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鲁迅《野草》是一部爱情散文诗集,含蓄委婉地记录着鲁许之恋的历程和心理流程,从中概括出鲁迅的三种爱情心理:怕爱而不敢爱的悲观心理、对攻击者的反击与复仇心理以及要爱而坚定地爱的心理。通过文本的解读分析,不难发现悲观情绪构成了《野草》的一大主流爱情心理,渗透在鲁许之恋的各个阶段中。随着爱情的发展,悲观情绪发生积极向上的变化,寄予着希望与决心。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研究者们将鲁迅小说《祝福》置于多重视域下审视并取得了丰硕成果。迥异的理论之间的交叉碰撞拓展了经典作品的阐释空间,使文本意蕴呈现出多元化的姿态。本文以对该小说结构特征的探寻为基点,拟从结构的圆满性、复调性和失衡性这三个维度来辨析该篇小说结构与主题意蕴之间的关系,进而试图在审美层次上展现鲁迅的独特匠心。  相似文献   

4.
5.
俄国文学在思想意蕴和艺术构思方面对鲁迅的小说《药》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植根于鲁迅灵魂深处的时代忧患意识和历史使命感。使他对俄国文学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而他的社会理想和坚韧个性。又使他始终不渝地呐喊、战斗;同时.他的悲剧心理和独特审美观。使他的笔端自然流露出阴冷的艺术风格.既有对俄国风格的借鉴,又有自己的再创造,具有深刻的思想意蕴。  相似文献   

6.
20世纪20年代中期,徐炳昶和李宗侗主编的<猛进>周刊是当时一种有进步倾向的政论性周刊,它与鲁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鲁迅对新报刊给予了实际的支持,除了在群众运动中同青年站在一起外,还写了<通讯>、<并非闲话(二)>、<十四年的"读经">、<碎话>等杂文,支持他们反对胡适、章士钊、陈西滢等人的斗争.杂文内容包含了重新提倡"思想革命",寄希望于知识青年,揭露和批判了胡适、章士钊、陈西滢等人"正人君子"的嘴脸等,这在鲁迅思想发展上有重大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7.
20世纪20年代中期,徐炳昶和李宗侗主编的《猛进》周刊是当时一种有进步倾向的政论性周刊,它与鲁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鲁迅对新报刊给予了实际的支持,除了在群众运动中同青年站在一起外,还写了《通讯》、《并非闲话(二)》、《十四年的“读经”》、《碎话》等杂文,支持他们反对胡适、章士钊、陈西滢等人的斗争。杂文内容包含了重新提倡“思想革命”,寄希望于知识青年,揭露和批判了胡适、章士钊、陈西滢等人“正人君子”的嘴脸等,这在鲁迅思想发展上有重大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8.
《雷雨》主题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雷雨》的主题意蕴至少包括着三个相互矛盾又相互关联的层面:社会现实与历史内容层面——对封建主义及其专制家庭的暴露与批判;哲学与人生层面——对人性、人生、命运之谜的呼问与探索;审美与情感层面——对人类永久的关爱与悲悯。正是在这些多重层面的相互作用下,其思想内涵才显得格外幽深博远,才留给人们一个永远诉说不尽的话题。  相似文献   

9.
《彷徨》中较多地运用了细节描写。这对于塑造典型形象,揭示主题、泻染气氛都产生了巨大的作用。而且这些描写不仅表现了鲁迅卓越的艺术才能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更为现代小说的成熟创造了宝贵的艺术经验。  相似文献   

10.
<中华新报>是民国时期著名报刊之一,该报是政学会的机关报.早期言论进步,后期转为保守,反对新文化运动.身为新文化运动主将之一的鲁迅反对该报的言论,鲁迅曾撰文批判该报所刊载文章的观点和内容.本文试图梳理鲁迅与<中华新报>的关系,思考影响现代传媒与现代知识分子互动的因素,彰显其历史价值和现实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鲁迅的《自嘲》它以玩笑的态度,嘲己的方式,对黑暗丑恶的社会现实作了深刻的揭露;对庸俗的世态人情进行了无情的嘲笑;对统治者及其帮凶以及愚昧麻木的流俗人等,也进行了尖锐的讽刺;极好地表现了鲁迅当时“冷眼看人,狂心处世”的真切心态.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思想中儒家为中国人提供了一条修德与进取的人与社会和谐的道路,道家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中找到了寄托,而一少数知识分子体悟到儒道理想的虚假及人生的空漠而走向了自身心灵的和谐与超越,他们在禅宗思想里找到了归宿.<红楼梦>的内容反映了其主题已经超出了中国传统思想的范围,它超越了传统的儒道思想的道路,进入到退避社会、厌弃世问的禅宗思想的范围,但与禅宗以心灵调和社会、自然的思想又不同,<红楼梦>反映的思想已达到了彻悟万物皆空与真如本性的境界.  相似文献   

13.
在《玫瑰的名字》中,埃柯将其丰富的多学科理论与小说创作有机融为一体,为评论者提供能够多维解读的后现代“文本盛宴”。《玫瑰的名字》通过对其揭露中世纪黑暗神权、呼唤从多种狂热中解脱、寻绎人类未来之途等主题的多层递进解析,力图展现作品雅俗共赏的独特魅力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故乡》作为一个窗口,是联结着鲁迅小说审美风格总体的,这风格是凝重的,它不断地超越着生活的直接性,而负载着历史的深蕴。《故乡》在鲁迅的小说中,又是充满了内省性体验的。同时它以沉郁、凝重和白描的体构成“有意味的形式”。在历史的筛选中,这篇小说的价值和审美意味仍在深化着。  相似文献   

15.
“摩罗诗力”和“现实战斗精神”是鲁迅文艺思想之核心,它们既是鲁迅在西方近现代文学思潮影响和新文学发展实际基础上的独特创造,也是对《文心雕龙》中“风骨”这一民族审美理想的继承和发展。二者之间既有差异又存在相通之处,证明现代文学批评与传统文论之间具有割舍不断的历史连续性。  相似文献   

16.
从哲学的视角,对《诗经》中的《黍离》一诗进行了全新的解读,认为诗的三章反复抒写的都是作者对生命本体存在的追问,表达的不是过去历史学家所认为的西周大臣经过宗周宗庙宫室时的感时伤事、忧国怀家的情感,或者是一般文学史上已成定论的亡国之痛的内容,而是作者借禾黍的生长状况托物起兴,在中国诗歌中首次提出“我是谁”这一哲学命题,在历史的、文学的解读之外,为此诗提供了新的解读路径。  相似文献   

17.
《现代》杂志先后由施蛰存、杜衡、汪馥泉任主编。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刊物,其与鲁迅有着紧密的联系。鲁迅不仅时刻关注着它的发展,还积极为其撰稿:积极开展对“第三种人”、“小品文”的文艺论争;借萧伯纳访华,揭露文化界的伪善;通过翻译外国文学的实践表达自己的翻译现;悼念“左联”五烈士,控诉国民党的恶行。《现代》显示着它的独特性,与现代文学、作家一同丰富着文学史进程。  相似文献   

18.
"摩罗诗力"和"现实战斗精神"是鲁迅文艺思想之核心,它们既是鲁迅在西方近现代文学思潮影响和新文学发展实际基础上的独特创造,也是对<文心雕龙>中"风骨"这一民族审美理想的继承和发展.二者之间既有差异又存在相通之处,证明现代文学批评与传统文论之间具有割舍不断的历史连续性.  相似文献   

19.
艾丽斯·沃克的妇女主义作品《紫色》自1982年问世以来,许多批评家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这部作品。至于这部作品是优是劣,学者们中说纷纭,意见不一。虽然多数批评家对这部作品持肯定态度,但也有人把它贬的一无是处。不少人认为沃克在这部作品中把黑人男子写成了邪恶的化身,但也有的批评家宣称作者对黑人男性和黑人女性的处理是公正的。不过,到目前为止很少有人对这部作品中这种颜色的含义及其与主题的关系做过系统的研究。由于沃克给这本书取名《紫色》,因此颜色在这部作品中肯定比较重要的意义。本文的目的是分析这部作品中颜色的作用,并阐明它们与作品主题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野草》是鲁迅著作中最难懂的一部作品。文章从对意象的分析入手,即感性上认识、理性上把握,考察抒情主人公“我”的态度,顾及作者全人,探寻《秋夜》深刻的意蕴,寻求解读《野草》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