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YANG Ding-you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8,(3)
以文学的视角审视《史记》的历史叙事,分析了《史记》历史叙事的文学品格,概括了《史记》历史叙事五个方面的文学性特点:故事性、虚饰性、抒情性、多层面性、通俗性。认为叙事是记述性作品写作必不可少的手法,但不同的作品其叙事又有着不同的品格,历史著作是历史品格的叙事,文学作品是文学品格的叙事。 相似文献
2.
扬名意识源于人类延续个体生命历程的愿望,是人类追求不朽的永恒梦想。其对现世功业的执著追求,实现不配人生的进取精神,深刻影响着古代士人的价值取向。司马迁在扬名意识下创作了《史记》,在为历史人物立传扬名的同时,也使自己留名青史,流芳百世了。 相似文献
3.
路培培 《莆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51-54
《史记·酷吏列传》的叙事结构独具特色,它具体表现为:一、司马迁正确处理了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使文章详略得当;二、《酷吏列传》的外形结构酷似一传,其中的纹理特征又包含有显性结构和隐性结构。 相似文献
4.
《史记》是中国古典文史名著,一部酗学精品根柢书,可以说应该是人人必读之书。20世纪初,倡导新史学的思想大家梁启超十分推崇《史记》,他曾走上讲堂向学生们宣讲《史记》,并倡言大学讲堂应有《史记》的一席之地。20世纪30年代,陈垣先生开设“中国历史名著选讲”,即后来的《中国历史文选》课。《史记》成为陈垣先生的一部重要的讲读书。 相似文献
5.
杨丁友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7,28(4):33-35,44
阐述《史记》“互见法”的涵义,论述和分析人们对“互见法”的认识和研究的过程,从形式上和内容上提出并分析“互见法”新的归类法和新的名称:形式上有显性互见、隐性互见两大类;内容上有互补互见、详略互见、名实互见和虚实互见四大类,从而拓新了《史记》“互见法”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7.
《史记》的细节描写非常成功。司马迁善于通过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等方面的细节描写 ,刻划人物形象。通过细节描写 ,烘托环境气氛 ,反映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 ,预示人物的结局。通过细节描写 ,阐明深化主题 ,增强作品的真实感、具体感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8.
悲剧形象塑造充分展示了《史记》杰出的写人艺术成就,通过分析《史记》悲剧形象的塑造,探讨司马迁独特的审美观。 相似文献
9.
《史记》是中国古代文学中自杀叙事艺术成熟的标志.《史记》中的自杀叙事呈现出类型丰富的特征,并有着重要的艺术表现功能: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强化情节;增强作品的悲剧性.《史记》的自杀叙事艺术既有先秦文学的基础,又与司马迁的生命观、美学观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0.
元杂剧作家创作出了数量众多的史记戏。他们深知《史记》的巨大影响力,于是自觉地继承了《史记》思想内容和艺术方面的特点。然而,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剧作家无疑要用自身的观念审视历史,同时还要顾及观众的心理,应对严酷的法律,因此又不可避免地对《史记》进行了重构。 相似文献
11.
自《史记》问世以来,就以“实录”著称,“不虚美,不隐恶”俨然已成其代名词。为了使历史的真相不被轻易掩埋,司马迁在写法上格外做了一些研究,采用了很多看似矛盾的写法,如宁编史,亦要申正;借迷信,以表憎恶;露破绽,以揭隐情;“口是心非”,以彰性情;引议论,以呜不平;筛选材料,以抒己见等,彰显了这位史学大家的真性情。 相似文献
12.
《平顶山学院学报》2015,(6):63-67
在汉代死节于边的文化背景中,李陵的幼稚所导致的兵败被俘自然不被时人所认可,公卿大臣媒糵其短正是这一文化观念在当时社会上的客观反映。但司马迁本于情理之真的逻辑推演,认为有国士之风的李陵不会是真正投降匈奴,李陵被俘初期的表现证明了他推断的合理性。司马迁既是事件的参与者,也是叙事者,在客观史实与叙事之相之间,可以看到司马迁追寻情理之真、逻辑之真的历史观念,这种历史观念本孔子作《春秋》当一王之法而来,旨在探究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关系,以推演历史可能的走向。从李陵事件到《史记》书写,司马迁虽看到了事件表层的史实之真,但他追求的则主要是情理之真,逻辑之真。 相似文献
13.
战争边缘人物是指那些虽然没有处在战争漩涡的中心,却因为种种机缘而卷入战争并对战争进程产生独特作用的各种人物。商人们游走于商场与战场之间;刺客们在寂寞中爆发出壮怀激烈的生命激情;宫廷女性与母亲在战争的天空中划下了属于自己的痕迹;小人物成就大事情,使大人物黯然失色;三组群体军人,重情重义以死相报。这些人物不仅是历史的载体,还是有着丰富性情的鲜活生命,体现了司马迁可贵的生命关怀和人性意识。 相似文献
14.
略论司马迁《史记》的悲剧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迎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1,22(1):73-76
《史记》的悲剧性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本文从司马迁的人生际遇、时代熏染及对楚文化继承方面阐述了《史记》悲剧色彩产生的原因,并着重分析悲剧中各种人物的命运,从而剖析了《史记》悲剧所产生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5.
悲剧形象塑造充分展示了《史记》杰出的写人艺术成就。通过分析《史记》悲剧形象的塑造,探讨司马迁独特的审美观。 相似文献
16.
杨丁友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5,(1):65-68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刻划历史人物形象为中心的历史古籍,它在涉及历史人物数量之众多、刻划历史人物形象手法之稔熟等方面,都堪称中国古籍之最,文学性强,特别是借助贤者折辱彰显主要人物形象的刻划历史人物的特殊技法的运用,无论是在历史古籍领域,还是在文学创作领域,都属于首创,值得后学者认真学习和传承。 相似文献
17.
杨丁友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4,25(6):43-48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历史巨著和伟大的文学名著.它的五体结构形式是前无古人的。本文试图以文化的视角,从古代哲学、天文学、古代典籍、历法、政治思想和社会等级观念等方面,探寻司马迁继承古代文化,创造性地构建《史记》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体结构,解释五体结构形式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黎业田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0,31(6):79-83
《史记》中记载了大量的人物自杀现象。由于自杀行为的特殊性,故其悲剧意味更为浓重。本文通过对《史记》所记自杀现象的文化心理分析,揭示其悲剧意蕴。主要分为几种类型:1.以自杀捍卫个人尊严的悲剧;2.以自杀的方式殉道的悲剧;3.遭受逼迫而被迫自杀的悲剧。 相似文献
19.
凌稚隆《史记评林》汇集了万历四年以前历代历家研究《史记》的成果,仅收录明代的《史记》研究就有60余家。通过系统梳理《史记评林》中明人研究《史记》的相关内容,借以洞悉明代《史记》评点研究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李智耕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2,32(1):73-75,79
《史记》一书不仅是一部伟大的史学作品,也是一部保留了大量上古原始珍贵文献的图书。司马迁写作《史记》对当时的文献书目辩章学术,考镜源流,做了大量的文献学工作。研究《史记》的史学价值、文学价值固然重要,但研究《史记》的文献学价值也是不容我们忽视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