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计算机图形学反走样技术及实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介绍了在计算机图形学中存在的走样问题,从频域的角度剖析了基们生的机理,阐明了反走样技术实现的基本原理和常见的实现方法,并对二维滤波的的反走样攉作了细致的分析。通过对取样体积数值积分的数学推导,提出了二维圆锥形滤波器的关键参数的提取方法,并将此参数运用于消除显示直线时产生的锯齿现象,结合直线的中点画线法,在微机上用程序实现了直线的反走样图形算法,结果表明,此算法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一种基于曲率半径的自适应反走样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图形走样产生的机理出发,分析了图形学中常用的反走样方法,并在此基础之上针对曲线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曲率半径的自适应反走样方法.最后通过实验验证该方法能有效地消除图形的锯齿状边缘,产生使人在视觉上感觉更加平滑的过渡效果.  相似文献   

3.
本论述针对地图可视化图形中出现的折线、接口部位和曲线出现的走样问题,分别应用不同的软件算法进行处理,在地图可视化显示中提高了地图的显示质量。本文最重要的应用在于探索了对折线、接口部位、曲线等常见图形的高效反走样算法。  相似文献   

4.
反走样算法在计算机图形学中有重要的作用,如何避免出现图形走样现象,对生成高质量和较好实时性的图像滤波算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合GPU渲染流程原理,对比分析双线性插值运算与双三次插值运算后,在GPU上进行插值编程,对仿真结果出现的走样现象进行改进,并取得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OpenGL的基本原理和特点,阐述了OpenGL与VC++应用接口的建立方法及其绘制环境的设置。利用OpenGL提供的光照、材质、反走样、融合等技术,实现三维数据的可视化及其三维图形的真实感显示和物理云图的显示。利用VC++及OpenGL中图形的变换功能,实现图形的交互动态显示效果。  相似文献   

6.
苏里格气田是典型的低渗低含凝析油凝析气田,开发过程中反凝析污染对气井产能的影响一直没有准确的定论。为了掌握反凝析污染的严重程度,需要对气藏流体相态进行准确研究。因为凝析气藏流体的取样方式对流体的代表性有很大的影响,故取样方式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苏里格气田现场数据及测试情况,分析了三种凝析气藏取样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情况,准确测试了苏里格气田凝析油含量及其闪蒸测试条件,并通过室内全直径岩心模拟实验及数值模拟分析的方法对苏里格气田凝析油污染程度做了测试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对于苏里格气田这类低渗低含凝析油气田来说,取样方法至关重要,建议采用井口取样的方法对井底无积液的高产井进行流体取样且应采用液氮深冷的方式保证凝析油含量测试的准确性。岩心实验和数值模拟分析显示近井地带凝析油污染尤为突出,伤害程度最高可达50%。本研究中关于凝析油含量及其对地层污染的结论均高于以往研究,有一定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7.
取样光纤光栅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概述了取样光纤光栅在色散、色散斜率补偿中的应用,在不同取样情况下对取样光栅的光学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和分析,并对基于取样光栅的色散和色散斜率补偿器件进行了比较和讨论.分析显示,取样光纤光栅特别是纯相位取样光纤光栅在飞速发展的WDM系统中有着非常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钻探技术和取样及测试是岩土工程勘察查明建筑物范围内的地层结构和各地层的物理力学性质的主要手段。研究各种地层岩土工程地质方面的问题,准确的分析、评价各种地层岩土工程地质条件,钻探技术和取样及测试对不同地层,应采取不同的钻探方法和不同的取样及测试方法。本论述对岩土工程勘察钻探技术和取样及测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图形处理器流水线中经典的点生成算法和点反走样算法便于实现,但采样点测试的计算量大并且存在冗余测试,为此提出了多采样扫描转换算法。该算法将多采样集中在边界片元,同时,利用点区别于其他图元的对称特性,减少了采样点的冗余测试,提高了多采样时扫描转换的性能。试验结果表明:文中算法在较小代价下达到了同样的反走样性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试验找出不同模式下,适合用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与激光联用技术检测泥土的激光束直径。方法:在raster取样方法和线取样方法下,分别取激光束直径为25um,50um,100um,150um,200um,对标准土样GSS-1到GSS-8进行检测,并对ICP计数、样品相应元素测试准确性和标准曲线的相关系数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结果:在raster取样方法和线取样方法下,激光束直径为150um时测量值准确,相关系数均在0.99以上。结论:150um的直径最为合适。  相似文献   

11.
三维场景的交互仿真技术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坦克和高炮仿真软件中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实现。方法 采用OpenGL和Visual C^++进行实时交互的三维图形开发。结果采用键盘进行交互,实现了三维场景的编辑和实时漫游,实现了光照,纹理,反走样,雾化等一系列提高真实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生产中取样阀易堵塞是阻碍顺利取样和及时化验分析的主要因素,为解决这一问题,介绍了一种防堵取样阀,它适合于对各种流体的取样。由于具有防堵和自清理堵塞物的功能,防堵取样阀的用途比较广泛。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决基于Vega平台进行虚拟现实开发时的阴影绘制和阴影优化难题,通过剖析阴影生成技术,利用Vega的回调机制,调用OpenGL实现了Vega环境中的实时阴影绘制。由于深度纹理的分辨率不够,造成了阴影边缘的锯齿状走样,通过PCF算法来增加阴影边缘的采样率,可以得到边缘模糊的反走样阴影。在Vega中通过GLSL语言,编写顶点处理和着色片元程序。利用GPU阴影映射硬件的加速性能,实现了边缘优化的实时反走样阴影。实践证明,基于PCF算法的反走样阴影满足基于Vega平台进行虚拟现实开发的要求,能大大提升虚拟现实应用的沉浸感和真实感。  相似文献   

14.
棉纤维长度测试钩夹取样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微量点取样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取样器从“均匀分布散纤维”中取样时其夹持宽度及取样角度对纤维照影机曲线的影响,分析了取样影响因素,根据研究结果得到了理想试样的取样要求,据此提出一种钩夹取样方法并通过实验说明这种方法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基于取样积分技术的数据采集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实现从强噪声中提取微弱信号,设计了一种基于取样积分技术的数据采集系统,并就系统的结构、设计中的关键电路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套完整的信号采集方案。系统中以积分电容作为取样信号的载体,积分的过程本身就是信号累加的过程,因此避免了在传统密集采样过程中数据量庞大及数据处理难的问题,实现了从强噪声中提取毫伏级信号。实验结果表明,取样积分方法改善了系统的信噪比,提高了信号的识别能力(在无需放大条件下,可检测的有效信号的动态范围达130 dB),在具体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阴影贴图(Shadow Mapping)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3D游戏及其它实时图形应用中.本文针对阴影贴图在渲染场景时阴影边缘出现严重锯齿这一现象,提出一种实时硬阴影的反走样技术,边缘拟合阴影图EFSMs(Edge Fitting Shadow Maps)算法.阴影贴图所引起的透视走样及投影走样,均会导致多个像素对应阴影图(Shadow Map)中的一个纹素,即出现多对一映射;使用EFSMs算法,在进行阴影映射时,得到较为精确的对应纹素,从而避免多对一阴影映射时产生的边缘锯齿.实验结果显示,此方法极大消除了边缘的锯齿现象,其效率相比其它基于阴影贴图的阴影技术得到较大提升.  相似文献   

17.
见证取样和送检是指在建设单位或监理人员的监督下,由施工单位的取样员对工程中涉及结构安全的试块、试件和材料在现场取样,并送至经省级以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其资质认可和质量技术部门对其计量认可的质量检测单位进行检测。  相似文献   

18.
本文使用正方形虚拟像素代替普通像素点,基于Visual C++的MFC框架开发了一套计算机图形学实验系统,实现了像素级直线、圆、椭圆的光滑着色、走样及反走样图形的动态绘制.该系统通过放大像素来实现基本图元的可视化绘制,弥补了传统实验方法的不足,提高了计算机图形学实验效果.  相似文献   

19.
为了改变传统的将两栖类动物处死后再从肌肉提取DNA的取样方法,采用非伤害性取样方法分别采集了虎纹蛙的血液和趾提取DNA,并与从其肌肉中提取的DNA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使用血液和趾提取的DNA产量与肌肉样本的DNA产量相当;随后,分别对3种方法取样的样本进行了线粒体16S rRNA和核DNA的微卫星PCR分析,结果表明:3种取样方法所获得的扩增效果相当,均能满足虎纹蛙的保护遗传学研究.因此认为,用非伤害性取样技术替代传统的肌肉取样的方法在无尾两栖类的保护遗传学研究中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针对嵌入式应用中快速绘制反走样直线的问题,分析了各种反走样直线绘制方法的特点,给出了一种快速精确的反走样直线绘制算法,该算法指出了图像边缘像素点的灰度值与边缘点到直线中心的距离、直线的斜率和直线的灰度值的关系.该算法可用于绘制任意宽度、任意灰度的直线,有详细的实现过程,并对算法进行了优化,提高了算法的执行速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