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7 毫秒
1.
水环境污染和水资源短缺是影响颍河流域生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研究通过水资源负载指数、水资源供需平衡模型分析了颍河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潜力和人口承载力。结果表明,颍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程度较高,流域整体负载指数为19.24,约一半县市的负载指数大于20,今后进一步开发的潜力较小;流域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94.51亿m^3,可引用流域外水资源潜力约23.69亿m^3,以水资源的最大可利用总量计算,2008年颍河流域水资源人口承载力约为2 732.88万人,低于常驻人口数量,超载幅度为10.88%;预测2020年水资源承载人口规模为3 590.87万人,高于预期人口11.62%。由于颍河流域地表水环境污染严重,如果考虑水质、供水保证率、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水资源实际承载力可能远小于计算值。研究结果对颍河流域合理利用水资源、促进节水治污、制定中长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图1,表2,参18。  相似文献   

2.
策勒县农业用水的水利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资源的短缺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策勒县土地资源丰富,光照充足,但是水土资源利用不平衡,可利用的水资源量并不多。通过分析农业用水的水利效益和灌溉情况,指出策勒县农业增收的关键是大力发展水利工程,为耕地提供灌溉保证的同时要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发挥出该地区水利工程的最大效益。图2,表2,参9。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省发展节水农业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龙江省水资源区域分布不均,发展节水农业要因地制宜。在分析黑龙江省水资源态势的基础上,对节水农业重新认识,提出黑龙江省发展节水农业的思路,同时提出黑龙江省发展节水农业的对策。参2。  相似文献   

4.
农业水资源配置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岳意定  徐向阳 《系统工程》2008,26(2):124-126
水资源紧缺是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农业是我国的用水大户,推广农业节水灌溉技术是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的重要途径.从博弈论的角度,分析了灌区不同区域用水行为、供水单位和农户用水行为,说明了采用适当的制度安排和通过水权市场配置水资源,确定合理的水价,有利于节水灌溉技术的采用,有利于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5.
水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性资源,黄河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水资源供需平衡将直接影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本文综合运用系统动力学和随机前沿分析方法,构建了黄河流域各省份水资源仿真模型,模拟预测了2021—2035年期间不同水资源利用方案和经济增长情景下的水资源供需缺口。结果表明:(1)预测期间黄河流域整体需水量小幅增加,水资源供需缺口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2)除青海和四川外,黄河流域其他省份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水资源缺口;(3)水资源利用方案是影响水资源利用状况的关键因素,高度协调方案下黄河流域2035年水资源供需缺口比中度协调方案小34.93亿立方米至37.24亿立方米,比低度协调方案小73.71亿立方米至77.68亿立方米;(4)影响各省份水资源供需平衡的主导因素不同,整体来看水资源供需缺口对单位农业用水量的变动更加敏感。  相似文献   

6.
绿洲灌区节水型种植模式评价与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水资源严重短缺、农业可持续发展受限、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的现实,以武威市凉州区为例,运用综合评价方法从经济、社会、生态3个方面对现有主要种植模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日光温室蔬菜、玉米/豌豆、制种玉米、小麦/玉米、大田玉米、马铃薯6种模式综合效益较好,但从水资源安全、高效利用、农业产业发展的更高层次要求来看,日光温室蔬菜、玉米/豌豆、制种玉米3种节水高效模式更为理想,适宜于西北内陆绿洲灌区应用,有利于实现节水、增收以及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改变着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地覆被结构,进而改变水资源分配,影响了绿洲内部的生态环境和过程。策勒绿洲土地资源丰富,光照充足,但是水土资源利用不平衡,可利用的水资源量并不多,可用水的缺乏造成土地的开荒—撂荒—开荒的反复,使得策勒绿洲耕地面积波动较大。日益膨胀的绿洲过度耗水,进一步影响到绿洲外围山区水源区环境,造成荒漠水分不足,影响植被生长。通过对农业水土资源利用的研究,简析了水土平衡的重要意义,为策勒绿洲水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依据。图1,表4,参3。  相似文献   

8.
吉林省水资源投入产出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水资源的有限供给已成为农业大省吉林省实现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为了充分有效地利用水资源,本文建立了吉林省水资源投入产出表,通过计算、分析,表明农业耗水量巨大且经济效益低,农产品的调出又导致水资源的大量外流为此,本文提出在全省范围内合理规划配水,在农业系统内部大力节水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我国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农业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农业水资源利用与农业发展研究领域已有所渗透和体现,已从不同侧面提到了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协调性本质,但对协调性的量化表征研究有待加强,指标体系是量化表征人地需水关系协调度的良好工具。目前,农业用水估算方法、节水与高效用水等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与方法研究较多,但对农业水资源的内涵界定及其可持续利用量化表征、农业用水估算方法、生态需水、外调水、土壤水、"农转非"、农业水资源管理等问题关注不够,有待深入探讨和系统总结。图1,参33。  相似文献   

10.
为了寻求三江平原农作物播种面积和沼泽湿地面积两者间的合理比例,使之既能保证粮食生产,又能维持沼泽湿地的重要功能,有必要对三江平原粮食生产与沼泽湿地协调发展水平进行动态分析与评价。在获取过去50多年三江平原沼泽湿地面积和农作物播种面积数据的基础上,通过选取表征粮食生产效益和沼泽湿地效益的评价指标,应用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度函数对评价指标进行量化,建立协调发展水平评价模型,对两者协调发展程度进行了动态分析与评价。评价结果显示,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农业生产和沼泽湿地环境是比较协调的。该时期三江平原农作物播种面积为158万hm^2,沼泽湿地面积为282万hm^2。此结果可以作为三江平原沼泽湿地恢复程度的一个参考标准。按高产水平计算,三江平原可提供111077t粮食,而三江平原的生物种类可以恢复到建国初期的95%。图8,参25。  相似文献   

11.
动态增长的中国滩涂资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的滩涂资源是一种动态增长的后备土地资源,具有继续扩张的潜力。滩涂面积每年可增加2万多hm^2。讨论了滩涂动态增长的机理,提出了滩涂资源生态开发的设想。滩涂资源的动态增长对缓解沿海地区人多地少的尖锐矛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必须致力于滩涂资源的生态开发,以便实现滩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图2,表2,参8。  相似文献   

12.
贵州省粮食安全与耕地压力时空动态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耕地压力指数模型、粮食平衡系数和主成分分析的研究方法,对贵州省及9个地市1989—2005年的粮食生产、耕地压力指数、粮食平衡系数作动态变化分析,及对粮食生产的综合条件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贵州粮食产量迅速增加。从1989年的708.25万t增加至2005年的1288万t,通过主成分分析,贵州的粮食产量与投入粮食生产的资本、技术和劳动与粮食产出密切相关。②人口增长与耕地面积减少的矛盾突出。人口数量呈直线型增长,从1989年的3134.94万人增加至3931.12万人,16a间增加了800万人;耕地面积呈减少趋势,从1989年的185.38万hm^2减少至175.35万hm^2。③耕地压力指数下降,从1989年的1.77降至2005年的1.22,主要原因是耕地综合生产力提高的结果,粮食平衡系数相应提高,但仍低于临界水平1,区域粮食生产相对全国平均水平未能自给。④各个地区的耕地压力减小,遵义市耕地压力系数最小,近年来小于1;粮食平衡系数上升,除遵义市外,其他地区仍小于1,人均粮食占有量为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同时各地区之间的粮食安全与耕地压力存在差异性。图4,表1,参16。  相似文献   

13.
裂隙-岩溶介质空间水流数值仿真与流场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裂隙-溶隙水流系统的数值仿真具有明显的优点,数值仿真试验可以通过多种数值方法,识别流场特征,刻画流场时空演化规律,本文基于研究区地下水系统概念模型。以非均质各向异性渗流模型仿真裂隙-岩溶水流,用有限元法求数值解,先解逆问题反演求参,再解正问题计算地下水开采资源量,耦合地下水数值仿真模型与线性规划,建立地下水优化管理模型。通过设计地下水降深分布求最优开采量的方法,实现对地下水渗流场的优化调控。  相似文献   

14.
陕西省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基于能值分析理论的生态足迹计算模型,计算了陕西省2005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结果表明:2005年陕西省能值密度为5.02×10^14sej/hm^2,人均生态足迹为4.4810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7881hm^2,人均生态赤字达到3.6929hm^2,这说明2005年陕西省的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远远超过了生态承载力的范围,其生态经济系统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图1,表3,参10。  相似文献   

15.
通过两年的试验研究,利用二次通用旋转设计原理建立了氮肥(x1)、磷肥(x2)和栽培密度(x3)与陇薯5号产量(y)的回归方程:y=45.70958+2.18835x3—1.89344x1^2-2.55671x2^2-3.19346x3^2,对方程进一步分析表明,各因素对产量影响的大小顺序是密度〉磷肥〉氮肥。陇薯5号产量大于40t·hm^-2以的栽培方案为施Nll6.7kg·hm~~183.4kg·hm^-2,施P205110.2kg·hm^-2~159.8kg·hm^-2,栽培密度为54895·hm^-2-61878株·hm^-2。(行距60cm,株距27.Ocm~30.4cm)。图4,表4,参5.  相似文献   

16.
元宝山区水资源承载能力综合评价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现状年内蒙古赤峰市元宝山区水资源承栽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建立了评价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该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已近于饱和容量,充分提高疏干水的利用效率,统筹规划合理调度水资源,是当地资源、经济、生态环境可持续协调发展的根本出路。评价分析规划水平年的水资源承载能力,并与现状年比较,对比结果表明,该区水资源承载能力可以提高。表4,参7。  相似文献   

17.
约束条件下地下水可持续开采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安军  屠梅曾  赵旭 《系统工程》2003,21(1):120-123
当前,在我国面临水危机威胁的情况下,研究地下水的可持续开采问题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给出地下水储量的表达式,并定义地下水可持续开采的概念,在此基础之上,探讨动态的地下水储量方程,并归纳出影响地下水储量的因素。最后,分两种情况讨论约束条件下可持续的地下水开采策略。  相似文献   

18.
典型黑土区地形因子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海伦市为例,以1986、2000年两时段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运用马尔可夫模型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并在ARC/INFO支持下,从坡度、坡向两个方面分析土地利用变化规律。分析表明:耕地、林地、牧草地及沼泽地之间的转化明显,耕地的增加主要来自于林地、牧草地及沼泽地的减少,其中丘陵旱田增幅最大为218%;坡度和坡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土地利用变化的方向,耕地分布的坡度增大,灌木林地、疏林地在水土流失发生地带(1°-8°)明显减少。林地、牧草地等土地利用类型破坏严重,向着农田化方向发展趋势明显,应加强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图2,表3,参1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