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潘维宗 《山东科学》2000,13(3):44-48
本文通过对丁庄水库大坝采用高喷灌浆防渗加固前后测压管实测资料的分析研究,提高了一种测压管实测资料分析方法-测压管水位分布曲线法,对观测资料作定性和定量分析。经对高喷防渗板墙的防渗加固效果分析,该方法简捷实用,可靠、对其它水库工程管理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测压管是观测大坝运行情况的重要设施。本文通过对鸭河口水库测压管观测数据资料的整理与选用,采用绘制大坝测压管水位过程线、大坝测压管位势过程线等对测压管水位进行了定性分析;通过库水位和相应的各坝基测压管水位选定的回归模型,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数学方程,对测压管水位进行定量分析;并对坝基测压管水位进行分析和变化趋势预测,得到了相应的预报结果,为判断大坝安全运行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单通道测压管路系统的优化设计   总被引:9,自引:8,他引:9  
建筑物的脉动风压的信息对于结构风振响应的计算有重要意义 .为了避免测压管路系统测量的脉动风压力发生畸变 ,需采用一些气动措施 ,如加限制器的方法是方便而有效的 .为此提出了对串联限制器的测压管路进行优化设计的一种方法 ,并对优化后测压管路系统的频率响应函数进行了实验测试 ,理论计算的频率响应函数与实验测量值吻合得很好 .进一步对比了当输入信号为随机压力时 ,测压管路系统分别为优化后的测压管路系统、强阻尼及弱阻尼测压系统测量的压力信号 .结果表明经过优化的测压管路系统测量的脉动压力基本上没有发生畸变  相似文献   

4.
风洞实验中多通道测压管路系统的参数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为了掌握风洞实验中多通道测压管路系统的特性,基于耗散模型,分析了影响系统频率响应函数的各个参数,总结了多通道管路系统频响函数的定性规律,并指出在常用的几何尺寸范围内,影响频响函数的因素主要有PVC管的长度、内径和限制器的尺寸及位置,为设计多通道测压管路系统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彭家道口分洪闸渗流观测成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加涛  宋波 《科技资讯》2010,(36):47-48
本文以彭家道口多年测压管观测成果为依据,对2003年至2009年时段中常规测压管观测成果进行分析,采用最小二乘法对数据进行线性拟合,得到各年份的测压管水头差与水闸上下游水位差二元一次回归方程。分析结果显示,上下游水头差和上下游测压管水位差之间线性关系明显,与渗透压力分布理论一致,说明闸基防渗设施及排水设施工作状况良好;水闸底板部位的基础保持平稳;2#和13#闸墩的测压管运行灵敏度较低。分析结果为水闸的安全调度运用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6.
为了考虑库水位对测压管水位的滞后效应,引入了库水位滞后影响函数和等效水位,结合三维渗流有限元计算,建立了考虑滞后效应测压管水位混合模型。计算实例表明,该模型能较好地反映库水位对测压管水压的滞后效应,且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7.
对银屯副坝的渗流压力、渗流量进行监测,在坝体和岸坡埋设了测压管和渗压计,在坝后导渗沟出口设置量水堰。本文介绍了测压管、渗压计、量水堰的施工和观测过程,对监测数据进行了计算和分析。  相似文献   

8.
根据一档水条形山体测压管水位的原型观测资料,用确定性函为九法和物质推断法建立测压管水位与库水位、降雨、时效等因素有关的统计模型和预报方程,由预报方程预测条形山体在高水位和不利降雨情况下的地下水位,从而同山体可能滑动面上的上举力,在岩体自重和上举力共同作用下,用分解平衡法(Decomposing Eqilibrium Method)求其可能滑动体的稳定安全系数,从而判断其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测压传压管路系统动态特性的试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得到脉动风压测压管路的动态特性。方法采用周期激励方法的试验方法,并用多项式回归方法对试验结果进行回归处理,给出了传压管路的频率响应函数。结果用简单的6阶多项式的形式便可以较好地拟合不同长度测压管路的频率响应函数。结论由回归得到的管路频率响应函数用于对实际管路脉动风压测试结果进行修正,结果较为满意,证明本文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介绍了蒙城闸测压管受损后,采取的疏通方法。  相似文献   

11.
结合安阳县双泉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中大坝渗流测压管安装实践,浅谈洲压管安装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要点.  相似文献   

12.
毛莉 《科技资讯》2015,13(1):254+256
该文简要介绍了土坝渗流监测设备—测压管监测数据分析方法:对比法、管水位过程线法、相关线法、位势分析法、渗压坡降和防渗效果分析等。具体阐述了每一种分析方法的使用条件和分析过程以及优缺点。日常运用判定分析会出现裂缝、管涌或下游排水淤堵等问题,单靠测压管的突变还不能肯定,须结合邻近管水位变化、渗流量垂直位移、水平位移、长系列数据等综合考量。基层水利管理人员要学会掌握基本分析方法,做到分析及时,安全隐患诊断到位,有效防止安全事件突发,确保水利工程安全运行。  相似文献   

13.
反求堤坝渗流计算参数的复合形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堤坝渗流分析为基础,根据典型堤段的测压管观测资料及现场勘测和 室内试验结果,运用反问题分析中的间接分析法,将数值分析中的有限元法 和数学规划中的复合形法结合起来,通过不断修正土的渗透系数,使得一些 观测值与相应的计算值差异最小,从而使堤段的渗流计算结果更切合实际. 算例表明了此种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浅埋地下结构浮力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针对浅埋地下结构浮力试验的特点,研制了一套直接测定静水中结构底板所受浮力的模型试验系统.根据纯水中扬压力等于静水压力,确定了主要系统参数.利用该系统,对不同埋深下纯水、饱和砾石、中砂、细砂、粉土和黏性土中模型室底板受到的浮力及孔隙水压力进行了测试.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在纯水中浮力测试的最大误差小于1%.饱和砾石、中砂、细砂和粉土中模型室底板所受浮力比其在相同条件下的纯水中受到的浮力小约5%,而饱和黏性土中模型室底板所受浮力与其在相同条件下的纯水中受到的浮力相等.饱和粉土和黏性土在填筑过程中,底板所受浮力极大,并可能超过被其排开的饱和土的重量,且测压管水头在填筑过程中均超过填土面高度,埋置越深的测压管水头越高.长期稳定状态下,饱和无黏性土和黏性土中各测压管中水头高度均与填土表面齐平.  相似文献   

15.
张磊  张灿虹  吉恩跃 《河南科学》2019,37(5):747-753
针对双层复合地基基坑降水过程中极易引发地基渗透破坏和基坑周边建筑物沉降等问题,为真实模拟现场双层地基三维渗流条件,自行研制了室内大型渗流试验装置,开展了双层地基基坑降水-防渗墙防渗-回灌井回灌的耦合模型试验.试验表明,相对于降水-防渗条件,增设回灌后,基坑外上排测压管水头抬升近10.7%,下排测压管水位抬升约3.1%;各测压管外侧水头比内侧平均高出约2.75%,说明在基坑降水-防渗的同时进行坑外回灌可以有效地提高基坑外回灌井底端土层以上区域的水头高度,减小基坑外建筑物的沉降.运用FLAC3D软件对坑外沉降进行数值计算,进一步印证了模型试验中降水-防渗-回灌耦合模型对沉降控制的效果.相关研究成果对复合地基降水过程中的渗透变形及地基沉降控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结合水力工况计算,对某异程式热网水力工况实验台进行了实验调试分析。发现实验过程难控制。实验结果与理论不符的主要原因是测量误差大和循环泵扬程高。计算和实践表明该型实验台采用最大扬程不超过4m的循环泵既方便实验调节,又可节约实验过程电耗,配置的流量计最小分度应为1L/h,测压管刘度尺应等高垂直平展安装。文中还根据实验台现状及供热管网实际,提出完善系统密封性、增设垂直用户、将模拟锅炉由冷态改为热态等建议,为该种类型实验台的改进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17.
利用Fluent软件模拟文丘里管在较大雷诺数范围(200~70 000)内的流动情况,给出实际流量与测压管水头差的关系曲线,并与实验结果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当雷诺数在2 000~20 000之间时,Fluent的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符合很好.对于实验未给出的雷诺数范围(200~2 000和20 000~70 000)内实际流量和测压管水头差的关系,分别进行计算整理和回归分析,给出其函数关系式.分析喉管相对真空压强与入口速度的关系,得出文丘里管在大小尺寸不变情况下二者之间的关系曲线,并给出文丘里管内部流场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18.
为了加深学生对水力学中能量方程的理解,针对恒定渐变流能量方程中总水头线和测压管水头线变化规律、均匀流过水断面和急变流过水断面动水压强分布规律、紊流状态下管道断面平均流速和断面中心点流速规律,进行了设点实测和数据分析,提高了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19.
针对目前实验室用流速仪,测量溢洪道泄水槽底部流速时的缺陷,设计出了一种简易流速测量装置.该装置通过测量测压管水头和总水头,并用伯努利方程反求测点流速.该装置具有测量方法简单,使用方便等优点.  相似文献   

20.
介绍自动化控制系统在太河水库东西溢洪闸控制、大坝测压管的自动监测、雨水情自动遥测以及放水洞等控制方面的应用,分析了自动化控制和监测系统的主要原理和构造以及实用性、优越性,介绍了自动化控制系统软硬件的组成,为实现大型水库管理网络自动化、智能化、现代化,提高工管单位工程管理水平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