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锺健 《科学通报》1964,9(4):288-288
我国古脊椎动物的采集和研究工作,由于近年来工作人员增多,工作质量提高,有很大的进展。关于新生代的各项工作,已在《新生代研究的展望》一文(本刊今年二月号)中有所论述。这里再介绍一下新生代以前,也就是古生代和中生代这一方面研究的主要成果。这些成果不但具有生物演化上的重要意义,而且也具有解决地层同题的重要意义。重要的收获古生代后期和中生代的脊椎动物化石截  相似文献   

2.
在脊椎动物各门类之间的进化关系方面,有关哺乳动物起源的研究是材料最丰富、内容最广泛的一个课题.脊椎动物中这一最高等的门类在地球历史上的大爆发始自新生代初期,号称“哺乳动物时代”的新生代已经历了6500万年之久.然而它的真正历史却开始得非常早.早在三迭纪末期(一亿六、七千万年以  相似文献   

3.
正2021年6月25日,来自河北地质大学、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英国伦敦自然博物馆的科学家在《细胞》(Cell)旗下期刊《创新》(The Innovation)上连发三篇论文,报道了一项研究发现:他们认为1933年哈尔滨一位建筑工人发现的一枚古人类头骨化石代表了一个全新的古人类支系,并将其命名为"龙人"。在论文中,研究团队认为,这一支系可能是与现代人关系最为密切的古人类物种,比尼安德特人与我们更为亲近。这一重大发现可能修订我们对人类演化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泥河湾组小长梁遗址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尤玉柱 《科学通报》1979,24(8):365-365
寻找与研究早期人类化石及文化遗物,对于认识人类进化过程、原始社会的产生和发展、旧石器时代文化分期、第四纪下限、第四纪环境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为此,从事第四纪地质、古人类、旧石器时代考古及古生物工作者,历来都给以高度的重视。 我国华北地区,早更新世地层非常发育,沉积类型多种多样,脊椎动物化石十分丰富,为寻  相似文献   

5.
水洞沟遗址沉积-地貌演化与古人类生存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宁夏水洞沟遗址是中国北方具有特殊学术意义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 该遗址剖面是中国宁夏-内蒙干旱区晚更新世-全新世具有代表性的标准地层, 它蕴含古人类活动遗存, 保存丰富的孢粉和脊椎动物化石记录, 建议将该遗址晚更新世剖面定为“水洞沟组”标准剖面. 旧石器时代古人类在水洞沟地区活动的年代为30~24 ka BP, 属MIS3阶段晚期. 当时气候较现今温暖湿润, 植被为阔叶疏林草原, 食草动物繁盛; 水洞沟小河已经形成. 由于降水较多, 沿河形成一些积水洼地, 水草丰盛, 环境条件适于古人类狩猎和栖息. 新石器时代古人类在此活动年代为9~5 ka BP, 环境条件与MIS3阶段时大致相同, 适于古人类生存. 由于尚未发现未次冰期冰盛期古人类生存的证据, 推测气候进入盛冰期时, 人类一度离开本区, 说明气候环境变化对人类活动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6.
强子结构模型是近代基本粒子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它主要研究强子的组成及其动力学性质。研究强子结构的这套理论能否推广用来研究核力,这是近几年来核物理学中的一个极为引人注目的重要课题。这方面的工作不少人已作了尝试,并取得了初步成果。《核力研究新进展(二)》一文介绍了国际上核力的夸克模型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以及作者自己的工作。  相似文献   

7.
中国近代科学研究中公认的一块金牌就是地质学,而其中古生物学的份量最重.古生物学中最耀眼的,则是同绕周口店北京猿人的发现与研究而呈现的那个时代的缤纷故事.1920-1930年代的中华大地因70万年前北京猿人的再现而聚集了当时世界上最杰出的一群科学家,中国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学研究的第一人--杨钟健正是其中一位,他们开辟了中国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的先河.  相似文献   

8.
盧衍豪 《科学通报》1963,8(1):40-40
一我国古生物学的正式研究,已有一百二十余年的历史。在这一百多年中,发表论著一千余篇,记载了各种古植物、古无脊椎动物、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化石约一万个种。这些古代生物的研究,对于我国地质工作的发展和了解地球的历史及生物发展的历史,都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在全国范围  相似文献   

9.
杨钟健 《科学通报》1965,10(6):472-472
1963—1964年在陕西蓝田发现的古人类化石和与之共生的动物群,大大地推进了我们对于古人类研究的知识。由最近国内外各方面的反映,特别是在蓝田猿人学术报告会和大家讨论的结果,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蓝田两个地点的猿人化石,都是从土状堆积所谓红色土中发现的。从工作的发展角度来看,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它为今后进一步开展工作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也进一步证明我国是一个具有丰富的人类化石的地区。此外,还可确定,通过在蓝田的工作,我  相似文献   

10.
盘古 《科学通报》1999,44(4):338-338
最近一段时间,在东北辽西大地上频频传出古生物新发现的捷报.从孔子鸟[1]到中华龙鸟[2],从原始祖鸟[3]到原始兽类———张和兽[4].还有最早的被子植物———辽宁古果[5].这些发现一次次震惊了世界,国内外学者纷纷把目光投向了这块神奇的土地.世界两大权威科学杂志———英国的《自然》和美国的《科学》也纷纷抢先报道关于中国辽西的中生代脊椎动物化石的最新研究成果.本期报道的王原等人的论文———“亚洲最早的盘舌蟾类化石”一文(p407~411),为辽西的脊椎动物研究增添了一个新的重要类群,这就是无尾两栖类.无尾两栖类(俗称蛙类)在脊椎动…  相似文献   

11.
正2021年6月25日,《细胞》(Cell)旗下期刊《创新》(The Innovation)上发表了河北地质大学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报道了1933年在哈尔滨发现的一个古人类头骨化石,分析了其形态结构与其他古人类的相似度。在同期配发的评论中这个化石被命名为龙人(Homo longi),意指其为一单独的物种。但是,我们认为这一判断与其正文中的分析结果是相抵触的。形态聚类树上,"龙人"与夏河发现的丹尼索瓦人(丹人)、  相似文献   

12.
以往已知大脑边缘系统跟呼吸、循环、内分泌、摄食、饮水、体温调节和性行为等生理功能有关,也跟学习、记忆、睡眠、情绪等有关。作者介绍的则是大脑边缘系统与感觉机能的关系,不仅介绍了国外研究的进展和展望,也报道了自己在这方面的工作。《从增进和抑制记忆药物的作用谈到记忆的分子机制》一文,也是根据目前一些药物的作用,提出关于记忆原理的一个假说。  相似文献   

13.
李占扬  沈辰 《科学通报》2010,55(10):895-903
2007~2008年河南灵井许昌人遗址发现距今10~8万年前的古人类头骨化石, 与头骨化石同层出土有大量哺乳动物骨骼化石. 部分动物骨骼中可能存在经人工改造的骨制品. 通过对遗址出土的部分骨骼化石进行微痕观察并与实验标本对比分析, 能辨认出灵井骨制品上确有锥钻、穿刺、刮削等使用痕迹以及疑似捆绑的微痕. 研究确认中国北方晚更新世早期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中, 存在着有意识加工制作和使用过的骨制工具. 这一发现也证实了骨制工具的使用与石器一样, 是古人类技术发展和行为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4.
隋建立  刘嘉麒 《自然杂志》2006,28(2):99-101
东非大裂谷是地球上最大的大陆裂谷系统,裂谷、火山、高原(东非高原)以及古人类演化等每一个领域都是最引人瞩目的焦点。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关于东非大裂谷阿法尔地区(埃塞俄比亚北部)的研究,为板块构造学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系列至关重要的古人类化石和遗迹的发现,确立了东非大裂谷在古人类学方面的地位。非洲政治、经济的缓慢发展,阻碍了该地区科学的充分发展,为中国科研走出国门提供了极好的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15.
武高 《科学通报》1957,2(1):32-32
1957年,科学出版社將出版科学期刊90种,其中有18种是新創刊的或复刊的。在新創刊的期刊中,有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编輯的“力学学报”(季刊)、中国电子学会主编的“电子学学报”(半年刊)、中国农業机械学会主編的“农業机械学报”(半年刊)、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室編輯的“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季刊)等。此外,中国生理学会为了介紹国內外生理科学最新的研究成就,还將创刊综合性的学术刊物“生理科学的进展”(季刊)。  相似文献   

16.
机体的天然免疫系统是古老的、保守的和重要的抗感染防御体系.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甚至植物受到病原微生物攻击时,均可以活化并产生不同的天然免疫防御应答.天然免疫系统如何防御病原体微生物感染,一直是免疫学甚至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课题.因此,哺乳动物(小鼠(Mus musculus)和人)的天然免疫防御效应和机制研究成为目前免疫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重点.研究主要集中在病原体的免疫识别、免疫细胞集聚和病原体免疫清除等不同阶段的天然免疫防御效应和机制.本文主要从以上3个方面简要评述了近年来在天然免疫细胞防御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效应及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针对某一热点研究主题,也引用了较为详尽的文献综述.这将有助于研究者从整体上认识天然免疫系统、天然免疫细胞和分子对病原体感染的防御效应.  相似文献   

17.
太阳的振动     
近年来,太阳的振动的研究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它提供了一种探测太阳内部的重要手段。《太阳的振动》一文介绍了什么是太阳振动、太阳振动能提供的有关太阳内部结构的那些重要消息、目前的研究进展及尚待探讨的理论和观测方面的课题。  相似文献   

18.
朱幼安  赵文金  盖志琨  李强  乔妥  卢静  朱敏 《科学通报》2023,(17):2144-2145
<正>只有厘清“从鱼到人”的脊椎动物生命演化,才能解答人类的生物学属性从何而来.脊椎动物早期演化的一个重大飞跃是颌与有颌脊椎动物的出现.包括人类在内,地球上现存99.8%的脊椎动物都具有颌骨(包括上颌与下颌),统称为有颌脊椎动物或有颌类.人类的身体构型和很多重要器官的起源都可追溯到有颌类演化之初.颌的出现与有颌的类崛起具体发生在何地、是如何及为何而发生?已经灭绝的一些有颌类位于脊椎动物之树的什么位置?这些问题需要化石证据及古生物学研究来回答.  相似文献   

19.
“新生代”佳作荟萃 ——简介《银河帝国梦》 《银河帝国梦》是一本精选了我国“新生代”科幻作家的最新名篇的集子,计有《网络决斗》、《生命之源》、《末日之际》、《银河帝国梦》、《未来之王》、《裂变的木偶》等20个中短篇科幻故事。本书所讲的科幻故事包括了许多领域和学科的内容,可以让我们窥视出很多科技领域未来发展的影子。这些故事文笔优美、情感真实、叙事生动、风格各异,在语言的运用和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20.
新知短信     
脊椎动物左右不对称之谜最近,日本东京大学综合文化研究科的黑田玲子教授主持的一个科研组,成功改变了螺壳的左右旋转方向。这一成功可用来解释高等脊椎动物心脏等脏器位置的左右不对称现象,11月25日的英国《自然》杂志发表了这一新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