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舌状绦虫病(Ligulosis)是以鱼类为第二中间宿主的腹腔寄生虫病.裂头蚴寄生于鱼类腹腔内,从宿主的组织器官中渗透吸收其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并释出其代谢产物.鱼类一经感染则消瘦、衰竭而死。本研究的病原体是舌状绦虫科(Ligulidae)双线绦虫属(Digramma sp.)的种类.其裂头蚴寄生鲫鱼腹腔内引起肝、肾等脏器严重病变.  相似文献   

2.
细薄膜壳绦虫广布世界各地,常见寄生鸭和鹅。印度、日本、意大利、苏联及波兰等均有报告。国内林宇光(1959)首次描述本虫。国外报告多种剑水蚤、介虫等甲壳类可充当其中间宿主(Blanchard,1891;Mrazek,1891;Daday,1900;Linder,1921;Joyeux,1930等)。但国内有关本虫的生活史研究至今尚未见报告。作者进行本项研究,目的是观察研究本虫幼虫在中间宿主体内的发育规律,了解我省鸭、鹅感染本虫的途径和传染媒介的种  相似文献   

3.
棘盘双睾绦虫 Diorchis stefanskii Czaplinskii,1956,.与冠双盔绦虫 Dicranutaeniacoronula Railliet,1892,.均隶于膜壳料,是家鸭肠中常见的寄生虫。苏联 Jarecka(1958),研究过它们的生活史,但对它们的幼虫在中间宿主体内的发育各期尚未明瞭。1980年作者在福州进行棘盘双睾绦虫生活史研究时,发现冠双盔绦虫的拟囊尾蚴与棘盘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次报告我国家鸭的副小体膜壳绦虫(Hymenolepis paramicrosoma Gasowaka,1913)的生活史。实验阐明福建厦门地区的广布中剑水蚤(Mesocyclops leuckarti)和等形小剑水蚤(Microcyclops M.subaeqnalis)为本虫的中间宿主,二者均是中间宿主新记录。在室温23—26℃的条件下,剑水蚤自感染虫卵后发育为拟囊尾蚴期需时7天,但达到成熟的拟囊尾蚴则需11天,幼虫在中间宿主体内的全程发育要经过六钩蚴期、原腔期、囊腔期、头结形成期和拟囊尾蚴期等五个阶段的发育。小鸭感染拟囊尾蚴后需要经过15天才可发育达到性成熟的成虫。  相似文献   

5.
在20~30.5℃条件下,阿尔泰裂睾绦虫虫卵发育为成熟拟囊尾蚴需要75d(包括1~13℃自然条件下12d),拟囊尾蚴为短尾型,超氏菌甲螨(Scheloribates chauhani)、小型菌甲螨(S.sp)、弗金大翼甲螨(Galumna virginiensis)、小型大翼甲螨(G.sp.)等四种地螨均可作为中间宿主。  相似文献   

6.
1992年在武夷山竹叶青Trimeresurus gramineus stejnegeri(Schmidt)小肠内采得1种蛇带属绦虫,形态较为特殊。由于成虫尚未成熟,未有孕节,因此,以蛇带绦虫未定种(Ophiotaenia sp.)描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1996年8月,作者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滩羊选育场,盐池县大水坑镇屠宰场以及吴忠市等地考察牛羊裸头科绦虫病原流行情况,调查表明滩羊场羊群粪检裸头绦虫卵自然感染率20.8%(64/307),屠宰场剖检羊小肠裸头绦虫自然感染率11.7%(38/326).绦虫种类为曲子宫绦虫感染率57.9%(22/38),扩张莫氏绦虫31.6%(12/38),无卵黄腺绦虫自然感染率23.7%(9/38).用盖氏曲子宫绦虫和中点无卵黄腺绦虫成熟孕节人工感染草场地螨,在室温条件下培养3~45天后陆续剖检,均未查出绦虫幼虫,剖检牛小肠145条,全部未查到绦虫阳性,剖检当地草场裸头绦虫中间宿主超肋甲螨(Scheloribateschauhani)以及部分蚂蚁和蚱蜢均未找到绦虫幼虫.  相似文献   

8.
作者研究了人工关养土拨鼠(包括捕获来的和自繁自养的)的寄生虫区系,并与刚捕捉的土拨鼠进行了比较。在新捕捉的野生土拨鼠的血液或皮肤中,Ackertia marmotae微丝蚴最为常见。当土拨鼠进入实验室饲养群后,则这种微丝蚴阳性率呈直线下降,但即使人工饲养39个月后,仍有53%呈阳性。在自繁土拨鼠群中,始终未见微丝蚴血症或微丝蚴皮肤病患者。用粪便漂浮法发现Obeliscoides Cu—niculi,Citellina triradiata的虫卵和艾美尔球虫(Eimeria sp)的卵囊。新捕获的土拨鼠经人工关养后,其o.cuniculi的数量呈指数减少,而在自繁自养的土拨鼠群中则从未发现这种线虫,但发现有Citeilina和艾美尔球虫的轻度感染。硬蜱(Ixode Cookei)、山蚤(Oropsylla sp) 相Andro laelaps sp等外寄生虫在新捕的野生土拨鼠也较为常见,但在人工饲养群中没有发现。未见任何与寄生虫感染有关的临床疾病。  相似文献   

9.
鸡有轮瑞列绦虫(Raillietina cesticillus)是一种感染率较高的戴维科绦虫,广布世界各地。据作者调查,我国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南吉县鸡的感染率高达11%,南方厦门地区感染率为4%。感染强度可达108条/只鸡。早在1918年,Ackart 曾报告家蝇(Musca dom-estica)可作为本虫的中间宿主。Cram(1928)在美国发现两种甲虫(Anisotarsus agilis  相似文献   

10.
本文首次报告中华双腔吸虫(Dicrocoelium chinensis)发展史各发育期的形态特征,通过生活史研究,首次阐明第一中间宿主是陆地蜗牛——同型阔纹蜗牛(Bradybaena similaris))(人工感染成功的厦门蜗牛)、枝小丽螺(Ganesella virgo)(黑龙江扎赉特旗,天然感染)及华蜗牛(Cathaicafasciola)(山西安泽,天然感染);第二中间宿主是蚂蚁:(Camponotuscompressus(山西安泽人工感染及天然感染)、Formica truncicola(黑龙江扎赉特旗,天然感染)及Formica gagates(吉林、乌兰浩特)。 比较了中华双腔吸虫和矛形双腔吸虫发育各期的主要特点,由此将长期来一直被混淆在矛形双腔吸虫中的这一重要虫种分别出来。 阐述了山西安泽中华双腔吸虫病流行区病原在自然界散布情况,包括羊只感染成虫状况及病原幼虫期在第二阶段的两个中间宿主(蜗牛和蚂蚁)感染情况。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告了刚刺颚口线虫 Gnathostoma hispidum 第一、二中间宿主和转续宿主共 38种。首次证明狲猴 Macaca mulatta可充当本虫的第二中间宿主和转续宿主。用刚刺颚?线虫晚第三期幼虫经皮肤穿刺感染小白鼠和家猫均获得阳性。5种哺乳动物和4种鸟类(其中家禽2种)用同上幼虫人工感染亦获成功。流行学调查和动物实验表明本虫和棘颚口线虫G.spinigerum 的生物学和流行学特性十分相似,同样能感染人体,是人兽共患的重要寄生虫。  相似文献   

12.
分布于宁镇山脉、皖南一带的孤峰组是一套硅质岩系,其中所含的软体动物化石虽有所报道,但缺乏系统的描述。笔者于1975及1976年期间带领学生在贵池县潘桥,灌口两地实习时,在该组下部浅褐、棕褐色的含锰泥岩中采集了一些软体动物化石,经鉴定,这批软体动物化石归属于三个纲,12个属(其中一个新属),16个种(其中三个新种)他们是:Mourlsnia(Pseudobaylea) freneyensis,Amphiscapha(Cylicioscapha) aff.grada,Subenchondria pangiacensis(gen.et sp.nov.),Euchendria guankouensis(sp.nov.),Euchondria of.jingxianensis,Acanthopecten sp.,Palaeclima anhuiensis(sp.nov.),Wilkingia sp.,Tainoceras of. hunaense,Metacocera~s sp.,Erinoceras aff.lincaium,Erinoceras aff.ellipium,Erinoceras sp.,Altudoceras of.zitteli,Altudoceras sp.,Paraceltites hoeferi.与其共生的化石有腕足类:  相似文献   

13.
海南岛的Cystophrentis-Pseudouralinia 间隔带及三叶虫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Siphonodella levis (Ni) Polygnathus cf.. inornatus E.R.Branson等牙形刺化石,海南岛白沙县金波老村附近南好组第二段中上部确定为下石炭统杜内早期,与Cystophrentis-Pseudourlinia间隔带底部层位相当.共同产出的Weberiphillipsia cf. linguiformis Yuan & Li,Weberiphillipsia sp.,Linguaphillipsia sp.,Hunanoproetus sp.,Austrulosutura sp., Conophillipsia sp. 等系海南岛首次发现的早石炭世三叶虫化石.它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同期三叶虫很相似,可能属同一古生物地理区.  相似文献   

14.
作者自1958-1983年来从福建15个县市共采集鉴定家鸡绦虫计3科7属12种,其中3种为我国新纪录,另有一种形态特殊暂不定种。各种均按福建省标本分别简要描述鉴别特征。对福建省鸡绦虫区系作了对比讨论,并对我国山东瑞氏绦虫经形态比较后,疑是棘盘瑞氏绦虫的同种异名。  相似文献   

15.
三平正肺吸虫的生活史及其流行学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三平正肺吸虫生活史的虫卵发育过程,毛蚴的形态结构,第1中间宿主淡水螺的人工感染实验,以及三平正肺吸虫流行区淡水螺和第2中间宿主淡水蟹的剖检结果,证明放逸短沟蜷不是三平正肺吸虫的第1中间宿主。此外,发现平和华溪蟹和台湾南海溪蟹是其第2中间宿主。三平正肺吸虫(Paragonimus cenocopiosis Chen)是陈心陶(1962)在广州郊区的锯齿华溪蟹(Sinopotamon denticulatus)的围心腔内发现其囊蚴(图9),经人工感染狗3个月后取得成虫而描述的。本虫囊蚴的排泄囊不越过腹吸盘(图5)和后尾蚴的火焰细胞数目72个为其显著特征。本种成虫的卵巢分支细而多(有2级和3级分支)。左右睾丸呈星状,每睾有5-6个分叶,体棘簇生等为其主要鉴别特征。目前已知本虫在福建、江西、浙江等地各有报道(林宇光等1980、1983;林金祥等,1979;李友松等,1985)。本虫的生活史尚未全面阐明。作者等于2001年对本虫开展生活史和其流行学的考察。  相似文献   

16.
本文首次报导了武汉市郊区三带喙库蚊(Culex tritaeniorhynchus)孑孓体内寄生等索线虫(Isomermis sp.)的生活史。等索线虫在6月至9月份对宿主的寄生率的幅度为5%~48%。等索线虫一年内可发生多代,当气温在26°~33℃时,完成一代生活史的周期为22~28天;并成功地进行了室内人工感染;此外就等索线虫对宿主的感染强度,寄生部位;雌雄性比等问题也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1986~1987年在龙海县调查了华支睾吸(Clonorchis sinensis)的各中间宿主。第一中间宿主汶沼螺 (Parafossarulus striatulus)的感染率为 0.6%,6月份是汶沼螺的感染高峰。6种淡水鱼类和虾类感染华支睾吸虫囊蚴,其中麦穗鱼(Pseudorabora parva)感染率为44%,沼虾(Macrobrachium superbum)感染率为1.3%。猫的感染率为33%~53%。用从阳性汶沼螺逸出的华支睾吸虫尾蚴人工感染米虾(Caridina nilotica gracilapes)的实验结果表明,后蚴在米虾鳃部及附近肌肉内成囊,发育 26~33 d成熟。用此成熟囊蚴感染一阴性小猫获得成虫。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记述福建10种海鱼肠内寄生的吸虫,其中,1.卵形多腺吸虫新属新种(Polylecithus oviformis gen.et sp.nov.),宿主鳄形短体鳗,形态与拟盘肛属(Proctotrematoides)的种类相似。但无眼点,肠支短,卵黄腺滤泡细小呈葡萄状,分布于咽后至睾丸间的两侧等方面与拟盘肛属不同。2.长拟赫利吸虫新种(Hurleytrematoides longus sp.nov.),宿主褐篮子鱼,其形态与C.coronatus, (Manter et Pritehard,1961)相似,但体呈长形无棘,阴茎囊较长,生殖孔位于体中部,卵黄腺分布于腹吸盘与卵巢之间,卵丝甚长,3.鲻膜科特吸虫新种(Hymenocotta mugilis sp.nov.),宿主梭鲻,其形态与H.muili(Manter,1961)相似。但无眼点,口孔周围为6个大小不等的叶瓣,具前咽,受精囊位于卵巢之后。4.大眼鲷离肉吸虫新种(Apocreadium priacanthi sp.nov.),宿主短尾大眼鲷和月腹剌纯,其形态与A. longisinosum (Manter,1937)相似,但虫体细长,8.16~11.84×0.520~0.560毫米,虫卵细小(46~62×36~42微米)。5.东山孔管吸虫新种(Opechona dongshanensis sp.nov.),宿主横带绯鲤,其形态与O.orientalis(Layman,1930)相似。但口吸盘与腹吸盘大小相等,卵黄腺起自腹吸盘之前,分布至体末端,虫卵较大(70~80×40~42微米),此外,鳐耳双口吸虫Otodistomum plunketi(Eyfe,1953),宿主及达犁头鳐,竹英鱼新背门吸虫Neonotoporus trachuri(Yamaguti,1938),宿主鳀,对称前充殖吸虫Prosogonotrema symmetricum(Oshmarin,1965),宿主短吻三剌鲀等三种是我国新记录。  相似文献   

19.
福建假叶绦虫形态和生活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言绦虫中的假叶绦虫目(Pseudophyllidea Carus 1863)的代表种类在早期欧洲生物学者著述中已有记录。林那氏(1758)的自然系统(Systema Naturae)已记有阔节裂头绦虫,称为 Taenialata.到了十九世纪中叶本类绦虫增至五属。一百多年以来,学者们又增加许多新种属,到了现在本目已含有七科,成为绦虫纲中重要组成的部分了。本目绦虫在形态及宿主适应方面是多样的。有自单节片演化为多节片的中间形式,有寄生在水生脊椎动物和寄生在陆生脊椎动物的各种类,形态生活史的比较可看出该类蠕虫演化的各阶段,在绦虫系统发生的问题上是富有意义的。假叶绦虫的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道了充当并殖吸虫第二中间宿主,分布于福建省霞浦、福安、寿宁、福鼎、拓荣县(市)的淡水华溪蟹,经鉴别,均非福建华溪蟹(Sinopotamon fukienense),而是浙江华溪蟹新亚种Sinopotamon chekiangensemindongense subsp,nov.,澄清了蟹种分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