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随着改革开放,我国城镇人口的生活水平有较大的提高,但是激烈的经济变革和社会变迁也带来一定的负效应,造成了少数城镇人口的贫困问题,出现了城镇“新贫困群体”。本文主要探讨了城镇“新贫困群体”出现的主要原因,并阐述了解决这一社会问题的主要方法——城镇最低社会保障的意义、发展方向和存在的问题。希望能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健全提供一些建议,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
先秦、两汉时期,“诗言志”理论占主导地位。西晋的陆机提出了“诗缘情”理论,打破了这一儒家正统文学观念的束缚,高度概括、总结了建安、西晋以后诗歌向抒情化、形式美方向发展的艺术规律。“诗缘情”理论的提出具有深厚的美学意义和崭新的审美思想,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一、经济增长的世界难题 50年来,各国经济学家一直在探索一个“经济增长率之谜”。这就是经济增长速度的长期差异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对这个经济增长理论的“世界难题”,现有的各种经济理论学派先后提出了资本积累、技术进步、人力资本、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知识积累与专业化学习和资本+非熟练劳动+人力资本书新思想(如专利)构成的多元要素决定论;1996年发达国家依据信息社会的特征,提出了经济以知识为基础的“知识经济理论”,对经济增长的决定  相似文献   

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深入农村,了解实际情况,研究实际问题。我们在最近对农村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所做的一次调查中发现,由于大量农村人口外流,新农村建设在人口因素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很值得深入思考研究。一、当前农村留守人员呈现出的“四化”特点及  相似文献   

5.
我国正处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时期。我们应当探索究竟什么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这个“世界难题”。近五十年来,经济学家提出了资本积累、技术进步、人力资本、企业家创新、知识积累与专业学习、多元要素和制度创新等经济理论学派,企图解答这个“增长率之谜”,然而,至今尚未找到最终答案。让我们翻开这一段经济学史,从中可得到发人深思的启示,以利于我们促进今天的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理论的系统研究,始于1948年哈罗德的研究和1957年多马的研究。他们首先提出了经济增长的“资本积累决定论”。这是不辩自明之理。但是资本积累本身有赖于经济增长,况且经济学早已发现资本的边际收益是  相似文献   

6.
资本形成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制约因素,由于资本形成不足,发展中国家出现了贫困恶性循环和低水平均衡陷阱。如何摆脱这种不利的状况呢?采取什么方式促进资本形成呢?初期的发展经济学家提出了下述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面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不同意见,邓小平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提出“不搞争论”。“不搞争论”,是为了不丧失时机,争取时间干;也是为了避免使问题复杂化,影响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还是为了能够大胆地试、大胆地闯.走出一条新路。提出“不搞争论”,并不是不要原则和标准,而是要遵循一定原则、坚持一定标准的,这就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走一步,看一步”的原则和“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不搞争论”是正确的,这一思想也已成为我们党领导改革开放的艺术。  相似文献   

8.
在贫困地区,贫困文化的恶性循环是影响当前农村发展的主要原因。贫困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要想根治贫困、使农村摆脱贫困的境地,必须从贫困的主体——“人”入手,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改造农村贫困文化,走文化扶贫之路。  相似文献   

9.
一、认清“三农”问题形成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十六大”以来,胡锦涛总书记把“三农”问题列为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朱基总理最后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把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称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温家宝总理上任后,面对记者坦诚提出,当前的主要问题是:第一,农业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这已成为制约扩大内需的一个重要因素。总之,不论是上一届政府还是本届政府,领导人的工作思路和重点,都把中国的“农民、农村、农业”即“三农”问题,视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确实,抓住“三农”问题就是抓住了中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综合竞争…  相似文献   

10.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投资、消费和出口,这“三驾马车”与教育发展也有着十分密切的数量关系。新世纪以来,我国教育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3.31%。拉动经济增长达0.3%,我国的人力资本投资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性作用。我国教育消费比重在1990-2009年的二十年间,增长了13倍多,而教育“出口”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11.
副词“真”、“很”、“太”在语义上都有表示程度高的意思,但是三者在语义特征及语法功能上还是存在许多差异。文章从语义内涵、组合能力和语用功能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为对外汉语教学者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直觉模糊逻辑"与"、"或"算子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直觉模糊集定义及模糊逻辑“与”、“或”算子的基础上 ,利用 F -格的序关系 ,研究了直觉模糊逻辑“与”、“或”算子 .给出了直觉模糊逻辑 t-范及 t-余范的定义 ,同时给出了两种新型直觉模糊逻辑“与”、“或”算子 ,探讨了直觉模糊逻辑“与”、“或”算子的 t-范及 t-余范所具有的性质 .拓广了模糊逻辑中关于生成子的概念 ,给出了阿基米德直觉t-范及 t-余范的表现定理 ,并对不同算子分别进行了研究 .  相似文献   

13.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尤其是文学作品中文化意象的使用包含着更为广阔、更为深沉的内涵,这就要求译者不但要译出原作的语义信息,而且还要译出原作内在的文化信息。通过对比分析霍克斯及杨宪益、戴乃迭对"司马牛之叹"中"叹"字的不同翻译方法,说明译者只有正确理解原语词义及其文化意蕴,才能更加全面、准确地传达文本及其蕴含的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14.
南朝梁时,萧统、萧纲兄弟分别主持编纂了《选》和《玉台新咏》。论对其编撰目的和体例、作家作品录情况、各自的学观和对后世的影响,一一进行了比较研究,从而见出它们的价值与得失。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分析动态表演性原则在英若诚先生所译的《芭芭拉少校》中习语、活句、文化转换、称谓等方面的应用来论证这一原则在戏剧翻译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在英文中,消费需求包括“Needs”和“Wants”,有人把它们分别译为“需求”或“欲望”,“需要”和“想要”,也有人用“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或“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来区分,从意义上讲,这些表述都是有道理的,但从“Needs”和“Wants(也有人用‘desires')”的定义和表述的简洁来讲,本人更愿意把它们表述为“需求”和“欲求”,即消费者“求其所需”和“求其所欲”的意思,从消费需求的发展来看,二者的区别越来越小,甚至可以互换使用;所以,通常情况下,我们只使用“消费需求”这一概念,而不再对二者进行严格的区分。  相似文献   

17.
历史上的"中国"与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在内涵、层次上有所不同。在中国历史语境中,"华夏"既可指称古代族群或民族,也可表示一种文化或文明的载体。从历史上的"中国"、"华夏"到"中华"乃至现今"中华民族"的发展演变,"中华"一词与时俱进,不断地被赋予新的内涵。中华民族的民族过程比中国已经识别的56个民族实体发展缓慢,至今仍然属于"想象的共同体"。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V+到”结构同“V+进”、“V+见”、“V+在”、“V+着”等相关结构的比较,揭示了它们之间的异同,力求为语言使用者提供最佳选择,同时也对相关问题提供了方言方面的佐证。  相似文献   

19.
就《左传》的记载来看,“因”并非一种婚姻关系,而“报”并不见容于春秋时期的宗法制度。“烝”是在婚姻伦理形成之初,在宗法制度可以容忍的范围内的一种事实婚姻。它既非群婚或转房婚的遗迹,亦不同于周边少数民族的收继婚。对于这种事实婚姻,不同地区、不同的人所持的态度是不同的,既非毫不犹豫的承认,亦非旗帜鲜明的反对。这种情况反映了春秋早期贵族阶层婚姻伦理的相对混乱状态。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中国制造业的现状以及与世界制造业的差距,指出中国的设计师应"为中国制造而设计",从而使"中国制造"走向"中国设计",最终实现"中国创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