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91年10月,华东理论物理研究所举办了一个国际粒子物理和宇宙学学术讨论会,会议主要讨论了TeV能区物理重夸克、轴胶子、太阳中微子问题、P膜和时空维数、经典和量子宇宙,以及共形场论等  相似文献   

2.
太阳常数与太阳黑子数关系的交叉小波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杨若文  曹杰  黄玮  年艾冰 《科学通报》2009,54(7):871-875
利用1976~2006年间的太阳常数观测资料和小波方法分析了太阳常数的演变规律及其与太阳黑子数的关系. 连续小波分析结果表明, 太阳常数具有多尺度的演变特征. 在低频部分, 太阳常数与太阳黑子数的变化大体一致, 具有显著和稳定的8~11.4年的振荡周期; 在高频部分, 无论是太阳常数, 还是太阳黑子数, 仅在太阳周的峰值时期才表现出2~6月的间歇性显著振荡周期. 交叉小波分析结果表明, 太阳黑子数与太阳常数在8~11.4年的频段上具有显著的共振周期, 且在此频段上太阳黑子数的变化略超前于太阳常数变化约2个月. 在此时间尺度上, 太阳黑子数的变化是导致太阳常数周期性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2~6月的频段, 太阳黑子数与太阳常数仅在太阳周的峰值期才存在显著的共振周期, 但二者的位相关系不稳定. 在考虑太阳黑子数与太阳常数位相关系的条件下, 建立太阳常数的重建模型并进行了检验; 最后重建了1878~1975年逐月的太阳常数时间序列.  相似文献   

3.
南极中山站极夜和极昼期间的辐射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陆龙骅 《科学通报》1992,37(15):1388-1388
极夜和极昼是地球上南北极圈内出现的太阳终日不出和终日不落的特殊现象。我国南极长城站(62°13′S,58°58′W)无极夜和极昼;中山站(69°22′S,76°22′E)有58天极夜和55天极昼期。1990年2月至1991年1月,我国在南极中山站进行了辐射和热状况观测实验,为本文研究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4.
秋慈 《科学之友》2022,(9):14-15
由中国太阳物理学家自主提出的中国第一颗综合性太阳探测专用卫星——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ASO-S)将于2022年10月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展开对太阳的探索之旅。ASO-S卫星将搭载更多空间望远镜,重点观测太阳高层大气状态,将与羲和号形成观测层次和观测波段的有效互补。  相似文献   

5.
熊大闰 《科学通报》1989,34(14):1082-1082
太阳是目前仅有足够空间分辨率的恒星。日震学提供一种探测太阳内部结构与运动的强有力的手段。因此太阳成为检验恒星演化和对流理论最理想的试验场。此外,研究太阳对流区结构对揭示太阳磁场起源和太阳活动的机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个成功的太阳对流区的模型要受到如下因素的制约:(1)原始太阳经过大约45亿年的演化后,必须具有其目前的光度和半径;(2)它必须给出与观测一致的太阳振荡频率;(3)  相似文献   

6.
在太阳背后,隐藏着一颗不为人知的行星,只在日全食发生期间偶露"尊容".这是真的吗? 1991年7月11日,大约有6万名天文爱好者涌向夏威夷岛,观测20世纪规模最大的一次日全食.不巧的是,从早上起天就一直阴着,能够观测到这次日全食的地点只有夏威夷群岛西海岸的部分地区,特别是海拔4205米的莫纳克亚火山顶上.  相似文献   

7.
<正>在发射3年后,“帕克”太阳探测器于2021年4月成功穿过太阳大气的最外层(日冕),成为首个“接触”太阳的航天器。“帕克”太阳探测器于2018年发射升空,开始在太阳附近盘旋,并且比之前发射的任何航天器都更接近太阳。2021年4月,在第8次飞越太阳期间,“帕克”首次越过阿尔文临界表面,标志着它进入了太阳大气层,  相似文献   

8.
已经到来的2002年是对称年,而且与上一个对称年(1991)的“时差”最短,仅相隔11年。所谓“对称年”即这个年份的数字是左右对称的。如“2002”,“1991”即是。  相似文献   

9.
<正>美国宇航局的帕克太阳探测器从太阳附近传回了史无前例的数据,这些发现于2019年12月4日在《自然》杂志上发表,包括对太阳物质的不断外流和太阳风行为的新理解。2018年8月,美国宇航局(NASA)的帕克太阳探测器发射升空,不久就成为有史以来以最近距离飞掠太阳的航天器。帕克太阳探测器利用尖端的科学仪器测量飞船周围的环境,已经完成了计划的24  相似文献   

10.
前沿     
正12年来最强太阳耀斑爆发2017年9月6日19时53分,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监测显示,太阳爆发X9.3级大耀斑,引发太阳质子事件和日冕物质抛射。这是太阳自2005年以来最强的一次爆发活动,开启了新一轮太阳风暴的序幕。耀斑是太阳大气局部区域突然变亮的活动现象。伴随  相似文献   

11.
《科学通报》1959,4(1):29-29
太阳是离我們最近的一颗恒星,太阳的强大幅射是地球上一切光和热的源泉。太阳的活动和变化对地球上人类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太阳活动剧烈时,破坏了地球上层大气的正常狀态,常常使短波无綫电的通訊中断,同时太阳的活动对地面上長期的气候也有着一些影响。为了使太阳工作直接为国計民生服务,全国各天文台、站的太阳工作者代表于1958年10月初在南京召开了太阳工作会议。会上提出要在三年內做到能预报太阳短期活动和阐明長期活动的規律,使太阳工作作观测技术和理论  相似文献   

12.
美国和瑞士的天文学家所进行的测量表明,目前太阳亮度正在减少.借用装在卫星、火箭和高空气球上的仪器测量表明,在与太阳黑子数量有关的亮度瞬时变化的情况下,目前太阳亮度每年减少0.015~0.019%.从1978年发现太阳亮度减少就开  相似文献   

13.
失踪的黑子     
长久以来,人类对于自己的恒星——太阳总是怀着偏爱,希望它是始终完美无缺的.科学的进展与观测资料的积累打破了这种成见,人们认识到太阳在不断地变化着. 1893年,英国皇家格林威治天文台太阳部负责人蒙德尔(E.W.Maunder)在研究古老书刊过程中,得到了一个几乎使他难以相信的发现.有整整七十年(1645~1715年),太阳的活动性不象先前所认识的那样,以大致十一年的周期变化着.相反,在此期间太阳活动相当平静,只有个别年份发现一些黑子.有感于  相似文献   

14.
1999年9月,3704号国际小行星接近地球,距离约为2亿千米。 3704号小行星位于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它和太阳的平均距离约为3.6亿千米,绕太阳公转一周为3.74年。1999年,它在双鱼星座至宝瓶星座间运行。 它被称为“高士其星”。  相似文献   

15.
科学家估计,地球诞生至今已有46亿年的历史,而地球是可以与太阳同在的,太阳还可以平稳地向地球提供光和热50亿-60亿年,这就是说,地球可以有近100亿年的寿命。如果我们将地球的100亿年的可能寿命压缩为100年,来看一看地球生命的历程。  相似文献   

16.
《大自然探索》2009,(3):6-6
一项新研究结果暗示,太阳的变动或许有助于提前几十年预测地球上可能出现的极端气候事件。太阳周期为11年,在此期间太阳活动有明显变化,太阳表面的黑子数量有明显增加。太阳周期是由太阳的磁扰动驱动的,它很可能影响地球的天气系统,特别是厄尔尼诺一南方涛动,这是一种主要跟南半球洪水和旱灾有关的周期性气候模式。科学家认为,太阳很可能是地球气候的“发动机”,  相似文献   

17.
是否与冰河期有关根据美国宇航局(NASA)人造卫星——SMM的观测表明,太阳的辐射量正在发生变化。而且,从四年时间的观测情况来看,它正处于一种减少的趋势。尽管如此,也不能过早地断定地球正在进入冰河期。的确,太阳是地球的母亲,太阳若打个“喷嚏”,地球便会“感冒”。将地球的冰河期与太阳活动联系起来的观点固然是根深蒂固的。但是,迄今我  相似文献   

18.
触摸太阳     
<正>美国宇航局的下一艘太阳探测器将最近距离探测太阳,科学家将此形容为——美国宇航局的下一次太阳探测任务——“帕克太阳探测”,将是有史以来最接近太阳的探测任务。美国宇航局2017年5月31日宣布,原名“太阳探测附加”的任务已改名为“帕克太阳探测”任务(以下简称帕克任务),以此对  相似文献   

19.
2000年元旦即将来临,在这千年一遇的时候,不少人关心“地球上什么地区先进入千禧新年?”、“什么地方先看到元旦日出?”这些问题都与时间的计量、国际日期变更线的由来以及太阳的视运动有关。元旦快到了,就从旦字说起吧。 古代昼夜是怎样划分的 旦字,在甲骨文中为,上面的“日”字表示太阳,下面“”的意思是太阳的影子。克鼎文中的旦为。太阳与它的影子相接,就正好是日出  相似文献   

20.
赵平  周秀骥  刘舸 《科学通报》2011,56(25):2068-2074
利用重建的近千年亚洲-太平洋涛动指数和太阳辐照度时间序列, 用统计方法研究了夏季亚洲与其周边的海陆热力差异在年代-百年际时间尺度上的变化特征及其与太阳辐照度的关系, 结果表明: 亚洲季风区热力差异存在着90 a 左右、10~13 和3~7 a 的周期振荡; 在百年尺度上, 热力差异表现出3 次明显突变, 它们分别发生在1305~1315 年、1420~1430 年以及1625~1635 年. 海陆热力差异与太阳辐照度之间有显著正相关, 并且在250, 120~160, 60~70 a 以及15 a 变化周期上, 二者的联系更显著. 热力差异的3 次突变分别对应着太阳辐照度的明显减弱或加强, 并且滞后太阳辐照度突变时间12~22 a, 可能反映了太阳辐射对亚洲季风气候百年尺度突变的一种影响; 在年代尺度上, 热力差异突变与太阳辐照度关系不紧密, 说明太阳活动可能不是影响亚洲-太平洋热力差异年代际突变的主要因子. 与亚洲-太平洋热力差异比较, 北半球年平均表面气温的年代际突变与太阳活动的关系更紧密, 而气温百年尺度的突变与太阳活动关系较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