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中国第一批民族学博士的庄孔韶先生从他选择专业的兴趣、早期的教学感受、田野工作谈到对中国人类学的重要学者费孝通、林耀华的成果的评论及《金翼》与《银翅》两书的连接意义。庄先生还就人类学怎样看待历史文献与撰述等谈了自己的见解 ,并说到其本人提出的“不浪费的人类学”的初始思想。认为人类学家既是文化梳理的专家 ,又是文化观察的杂家。  相似文献   

2.
创新是学术研究的基本原则 ,同时也是人类学本土化的关键。发展 2 1世纪的中国人类学和民族学 ,不仅要在理论和方法上创新 ,而且还要综合各国学术传统之长 ,掌握多学科知识。创新需要渊博的知识 ,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先专后博 ,在研究中不断扩大知识面 ,是治学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3.
在美国人类学界族群研究和全球化问题依然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许多国内人类学家也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人类学在美国是一门显学 ,人类学知识在民众中十分普及。在当前面对着西部大开发的机遇 ,中国的人类学应当积极参与其中 ,发挥人类学关注民生的效用。在 2 1世纪 ,中国人类学学科会更加普及  相似文献   

4.
为了民族的生存和发展 ,云南大学民族学学科在 2 1 1工程建设中实现了跳跃式的发展 ,成为全国一流的学科。高教授一边当领导 ,一边做学问 ,不仅以大魄力整合了云南大学的民族学学科 ,而且用大手笔领导了“跨世纪云南民族调查” ,出了成果 ,出了人才。在民族学的发展方向上 ,主张民族学与自然科学交叉 ,用自然科学的手段和方法来解决传统民族学不能解决的某些难题 ,使民族学显得更有包容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5.
从学术背景、学习和工作的经历、研究方向及成果、对人类学的前景展望等方面对格勒博士作了详细的介绍。格勒作为藏族人,热爱藏族同胞和本土文化,对藏民族的起源、历史、民族同化、藏区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等问题有浓厚的兴趣和深刻的理解。他运用考古学、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语言学、文献学等领域的研究手法对西藏的历史文化进行了深入调查,并提出了青藏高原也是人类发源地之一、基于文化的多元性西藏应该建设小城镇而不是大城市、传统的佛教信仰与现代文明相结合等一些比较独特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以杨庭硕教授为核心的吉首大学生态民族学研究团队,在学科理论与方法、具体的科研实践等方面,都取得了学界公认的研究成果。多年来,该团队系统挖掘各民族的本土生态知识与智慧,不仅将这样的知识与智慧运用到生态民族学学科理论的探索和建构之中,更是将其运用到中国生态建设的具体实践当中去,而且取得了预期的目标。真正做到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科研宗旨。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云南迪庆藏回族群文化特征的描述与分析,展现了藏彝走廊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格局,同时对民族文化调适也进行了探讨,并剖析了其中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8.
民俗学是研究民众生活层面文化的学问,与文化人类学关系最为密切。民俗学强调要把民俗事象作为活态文化来研究,当前民俗学研究更应结合田野调查不断升发一些新的问题,然后展开讨论,从而丰富民俗学的理论。民俗志不仅要记录、描述民俗事象,而且要说明和解释民俗事象。民俗志是一种文化自觉的书写,地方民俗志的编写应以标志性文化提领。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人类学研究离不开国学,国学研究的深入同样也离不开人类学的视角,作为人类学工作者应考虑如何将这两门学问结合起来,以最大地发挥其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中的作用。人类学不能局限在只关注边缘和弱势群体上,也应该关注主流社会,加强其在主流社会中的应用性,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0.
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中国教育人类学学科快速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作为学科发展历程的亲历者和促进者,滕星教授指出,中国教育人类学目前仍处于"初步学术化"的发展阶段,但正在迈向组织化和专业化发展的新阶段,并随着与国外学术交流的增多、学术共同体的构建和学科知识的积累,该学科很可能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会进入"井喷式发展"的黄金时期。  相似文献   

11.
中国人类学有三个圈子要研究,第一圈就是核心圈,叫做农民的,城乡关系,包括农民的研究;第二圈是当时少数民族自治,或者由土司统治的,跟中央朝廷形成朝贡关系的;第三圈就是或者跟中央朝廷形成朝贡关系,或者没有的,但是史书上有记载的这些外国的风物、民俗、人情。中国古代如此之多的海外研究技术,到了现代的时候衰败了,为什么衰败了?因为我们从一个天下主义的观念,转型成为国族主义,内部化了。所以现在对人类学至为关键的是,不只是要从事海外研究,而是要在一个比较天下主义的观念下面去思考人类学未来的走势。  相似文献   

12.
我的大学和硕士研究生时期先后在厦大和中大接受中国南派人类学的教育和训练。 1 991年到了美国 ,在华盛顿大学接受美国人类学的教育和训练。美国的人类学研究生教育除重视、密集阅读和写作等“核心课程”的教学 ,“田野方法”的训练和“研究设计”外 ,还十分重视“研究规范”的培养。  相似文献   

13.
中国人类学有三个圈子要研究,第一圈就是核心圈,叫做农民的,城乡关系,包括农民的研究;第二圈是当时少数民族自治,或者由土司统治的,跟中央朝廷形成朝贡关系的;第三圈就是或者跟中央朝廷形成朝贡关系,或者没有的,但是史书上有记载的这些外国的风物、民俗、人情。中国古代如此之多的海外研究技术,到了现代的时候衰败了,为什么衰败了?因为我们从一个天下主义的观念,转型成为国族主义,内部化了。所以现在对人类学至为关键的是,不只是要从事海外研究,而是要在一个比较天下主义的观念下面去思考人类学未来的走势。  相似文献   

14.
摇滚乐反映了年轻人的一种对时代的责任,对现实的反思,它也体现了年轻人的生存状态,一种态度。摇滚乐从形式到内核都有对现代一种反思在里面,现代社会的人们对摇滚的态度已经是多元的了。  相似文献   

15.
医学的文化人类学研究,其核心在于医学可以开启一扇了解当地文化经验与日常生活的窗户,包括鲜活的身体生命、日常生活、本地人的历史意识等。同时医疗的重要性在于医者必须干预真实的生命,而这些生命一定带有形形色色的特征及其各色各样的不适。知识存在于社会中,追踪"社会中的知识的生命",可以为人类学和人文科学乃至注重实践的医疗相关人员提出许多有趣的哲学和实践层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以澳泰族群的遗传结构为例,阐述了分子人类学在民族学、人类学等学科研究中的价值和意义,及时人类学作为基础学科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通过翁玲玲博士成长、求学、婚姻等经历,反映出人类学对于女性知识分子思想境界、为人处世等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结合自身的研究,探讨了遗传学在人类学的应用及前景问题,如体质人类学、医学人类学、分子人类学、考古人类学等分支领域。  相似文献   

19.
在过去30年,莎伦·考夫曼教授一直致力于考察美国老龄社会的文化和意义。通过人类学的田野工作,她曾经深入考察晚年生活的意义、医学文化的转型和晚期病人的临终等重要议题。目前,她比较关注美国生物医学经济学和卫生保健递送体系如何影响了个体的行为准则和理性选择。在访谈录中,她不仅回忆了自己的研究历程,还介绍了当前的研究课题,并指出了老年研究的一些未来议题。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杨志强教授的访谈,探讨了"古苗疆走廊"形成的历史背景、族群文化多样性背后的"国家化"和汉族移民文化的普遍影响、"跨民族"/"跨族群"的地域文化整体性、近年来出现的文化"族界化"现象等问题;对"古苗疆走廊"沿线周边地区的各民族社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一"共生"关系形成的历史过程和特点进行了若干回顾,并对今后中国的民族理论和政策提出了一些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