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5 毫秒
1.
本文结合区域创新的相关理论,对攀枝花市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难点和重点进行了研究分析,提出了攀枝花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和相应的对策措施,以期为攀枝花“打造中国钒钛之都建设特色经济强市”战略的实施提供参考,同时为其它资源型城市建设区域创新体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基于生态敏感性分析的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空间结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敏感性区域的城市用地是城市建设和土地利用规划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生态敏感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城市功能分区和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对于构建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借助TM影像、地形图等基础数据挖掘出研究区坡度、植被覆盖度、土地利用现状等参数信息,结合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友好型的理念,通过构建生态敏感性分析指标体系对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因子分析和相关分析,在ArcGIS软件叠置、缓冲等空间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区的土地利用现状和相关规划资料对长春净月经济开发区的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空间结构模式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长春净月经济开发区的土地利用形成了以“一区、三镇、七个中心村”为骨架,以主题公园区、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态农业区为基质,以伊通河和开发区内主次干道及其绿化带为廊道,以森林公园、旅游度假区、大小水库、各类型用地为斑块的土地利用功能组织和空间管制模式.这种模式是基于城市边缘区地域单元自然生态条件和资源环境承载力,在充分考虑地形、地貌、坡度、植被、人类活动及城市化影响下,通过各生态敏感性区域有组织的层次更替、梯度变换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网络型土地利用方式.梯形梯度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客观反映了开发区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双重压力下土地利用的一般特征,既保证了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对土地的需求,又实现了城市建设和工业发展对生态环境影响的最小化,是一种环境友好型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3.
2008年,攀枝花学院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取得可喜成绩的基础上,根据攀枝花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要求以及学校的办学实际,提出了创建高水平教学型大学的发展目标.文章在分析攀枝花学院建设高水平教学型大学必要性的基础上,从推进教育质量工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深化特色学科建设,服务区域资源开发;加强校地合作,加快技术转化等方面对全面建设高水平教学型大学,服务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的措施进行了尝试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质量和生态环境压力之间的脱钩关系,以攀枝花为例,选取多个指标构建经济发展质量和生态环境压力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和线性加权法计算权重,再用脱钩弹性系数法对二者的脱钩关系进行分析,通过灰色预测模型对未来6年的经济发展质量和生态环境压力指数及其脱钩关系进行预测。结果表明,2011—2020年攀枝花的经济发展质量持续提升、生态环境压力先上升再下降。除了有两个时段是增长负脱钩外,经济发展质量和生态环境压力间的关系都是脱钩的。未来6年,攀枝花的经济发展质量和生态环境压力指数发展势态好,脱钩关系都为强脱钩。  相似文献   

5.
在新常态背景下,金融生态环境的好坏对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发展至关重要。通过构建金融生态指标体系,收集成熟型资源城市攀枝花市2004-2015年的相关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攀枝花金融生态环境进行了度量,发现整体呈逐渐好转的趋势,但近两年有趋缓的迹象。资源型城市由于自身发展的特性,金融生态环境也存在经济环境较为脆弱,金融业发展滞后,经济基础与金融协同性不足等特点。  相似文献   

6.
本论文以钒钛之都旅游形象识别系统构建为出发点,通过对城市旅游形象识别理论进行梳理、总结,分析、归纳中国钒钛之都的这一区域形象的内涵和重要性,明确中国钒钛之都对攀枝花钒钛产业和城市发展的重要性,研究钒钛之都旅游形象识别系统各个层次的内容,进而提出钒钛之都旅游形象识别系统构建策略。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座资源消耗型城市,攀枝花以地下资源开发为依托的发展模式与其它类似城市一样,进入了萎缩和衰退期。在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间竞争加剧以及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宏观背景下,攀枝花必须进行城市功能的重新定位,确定当前新的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产业和产业集群,以提升城市竞争力。根据城市经济发展现状,采用排除法,当前可供选择和有能力实现的发展方向,是将攀枝花发展成为西部两大对外开发一类口岸“成都-昆明”间的区域腹地型旅游中心、会展中心、物流中心。  相似文献   

8.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一是要树立生态环保价值观念,二是要发展生态环保产业经济,三是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四是要强化环保制度的实施。常德市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的过程中,把生态环保理念贯穿在产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同时也落实到了城市绿化、亮化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中,这为其他地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具有启发作用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详尽分析钒钛产业国内外市场的供需状况,对国际及国内钒钛产业的发展进行了预测分析,认为在国内外钒钛市场需求的拉动下,钒钛产业发展面临着极大的发展机遇。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攀枝花钒钛产业在自有钒钛磁铁矿资源适宜开发的产业规模测算分析、可以吸引和利用周边钒钛磁铁矿资源开发规模等不同发展模式下的发展进行了分析预测,以期为攀枝花构建川滇交界区域性中心城市、打造中国钒钛之都提供钒钛产业发展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攀枝花作为新兴的工业城市是上世纪60年代中国"大三线建设"的重要产物,有着丰富的大工业遗产,这些大工业遗产是攀枝花城市文化遗产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工业遗产的保护、管理和使用,对于传承攀枝花城市人文精神,保护和彰显攀枝花城市文化的底蕴和特色,推动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AHP层次分析法对新常态下的西部资源型城市(在此主要以攀枝花为研究对象)做出测评,得出攀枝花在经济扶持政策执行后都得到了明显的进步,但部分指标并未受此影响,可见,资源性城市转型仍有很多工作要做等结论。  相似文献   

12.
在攀枝花大力推进工业污染治理与城市管理、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的同时,提出建设城市森林可提升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是现代工业城市建设和惠民行动的重要内容。结合国内相关城市森林建设及攀枝花现状,提出攀枝花城市森林建设的指导性意见。  相似文献   

13.
促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科学发展,是我国积极应对国际服务业转型升级,加快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全面提升城市、区域竞争力和经济社会运行效率,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4.
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动脉和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社会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各环节正常运转和协调发展的先决条件。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对新一轮交通建设的要求,尤其是成昆铁路复线建设和对外出口大通道建设的加快,使我市区域大交通格局明显改变,攀枝花在川滇毗邻区域的中心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我市已被确定为省级二级物流节点城市、四川着力培育的百万以上特大城市和我省进出东南亚重要门户,构建和发展区域交通枢纽的任务越来越迫切。本文深刻阐明了攀枝花建设区域交通枢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了攀枝花构建区域交通枢纽的现实基础、存在的问题以及面临的形势,明确了构建区域交通枢纽的指导思想、发展战略目标和着力重点,并就如何构建区域性交通枢纽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5.
钟新周 《科技信息》2013,(25):165-165,168
攀枝花因为地理和历史的原因造成了重化工的产业结构。这种发展模式造成了经济发展风险大、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边缘化、工业产品缺乏高科技支撑、环境污染比较严重以及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成效不大,因此需要提升攀枝花的产业结构,而钒钛产业链的延伸与发展是唯一的出路。在具体策略上,需要实施钒钛产业链的延伸与发展战略,优化开发钒钛资源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争取四川省对深化发展钒钛产业链的支持,同时努力构建和谐的城市文化环境,利用外部资金,强化攀枝花城市的硬件建设,规划相关的钒钛高科技产业园。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攀枝花城市气候优势、植物资源优势、社会经济状况、城市发展前景与现有建设基础的分析,结合对国内相关城市植物园的特色研究,得出在攀枝花建设富有地方特色的综合性植物园是现实可行。其特色应突出攀枝花南亚热带干热河谷地带植物的地方特色。在植物品种上以苏铁等攀西特色植物为主;在功能上力求实现其科研、科普,旅游和园林绿化生产经营的综合性。  相似文献   

17.
孙新凤 《科技信息》2006,41(4):352-353
构建和谐社会民心所向,然而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只有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才有出路。企业实施以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为中心的绿色营销是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和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范富 《太原科技》2008,(3):17-18
任何一项战略,特别是涉及全局的重大战略,都存在对战略重点、战略目标、战略措施等相关战略问题的安排和部署是否准确和恰当的问题。绿色转型作为太原实施创新型城市主战略的战略着眼点,作为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太原的战略抉择,作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抉择,作为省会城市率先发展的战略抉择,同样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周密安排和部署。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攀枝花城市垂直绿化的定位、应用形式、应用原则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就如何利用垂直绿化拓宽攀枝花城市绿化空间做出分析。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宜居性问题日益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建设宜居城市,不仅是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政策最好的诠释,更是城市居民对高水平的经济发展、高质量的生活环境最为迫切的愿望。本文从城市经济水平、生态环境、居住状况、社会人文等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以及聚类分析法,对安徽省16个地市的城市宜居性进行了评价研究,并由此提出了提升安徽省城市宜居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