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审美素质就是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审美素质是审美涵养和审美能力的有机统一。审美涵养是一个人内在的对于美的修炼和培养,审美能力是一个人外在的对于美的鉴别能力和表现能力。一个人只有具备较高的审美素质,才能有相应的审美能力。对学生进行审美素质的培养,就要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审美情趣是审美主体在美的欣赏和判断中所表现出的一种特殊的"判断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进行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在审美实践中探索美的规律,开拓创造美的能力。全面的人文素质教育是审美素质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2.
西方现代派文学作为西方现代审美文化的一种重要模式,在审美内容方面注重表现主观自我的心理行为;在审美形式方面突出抽象意向的变异表现;在审美效果方面追求荒诞、离奇,造成突兀的审美感受。  相似文献   

3.
在价值取向多元化的时代,大学生的审美观表现为明显的两重性,一方面表现为审美感知的敏锐性、审美情感的强烈性和审美认知的多样性;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科学的、正确的审美引导,大学生在审美活动中往往带上盲目性、片面性甚至错误。针对这些特点,本文结合实际,提出了加强大学生审美素质培养的重要性以及采取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4.
审美活动的发生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双向的作用。表现在主体则为审美态度,表现在客体则为审美诱导。审美态度与工作态度的功利性(意志)、科学性(理性)相对立,审美态度是非功利的,感性的。功利悬置是审美态度产生的前提。审美客体的作用在审美诱导。就自然审美来说,奇与险的风景具有极大的审美魅力。  相似文献   

5.
文人画具有独特的审美趋向,充分地表现出我国封建社会后期重主观、重表现、重写意的美学思想.诗书画印审美整体性的结合,崇尚笔墨韵味,强调简淡空灵的审美境界,以及禅宗美学烙印深刻的人文思想是文人画的鲜明趋向.  相似文献   

6.
摄影作为视觉艺术,是以拍摄现实对象的典型瞬间来反映生活的审美,表现作者的审美意识。本文对摄影创作的审美心理过程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发现、选择、联想、再现四个方面的观点,将作者审美意识以美的形式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7.
审美惊奇是对具有奇异之美的文学艺术甚至奇特自然美的一种激赏,它和表现的思想内容有关,偏重于艺术形式、艺术表现,也和审美心理和审美经验密不可分,其主要标识为审美心理效果,体现为"惊人""惊心动魄""动心惊耳"等,其原因大致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分析:语言、修辞、意象、意境。  相似文献   

8.
后现代主义主要特征表现为不确定性、消费性、娱乐性、碎片化、去中心化、戏仿、反讽、无深度、挑战权威等等。网络诗歌因其自身特征改变乃至颠覆了传统诗歌的存在状态与审美范式,其积极审美特征表现为较强的审美交流在场感、自由至上的审美快感等;同时,丧失诗歌审美评判标准和娱乐功能入侵审美功能领地等也是其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但后现代主义视野下的网络诗歌更大程度上实现了中国诗歌与世界诗歌的接轨,其审美价值研究具有潜在意义。  相似文献   

9.
性俚俗是体现人自身生产的一种民俗文化,性俚俗的文艺表现与艺术审美则是这种文化复杂性与丰富性的显现与升华。但目前有关的研究较为缺乏,以致成为禁区。因此主要结合中国的文艺创作和审美的实际,论证三项内容:性与审美的关系,性俚俗与美感的关系,性俚俗与文艺表现、文艺审美的关系。较深入地探讨性俚俗在不同时代的不同呈现方式,特别是当下文艺的表现和审美形式。  相似文献   

10.
古典诗歌表现出中国文化的审美性特征。李商隐的诗具有意蕴深邃韵味无穷的朦胧美,表现为诗歌意象的象征意味,诗歌境界的缥缈凄迷,诗歌情感的深沉迷惘等,形成中国诗学中"蓝田日暖,良玉生烟"的境界,由此可见文学的审美性,文化的审美性。  相似文献   

11.
秦家越 《广东科技》2011,20(14):52-52
幼师生在幼儿文学创作中的审美缺失表现为意境美缺失、模样美缺失和押韵美缺失。老师应该对幼师生反复进行文学作品的审美渗透和审美创造,引导学生创作出令人产生审美心动的优秀作品。  相似文献   

12.
从审美角度对广州当代艺术三年展这一特定时间区域内的艺术盛会进行分析,强调多元共存的文化风格,社会感性的主题特征,形式化的审美表现三位一体的整和,深入挖掘当代艺术的审美文化内涵,初步建构出广州当代艺术审美体系。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试图指出的是怪诞是一种具体的艺术表现方式,长期运用于人们的艺术创作中。进入二十世纪更多的和荒诞派艺术联系在一起,成为荒诞派戏剧、绘画、雕塑等的主要艺术表现方式而和“怪诞”并生并存。其实“荒诞”才是审美范畴,而“怪诞”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方式,因为和美、和艺术紧密联系而具有了特定的审美意蕴却没有形成独立的审美范畴。  相似文献   

14.
透过中西文学弃妇形象的刻画,能较为分明地感受到中西文学在审美认识上的差异性,这些差异表现在对女性审美认识、对悲剧审美认识以及对艺术风格的美学认识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欧洲现实主义文学在自身的发展历史过程表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审美倾向。一是否定、批判,揭露社会的丑恶,表现出对社会现实的愤慨之情;二是肯定,歌颂、表现了生活的关,显现出乐观自信的情调。而这两种审美倾向的产生是作家对社会现实的审美理解的不同所造成的,是艺术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论述了中国人对“天人合一”审美境界的理解,追求“天人合一”审美境界在生活和艺术中的表现,以及追求“天人合一”审美境界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新疆少数民族女诗人的诗歌表现出了"同中有异"的情感审美特征,即维吾尔族女诗人日渐理性的女性情思;哈萨克族女诗人在心灵牧场上深情吟唱;柯尔克孜族女诗人萨黛特表现出追寻"家园"的焦虑,品读她们可以带给欣赏者不同的情感审美愉悦。  相似文献   

18.
晓雪 (杨文翰 )是当代著名白族作家。本文选取了他的诗歌中的爱情诗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 ,揭示了晓雪爱情诗的在语言描写、审美空间、审美结构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9.
以生态美学的视野来探究贵州苗侗民族原生态审美文化,从中会发现潜藏在民族文化下的诸多生态智慧及审美理念,这可通过苗侗民族的节日、服饰、歌舞及丧葬等形式表现出来。这些形态无不渗透着独特的生态美,正是这些生态美构成了苗侗民族原生态审美文化的基质,而这些生态美又是以和谐为其核心,以苗侗民族原生态审美文化的丰富多样性、动态平衡性及自娱乐生性为其表现形态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在生态美学进行学理构建时应当对少数民族审美文化有所关注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欧美涉法文学作品不仅表现了人类社会法律文化的现象,更重要的是这些作品在人们的审美心理上,带来了独特的诗意想象和强有力的情感冲击。涉法文学的审美特征表现为运用诗意化的手段达到宣传理想正义的目的、运用内心冲突和陌生化手法来展现人性中善与恶的矛盾,来唤醒读者已经麻木的审美知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