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在卡夫卡的小说中,"办公室文化"是一个组成部分,其短篇小说《邻居》也不例外。该小说反映了"办公室文化"的荒谬,人与人关系的紧张与冷漠,以及不可避免地充斥于这种文化中的卡夫卡式的恐惧,从中体现了卡夫卡通过小说对现代人的生存方式的担忧。  相似文献   

2.
多愁善感的追溯和压抑的哀婉如同迷雾般笼罩着《都柏林人》。正是这种感伤的特点展现了都柏林人的瘫痪状态,也使读者沉浸其中。这种感伤美也让《都柏林人》的主题得以升华。  相似文献   

3.
有生物的地方就有江湖,江湖最不缺少的就是传说。比如,一种鱼,吃人的鱼。老实说.人吃鱼不稀罕,鱼吃人也不稀罕.像鲨鱼、鳄鱼部有袭击人类的光辉记录。但是,身长仅仅几十厘米的鱼干掉了人类?是不是让你觉得有点不可思议呢?有这么凶猛的鱼吗?有!鱼小并不意味着胃口就小。接下来,就让我们奔赴这种鱼的老家.听忻“直相帝”的说法.  相似文献   

4.
四川省攀枝花米易境内的尼罗人,虽然与彝族杂居在一起,风俗与生活方式也有相近之处,历史上尼罗人却从不与彝族通婚,语言也不相通,尼罗人本身也坚决否认他们是彝族人。但在中国上个世纪50年代的民族识别时,他们被识别为彝族。这种政府的强制行为,使尼罗人的民族身份发生了变化,也是尼罗人在民族融合过程中,由于人口少,逐渐被单向同化,失去了本民族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5.
2007年闹得沸沸扬扬的完美“死亡名单”事件,因廖宗明、郭延江等人的被捕而回归平静。这种被捕前后强烈的对比,从侧面就印证了“死亡名单”事件背后廖宗明等人的力量操纵。商业的竞争因历史恩怨而被异化得如此的惨酷,让人震惊。  相似文献   

6.
高霞 《青年科学》2014,(1):86-86
当一个人生气时,什么样的扭曲最容易发生?——贴标签。当你把一个人看做“笨蛋”或“狗屎”时,你就完全是在用一种消极的方式看待他,你可以把这种过于极端的形式叫作“总体化”或“妖魔化”。有人或许是确实辜负了你的信任,憎恨这人的行为绝对是对的。但是,当你给某个人贴上标签时,你就给人造成了这样一种印象,让人认为这样一个人有一个坏的本质。  相似文献   

7.
王迪新 《科技资讯》2014,(33):197-198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推进法治中国建设。随后,十八届四中全会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依法治国提出了更明晰的要求和路径。法治中国的实现和法治理想的谋划是法律人与非法律人共同的事业。法律人的存在,特别是他们所拥有的专业性很强的法律知识,为法治理想的实现提供了前提性和准备,这种知识无疑是法律人理性的体现。但法律存在的正当性,不仅在于法律人的理性,也在于法律是非法律人对于良善生活要求的反映。而且,法律效用与法律目的的实现,也离不开非法律人的认同与参与。法律的良性运行不仅仅要依靠法律人,还要依靠非法律人。  相似文献   

8.
《大自然》2016,(5)
正芥末、山葵和辣根,这些让人眼花缭乱的美食调味品有着怎样的关系?它们都有让人爱恨两重天的刺激口感,但它们的真面目又是怎样的?相信很多中国人听到"芥末"这个词,第一个联想到的就是日本料理中的"wasabi"。这种调味品味道极为辛辣,从舌尖开始的刺激感瞬间直冲脑门,甚至让人眼泪横飞,既让喜欢吃的人热爱至极,也让不喜欢的人唯恐避之不及。在我国,这种奇异的调味品通常被称为"芥末"。  相似文献   

9.
云南境外的傣泐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傣泐人又叫泐人(Lue),是傣族中的一支。在我国,傣泐人主要居住在云南的西双版纳.此外,思茅和红河地区也有少量分布。除了云南以外,境外的几个国家也居住有一些傣泐人。居住在境外各国的傣泐人,由于环境的改变,他们在文化、习俗等方面与云南的傣泐人已有了一些不同,在政治上也分别认同他们居住的国家。但是,另一方面,他们又仍然保持着对他们的故土西双版纳和他们傣泐人身份的认同。由于保持着这种认同,这个群体也就成为联系云南乃至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一条天然纽带。  相似文献   

10.
《世界博览》2010,(16):8-9
灾难往往是最能体现人性的时刻,恐惧、挣扎甚至绝望,这些都不可怕,可怕的是只关注灾难的损失与救助的结果,而不关注人性。有人说在灾难中,人们往往最先想到的是自身的安危,这才是人性的终极体现。现实不一定如此极端,不同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各国人,面对灾难时的表现也各不相同,有自救、互助,也有迷惘和骚乱,这些元素让人们对灾难的回忆更加真实,缺乏这些体现人本性的瞬间,灾难便容易被人遗忘。人性的光辉,让我们面对灾难不再低头。  相似文献   

11.
人骨教堂     
田旭  丁密金 《科技信息》2009,(2):116-116
本文介绍了位于捷克的人骨教堂的内部装饰,其装饰全都是用人的骨骼作为装饰,诡异中却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如此的建筑装饰形式在人类的历史上很少见,特别是通过一些细部的描写,让人们对这样一座小教堂有了非常直接的认识。人骨教堂不仅是人骨博物馆,也是人骨艺术的高度体现。  相似文献   

12.
正伊朗是著名的文明古国之一。几千年来,勤劳、勇敢的波斯人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古老的波斯帝国,现代的独裁之地,这里有着让你意外的热情人民,以及让你感叹不已的精美清真寺。  相似文献   

13.
《创新科技》2010,(1):57-57
科学家正在研发一种酒精替代物,这种替代物既可以让喜欢喝一口的人获得微醺的快感,又让他们不会酩酊大醉,也不会在酒醒后头痛欲裂。  相似文献   

14.
在大多数的说话人识别系统中,需要首先建立一个说话人无关的模型,这种模型成为全局模型.然后在实际应用中,采取某种自适应的算法来修改此模型.采取这种说话人无关模型的一个不利之处在于性能会随着应用环境和训练环境差异的增大而大幅度降低.为了修补这种差异,就需要较长的训练时间,使得这种方法不利于比较实时的应用,比如通过电话进行远程说话人识别,在这种情况中需要较快的响应速度.本文中提出了一个利用全局模型并能适用于远程说话人识别的方法.基本思路就是在进行识别时利用以前的模型,然后再系统空闲时采取了一个改进的自适应算法快速重建全局模型.试验结果证明了这种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人本”思想在柯岩的文学创作中体现为两个大的层面,即“人民”与“人”。这种以“人”为介体和载体的生活之美与时代之美,永远都是谍智与道德的结合、表象与本质的统一、过程与结果的变绎。所以,柯岩对“美”的发掘和表现,也总是自觉地从这个基本点出发,最后又笃定要落脚在这个基本点上的。柯岩的“人本”思想已经在其文学追求与审美取向中扬励和体现得十分深广,是实实在在的创作实践和真真灼灼的目标追求。这也正是柯岩文学创作的潜力、活力、引力与魅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16.
《奇闻怪事》2013,(9):13
据国外媒体报道,全球有五十分之一的人能够听到神秘的嗡嗡声,这种声音虽小,但却足以让任何人陷入疯狂。这种噪音让科学家大为不解。他们将这种噪音称之为"Hum",既不清楚这种现象由何种因素导致,也不知道为何只对极少数人造成影响。《赫芬顿邮报》报道称受Hum影响的人有一些共同特征:他们只会在室内听到这种嗡嗡声。这种声音低沉,晚上时声音更大,在农村地区更为常见。在英国,生活在利兹、布里斯托尔、苏格兰拉格斯的一些居民能够听到  相似文献   

17.
希腊人跟波斯打过仗,罗马人在安息人和埃及人那里吃过苦头,十字军东征时跟西亚人大打过一场,土耳其人又把东罗马帝国给灭了,占住东地中海,逼着欧洲人往西渡太平洋,之后俄罗斯人也让欧洲人不舒服……因此,欧洲人总觉得,东方就是庞大的、专制的、恐怖的,但又豪奢的、荒淫的、华贵的。再加点儿神秘,就有了。  相似文献   

18.
人神关系的探讨不仅是基督教的文化概念,也是西方文学中表现的重要主题之一。上帝对于人的关系绝非静止不动,而是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结合《红字》中A字象征含义的变化,揭示人神关系从对立走向和谐以及这种变化对于理解作品主题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古希腊人寓美育于德育的教育方法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人们在品味艺术之美的同时,伦理道德观念也得到潜称默化的升华,公民的爱国意识也得到相应的加强,所以国家十分重视提高公民的审美能力,从城市建设到课程设置都突出体现了美育的内容,而美育最终从属于德育,希腊人的这种道德教育方法有着经济,政治,思想土壤,一旦这种阶段的和历史的条件发生变化,其道德内容也随之改变。  相似文献   

20.
针对现代孩子教育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思想提出质疑,这世界上"只有人中人,没有人上人,也就没有人下人"。提出要教育孩子成为"人中人"。主张教育要因人施教,多一点平和,少一点功利,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自主而不放纵、自尊而不自大、自断而不独断专行、自省而不自卑的"人中人"。让孩子成为现代社会崇尚自由、平等和民主的公民,而不是成为封建社会倡导的听话、顺从和奴性的臣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