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生理学家研究认为:心跳8亿次,为动物的生命极限。即心跳快慢与寿命长短有着密切的关系。如一只老鼠,每分心跳900次,两年而死亡,它的心脏已跳完8亿次。大象每分心跳频率为30次,活50年,心跳亦完成极限数字——8亿次。长寿的乌龟,每分心  相似文献   

2.
问与答     
?问:人脑的基本功能有哪些? 众所周知,大脑是人体最为重要的器官。简单地说,人的思维、情感、记忆、学习等高级活动均是由大脑控制的,此外, 人的呼吸、心跳、摄食、感觉功能和运动功能等也是由脑控制的。大脑可以分为脑干(包括延髓、脑桥和中脑三部分)、间脑、小脑和端脑(包括左右大脑半球)。  相似文献   

3.
人工调控基因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勇  赵南明  刘强 《科学通报》1999,44(24):2594-2599
随着转基因技术的广泛应用,对准确控制外源基因的表达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几年,一系列基因表达的人工调控系统被验证和改进,通过药物或激素,就可较准确地控制外源基因在生物体内的表达时间和表达量,这些调控系统的成功构建,为在本内准确控制外源基因定时1定量表达提供了有力的手段,也提高了基因治疗广泛应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失眠是指睡眠时间不足,或睡眠不深,大都两种情形同时存在。失眠的原因可以归纳为环境性、身体疾病性和精神性三大类。精神性失眠在生活中最为常见,患者常有头痛、头晕、头眩、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心跳、手颤、身体衰弱和精神疲乏等症状。对此,除了生活调理、药物治疗外,采用按摩治疗也有很好的辅助治疗效果,现简要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心跳间隔增量序列的多尺度分析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晓林  宁新宝  王新龙 《科学通报》2009,54(17):2489-2494
通过对心跳间隔序列、心跳间隔增量序列的多尺度熵和多尺度标准差分析, 发现心跳间隔序列的多尺度熵主要反映年龄对心脏活动水平的影响, 不足以作为区分充盈性心衰的诊断依据. 然而, 心跳间隔增量序列的多尺度熵分析却显示充盈性心衰和房颤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复杂性较健康人有显著降低, 揭示两种疾病的心率变异性有着共同的潜在动力学性质. 提出了以心跳间隔增量序列在尺度4下的样本熵作为充盈性心衰和房颤的诊断依据并给出了参考值. 通过分析不同心功能分级对结果的影响, 发现即使是轻度心衰也能显著区别于健康人, 意味着该参数可以用于心衰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6.
奇云 《世界科学》2002,(1):12-13
在如何高选择性地引入和构建新的手性中心、以及如何控制产物的立体化学方面 ,2 0 0 1年度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奖成果对整个手性催化反应的研究领域 ,包括手性药物的研制与开发起到了极大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科学之窗     
心脏组织中新递质的发现日本生物化学家馆本和彦博士等人最近报道了一种完全新的控制人体心脏的神经系统。该项研究似可阐明可引起致死性心脏病发作的冠状动脉痉挛的机理。馆本和彦博士最近在猪脑中发现一种神经递质,称为神经肽酪氨酸(NPY)。NPY除广泛分布于心脏组织中,也可见于包括脑、肠、泌尿生殖道和肺等器官中。控制心跳的两种神经组织及冠状动脉  相似文献   

8.
《大自然探索》2014,(5):9-9
有不少的在心跳停止后幸存的人都报告了自己的“濒死体验”,例如看见耀眼的白光,看见自己飘起来进入无尽的通道,诸如此类。心跳停止后大脑也濒临死亡,因此科学家一直对濒死的大脑是否以及怎样产生意识活动争论不休。而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科学家对实验鼠实施麻醉,诱导其心跳停止,然后运用脑电图记录老鼠的大脑活动。  相似文献   

9.
你问我答     
《知识就是力量》2009,(7):80-80
问:打哈欠是因为困倦,还是让人更清醒? 答:此前人们普遍认为打哈欠是睡眠的信号,最近美国科学家提出的观点恰恰相反——他们认为打哈欠是人体冷却大脑、保持警觉的一种机制。它像心跳、呼吸一样,不为人的意志所控制。它对保护脑细胞。增加脑细胞的供氧,  相似文献   

10.
心脏病发作     
在工业发达国家中,心脏病已占死亡原因的1/4。但是,当“心脏病”这个词越来越为大家所熟知的时候,究竟有多少人确切地知道它意味着什么呢?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科学家和医生们已经精确地描绘出了一幅心脏工作的图画,对于在心脏病发作时是哪些方面出了问题,以及心脏何以能够泵血的细胞学基础,都已有了清楚的了解,从而为得到更有效的药物升起了希望。现在研究者们正致力于控制心脏细胞对各种药  相似文献   

11.
嵇汝运 《科学通报》1959,4(12):391-391
精神病的化学治疗人类的疾病大多由于寄生虫、細菌、病毒感染所引起。合成药物发展初期集中在杀灭寄生虫的药剂,三十年代研究中心轉向对抗細菌药物。自从发現了各种特效磺胺药物,以及接踵又找出了許多抗菌素以后,細菌感染引起的疾病大多已能控制。对付病毒的理想药物虽还很少,但預防疫苗的发明有力地压制了发病率。可是,另外一些疾病,如肿瘤、高血压病、精神神經病等,却还缺少有数的防治办法。近年来,神經系統发生的疾病是医药界围攻的堡壘之一,精神病药物的问世更是揭开了化学药物史新的一頁。精神病发生在高級神經系統,是思維与情感障碍  相似文献   

12.
肿瘤化学治疗中的一个主要局限,在于抗肿瘤药物不能区别对待正常的与恶性的细胞.然而沙斯卡奇旺(Saskatchewan)大学肿瘤研究系的华林顿(R.Warrington)证明,在一个正常的细胞群体中利用药物治疗并结合细胞生长周期的控制,可以选择性地杀死肿瘤细胞.一般说来,正常培养细胞的生长增殖、分化与衰退的周期,都是有控制的.  相似文献   

13.
虽然肯特·卡勒斯出生后双目失明,但他现在却是美国搜寻外层空间生命的主要科学家之一。 7月里闷热的一天,卡罗尔·卡勒斯到医院去看生头胎孩子的妻子时,医院里的空调正好停了。加利福尼亚州桑塔克拉拉的那间小产房里的温度高达35℃。随后,跟踪胎儿心跳的监视器也出了故障。仪器突然出现了危险的不规则响声。 肯特·卡勒斯立即放下手中为妻子擦汗的毛巾,就去查找故障。他谨慎地顺着妻子身上的导线摸到  相似文献   

14.
设计并合成了氨基甲酸-N,N-双[3-(三甲氧基硅基)丙基]-(2-硝基苯基)甲酯(BS)光响应性桥联硅烷单体,采用1H NMR、13C NMR、29Si NMR和质谱对其进行了表征,硅烷的邻硝基苄基桥联结构单元具有光响应性能,在254 nm光照射下会发生光致断裂.通过溶胶-凝胶过程,利用BS桥联硅烷制备了具有光响应性能的聚倍半硅氧烷纳米粒子(BPS),其平均直径为127 nm,粒径分布窄(PDI=0.167).在254 nm光照射下BPS有机桥联结构发生光致断裂反应,表面电荷性质发生由负(–28.20 mV)到正(+22.86 m V)的翻转, BPS纳米粒子通过静电相互作用能够高效装载阿霉素药物,并具有光控药物释放行为.体外释放实验表明,在254 nm光照射下药物的释放率与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正相关,可对药物实现定时、定位和定量地精确控制释放,最高药物释放率达到82.9%,该研究为目标分子的控制释放提供了一种新的聚倍半硅氧烷可控释放体系,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正>春季就要来了,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我们都会看见成群结队的人迎着初升的太阳,在春寒料峭中与长跑"相约"。理想锻炼项目长跑确实不失为理想的锻炼项目。如经常进行长跑锻炼,人的心脏肌肉就会发达肥厚,收缩功能增强,从而使心跳更加有力。正常情况下,人的心跳是每分钟70~80次,每次  相似文献   

16.
<正>目前,美国特种部队正利用激光探测目标人物的心跳,远程识别目标。这项技术可以在200米的距离内穿透衣物,捕捉到心脏的跳动频率。这项红外激光监听的技术原型使用了一种被称为激光测振的技术。该技术利用光学的折射和反射原理,将激光束打到目标人物上,数据经过算法处理后,监视人员便能得到目标人物心跳的振动参数。  相似文献   

17.
英国科学家在试验一种能溶解的玻璃,用它来传递药物至动物体内,且在任何时间内(从一天到十年)能以恒定的速率把药物释放出来。这种新奇玻璃叫做可控制释放玻璃(CRG)。除传递药物于机体内之外,它还可以穿插于肿瘤内,使一些进入于血液并有高度致死性的药物,能在肿块内徐缓释放,目下这正在动物中进行试验。亦可以棒状或小管状形式用于外科手术上。已成功地应用于人关节炎手术  相似文献   

18.
由于疲劳、饮食不当、水土不服等原因,旅途中如发生急症,若能正确地作些急救处理,赢得时间,对送医院抢救大有裨益。晕倒昏厥千万不可随意搬动,应先观察其呼吸和心跳是否正常。如发现呼吸、心跳正常者,可轻拍患者,并大声呼唤,使其醒。如无反应,呼吸、脉搏极弱  相似文献   

19.
<正>保护神经元和激发神经回路的药物研发终有一天会为急性脊髓损伤患者带来福音。脊髓损伤患者的治愈率一向很低。英国剑桥脑部修复中心主席、神经学专家詹姆斯·福西特(James Fawcett)叹息道,医生们"就这么给脊髓判了死刑,然后再看看还能否死马当活马医地做些什么。"患者们所经历的问题远不止身体无法动弹那么简单。例如,患者无法通过大脑进行交流,膀胱会自发地空瘪或者满溢,从而增加了膀胱和肾脏的风险。福西特解释说,"目前我们对膀胱的控制方法非常粗  相似文献   

20.
生命的标志     
什么是死亡,是心跳停止还是大脑意识永久丧失?医学的发展正颠覆着我们对死亡的定义. 2007年5月,几百名神经病学家和哲学家齐聚古巴,讨论死亡的定义.定义死亡需要这么多的专家学者参加,可以想见生与死的界限正快速地变得模糊不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