼓的唱词特点为:文人化的书面语和方言俗语相结合,并大量使用衬词;唱词为齐言体,以七字句及十字句为主。唱腔音乐特征为:基本是清乐音阶;以徵调式最多;唱腔节奏丰富;存在特性腔韵及典型性腔句;总体而言,唱腔字多腔少,常用装饰音。伴奏只用鼓、梆子、锣、镲、手板等打击乐器,具有烘托气氛和掌握节奏等功能。  相似文献   

13.
分析山东花鼓的艺术特征须结合实地调查资料及相关文献资料,从唱腔和伴奏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山东花鼓的伴奏不托管弦,演唱时由演员根据自己的演唱状态定调。山东花鼓的唱词特点为:文人化的书面语和方言俗语相结合,并大量使用衬词;唱词为齐言体,以七字句及十字句为主。唱腔音乐特征为:基本是清乐音阶;以徵调式最多;唱腔节奏丰富;存在特性腔韵及典型性腔句;总体而言,唱腔字多腔少,常用装饰音。伴奏只用鼓、梆子、锣、镲、手板等打击乐器,具有烘托气氛和掌握节奏等功能。  相似文献   

14.
豫剧演唱融入科学发声方法,其唱腔流畅、朴实,吐字清晰、雅俗共赏。  相似文献   

15.
豫剧演唱融入科学发声方法,其唱腔流畅、朴实,吐字清晰、雅俗共赏。  相似文献   

16.
豫剧演唱中的吐字与润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平 《韶关学院学报》2003,24(10):105-108
豫剧演唱中,鲜明生动的地方语言音调和丰富多彩的润腔手法是豫剧唱腔风味的基础。依据河南地方语言的声调、语气、语调,运用多种曲调性与字调性等装饰因素对唱腔进行润饰、加工,可取得独具特色、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7.
山东梆子是流传于山东菏泽等地的地方剧种,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刘桂松是菏泽市山东梆子的传承人,她的演唱充分体现了山东梆子的艺术特色。刘桂松的唱腔高亢、嘹亮、粗犷、豪放、音色优美、气息通畅、刚柔相济,具有独特的风格韵味,表现力极强,可谓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经典。本文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刘桂松的唱腔美学特征:演唱方法的科学性,情感把握的细腻性,韵味处理的独特性。这三个特征中,演唱方法的科学性是基础,有了科学的发声,才能更好地演绎剧中人物及体现演唱风格。刘桂松先生的演唱在山东梆子的历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对推动山东梆子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怀地黄不同品种根部特征和有效成分含量比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怀地黄6个栽培品种为材料,初步探讨了怀地黄不同品种的根部性状和品质性状.在相同的栽培条件下,测量了怀地黄6个主流栽培品种的块根外观性状,利用石蜡切片法观察并测量不同品种块根的解剖结构,微量元素和梓醇含量的测定分别用荧光光度计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结果表明怀地黄不同品种梓醇含量、单株块根鲜重和块根中木质部的面积都有明显差异,梓醇含量和块根中木质部的比例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地方戏曲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其与当地生态环境密切联系的原生态性:生态环境孕育了地方戏曲,生态环境的逐渐改善与恢复,对保护地方戏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作用。作者通过对豫西北民间戏曲二股弦、怀梆的调查,从实例出发,以文化人类学角度加以分析,探讨了自然生态与地方戏曲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文学长河中,怀古作品绵延数千年,其源头可溯至《诗经》,“黍离麦秀从来事,且置兴亡近酒(酉工)”(王安石《金陵怀古》),中国历史上多令人感慨悲歌之事,悲叹兴亡的怀古诗词也在中国文人笔下不断地涌现,。人生岂得长无谓,怀古思乡共白头”(李商隐《无题》“万里风波”),怀古与思乡一起堪称中国文学的两大传统主题,也形成了迥异于西方的一个特殊文化现象,漫涵深厚文化意蕴的怀古诗词在中国的兴盛绝非偶然,可说正是中国特定的历史、文化、社会、思想等方面条件促成了它的成长与繁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