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鲁迅先生对翻译问题所做的一系列精湛论述及提出的独到见解,不仅拓宽了现代译论研究的范围与视野,而且与以往译论相比对翻译理论研究又翻译实践更具实际指导意义,在中国译论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
关于翻译的研究由来已久,且日益细化。尤其是互联网出现后,翻译热更是升温,但不可避免的,劣译也频繁产生。本文将试着从翻译的定义、劣译的具体表现以及减少劣译的可行之道这三方面来浅析翻译现状。  相似文献   

3.
由于翻译的多变性与复杂性以及译者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和主观意图的驱使,所以在翻译过程中出现不同程度的误译和差译,而这些误译和差译大多数都是由于信息交流不畅所导致的。本文旨在分析造成这种误译和差译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基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翻译所面临的挑战和任务,从译者的译材选取和具体翻译策略的采取,以及翻译理论研究建设两个方面,分别提出了要坚持以民族性特征为指导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主张建立立足于中国本土文化的翻译理论。从本国语言文化特征出发并不意味着拒绝外来翻译策略和理论,而意味着将我国及外来优秀成果结合,使之成为中国翻译发展的新动力。  相似文献   

5.
不同时代语境下会发生不同的翻译活动,而伴随其形成的译学观念也必然产生差异.本文分析了佛经翻译、文学翻译,以及非文学翻译所发生的语境变迁,通过观察译学观念的变化,得出译学的研究要与时俱进,并要更好地指导翻译实践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女性主义翻译观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以其鲜明的政治话语推动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它不仅使译论界进一步发现结构主义关照下的传统译论所存在的盲点和误区,而且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然而,它过于强调对语言的“操纵”和译者的“干预”,认为翻译即“重写”,为女性代言,引起了译论界的不少批评。  相似文献   

7.
关于文学作品风格的可译性及其限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就翻译中的可译性极其限度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分析了可译性存在的根据以及语言之间的相对不可译性。指出在学翻译中,译应注重把握原作的风格,充分发挥理解力和创造力以再现原作的风格。  相似文献   

8.
自翻译学科建设以来,中国传统译论未能得到足够重视,一直处于失语状态。张佩瑶的《中国翻译话语英译(选集)》挖掘中国传统译论的精髓,采用“丰厚翻译”新策略系统地重溯了中国传统翻译话语的发展历程,并以新的“话语”视角重构传统译论,建构新的翻译话语体系,使之与西方译论进行对话,力推中国翻译话语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9.
翻译的不可译性与可译性一直都是翻译界讨论的焦点。有学者说,译者的任务是尽可能充分传达各种类型的语义.但翻译时,语义不可避免地会有所流失,也就是说,原文中表达的意义在译文中保留得不完全。只能传达一部分。该文从政治、文化交流的需要以及理论基础上探讨了可译性存在的根据。  相似文献   

10.
方耀 《长沙大学学报》2013,27(4):103-104
译学词典的编研是翻译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必然产物,且与翻译理论和实践相互促进:一方面,通过查询、借鉴译学词典的内容以做好翻译实践;另一方面,翻译实践可促进译学词典的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11.
《骆驼祥子》的英译确立了老舍在国际文坛的地位,其后的三英译本也很大程度上增强了海外读者对老舍作品的关注。四译本翻译风格各异,表明译者风格是原文作者写作风格与译者翻译特点结合的产物。四译本中最接近原著风格的译作是King译本。  相似文献   

12.
译者主体性是近年来翻译研究界关注较多的一个话题。以译者主体性的内因、外因两方面的解释为参照,比较林语堂的英语小说Moment in Peking的两个中文译本译者的主体性及其对翻译风格和效果的影响,可以发现:相对而言,张振玉译本《京华烟云》可作为"创造性叛逆"的代表,而郁飞译本《瞬息京华》则更加忠实于原作,这种差异更多是由译者各自的翻译选择所导致,亦即是译者主体性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3.
在文化翻译中,译者的传统角色是隐身。不过译者的隐身是不利于跨文化交际的。韦努蒂反传统而推出异化翻译,其目的是使译者在译本中“现身”。可是,中外翻译实践表明,韦氏的这种让译者现身的抵抗式翻译也不能达到促进文化交流的目的。通过对译者在文化翻译中所扮演的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角色及其对文化交流的影响所进行的分析来看,译者在归化和异化的中间地带的适度现身更能促进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14.
语言对译过程中译者经常会将源语和目的语进行机械对应从而导致对译失误。译者的英汉对应依赖心理是导致机械对应产生的主因之一。语言对应的客观存在、传统教学模式及学习者策略等因素促成了英汉对应心理的形成。应通过创造全英语的学习环境、避免频繁的英汉对译练习、在翻译教学中倡导宏观对应理念等措施来克服机械对译。  相似文献   

15.
本文拟从文化的角度,首先对中英亲属称谓的特点及其各自形成的历史原因作简单的对比分析,接着就《红楼梦》英译本中亲属称谓的尊称谦称、从“他”称谓和拟亲属称谓三个方面的译文进行了探讨。文章认为,文化词的翻译需要译者对两种文化有深刻的理解,并能灵活而创造性地进行文化移植。  相似文献   

16.
作为翻译活动的执行者,译者的主体性地位日渐凸显。现代阐释学对当代翻译理论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将阐释学运用于翻译实践会对源文本和译文本带来全新的认识,特别是对译者的主体性地位给予更合理的诠释,《浮生六记》林译本便是明证。该译本体现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基于信赖会积极主动地对文本做出‘选择;同时,为了实现对源语更准确、全面的释义,译者会自觉地采用侵入、吸收和补偿的方式来阐释源文本。  相似文献   

17.
从译者主体性角度出发,通过《红楼梦》死亡委婉语翻译实例的对比分析,探讨制约译者主体性的因素——文化取向及翻译目的对译者翻译策略选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分别从解释学、接受美学和解构主义3个方面说明了后结构主义翻译研究范式中译者主体问题,并认为受这3种文学思潮的影响,译者的主体性经历了确立,再确立,直至张扬的过程。并由此指出后结构主义范式中译者主体性问题研究的困境。  相似文献   

19.
翻译主体的认知体验与语义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知语义学主要研究人类的概念系统、意义和推理,以体验哲学为基础的认知语义观认为语言具有体验性。翻译不仅是一种语际交际活动,更是译者积极的思维认知活动,必然和人们的认知分不开,因此,文学翻译中主体的认知体验对语义的选择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0.
风格体现在每位作家的笔端、每部文学作品的字里行间。探讨翻译工作者在文学翻译中如何既忠实于原作者、原著的特色,同时又体现译者的风格,并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反映在译文中传达给读者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