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从地表辐射平衡、热量平衡论青藏高原的热力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曾群柱 《科学通报》1980,25(12):552-552
一、青藏高原辐射平衡状况根据我们对高原辐射平衡(B,下同)的研究,B分布的总趋势自西南向东北减少.全区B的年总量介于60.0—80.0千卡/厘米~2之间.高值区位于葛尔、班戈、那曲、日喀则至定日一带,年总量大于80.0千卡/厘米~2(图1).此高值区终年存在,6月范围最大,向北扩展到唐古拉山以北;12月最小,收缩到日喀则、定日一线;零值线位于喀什、和田、若羌沿阿尔金山北麓,  相似文献   

2.
青藏高原史前人类活动历史是近年多学科研究的热点科学问题.近年,对该问题的研究取得多项突破性进展,主要体现在青藏高原早期人类活动和现代藏族人群起源两个方面.最新两项考古学研究将青藏高原最早人类活动的时间分别推早至距今4万年和距今16万年,显示在现代人之前丹尼索瓦古老型智人(丹尼索瓦人)已经于中更新世开始了适应高原环境的征程.而最新两项独立的语言学和遗传学研究,均证明现代藏族人群主体来自距今5000年前后向青藏高原大规模扩散的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粟作农业人群.以上新成果,为深入理解史前人类向青藏高原的扩散和对高海拔环境的适应等问题提供了关键材料,同时也引发了更多关于青藏高原史前人类活动和东亚中晚更新世人类演化等问题的新思考,为将来开展更深入、更全面的研究提供了新线索.  相似文献   

3.
青藏高原大尺度冻土水文监测研究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1997 ̄1998年中日双文合作首次在青藏高原大尺度范围内进行了冻土水文连续监测工作,获得了大量高精度实测数据,对实测的土壤温、湿资料进行了分析了高原冻土活动层内的冻融过程,估计了不同深度最大冻结和融化深度及年冻结日数给出了在宏观尺度上土壤水热状况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点及地形对土壤水热条件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4.
青藏高原隆起与环境变化研究   总被引:197,自引:14,他引:197  
李吉均  方小敏 《科学通报》1998,43(15):1569-1574
简要的回顾和总结了国内外近年来、尤其国家“八五”和“九五”攀登计划青藏项目执行以 来,围绕青藏高原隆升过程和环境变化所取得的主要进展,存在问题和挑战。它青明青藏高原的隆起是一个多旋回复杂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姚檀栋 《科学通报》2009,54(15):2123-2123
从1961年开始, 国际原子能组织(IAEA)和国际气象组织(WMO)联合启动了全球范围内的降水中稳定同位素监测(GNIP)计划, 最多时有500多个站点加入. 该计划的最初目标是通过降水中稳定同位素监测解释全球水循环过程中的地球化学特征, 为水资源管理提供基础数据. 但在计划的实施过程中, 却发现了全球中高纬度地区降水中稳定同位素变化与气温之间的关系. 这一发现被应用于古气候研究, 并成功恢复了极地冰芯中稳定同位素所记录的气候变化. 同时, 水体中的稳定同位素也被作为一种天然示踪剂, 广泛运用于水循环过程研究并验证GCM模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较为敏感, 系统的行为能更早地预兆全球变化, 进而影响到邻近地区乃至全球气候. 因此, 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行为研究具有特殊重要性. 利用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多年来积累观测的长时间序列数据, 运用生态系统稳定性直接分析方法, 定量分析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其对环境变化的灵敏度. 结果表明, 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主要气候因子如年降水、年均气温都比较稳定(CV值分别为16.55%和28.82%), 而年度地上净初级生产量较降水和气温更为稳定(CV值为13.18%). 净初级生产量关于降水和气温的灵敏度或弹性分别为E = 0.0782和0.1113, 即净初级生产量对降水和气温的波动均不敏感, 也说明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通过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与世界其他地区5个草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度量值横向比较, 也显示出该系统的稳定性程度较高. 结构相对比较简单的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有较高的稳定性, 说明群落稳定性虽然与物种多样性和群落复杂性有关, 但未必成正比关系. 还有其他一些因素与生态系统稳定性密切相关, 如生物群落的外部环境稳定程度等. 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主要气候因子(年降水和年均气温)以3~4年的主周期随机低频振荡, 在其作用下生态系统的行为呈现同主周期、振幅比较稳定的随机波动. 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较高稳定性, 是较稳定的环境和系统适应环境的进化演替结果.  相似文献   

7.
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南边疆,地域辽阔,占我国陆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一般在海拔4000米以上,高踞于地球之巅,素有“世界屋脊”之称。它是地球上面积最大、海拔最高、形成时代最新的高原,具有独特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它的存在和发展,对高原本身及其周围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都有着重大的影响。青藏高原的隆起为科学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的课题,如这个高原是怎样形成的?它形成以后对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有什么影响?它为什么有  相似文献   

8.
9.
猛禽之最:鹫 中国有五种鹫(音jiu)类猛禽,分布在西藏的就有三种:胡兀鹫、喜马拉雅兀鹫和秃鹫。 鹫是猛禽中的巨人,体大翅阔,体重有 10公斤左右。然而,它们并不凶猛善搏;它们以死尸为食,用不着捕获猎物。因此,爪大大地退化了,变得十分柔弱,失去了应有的锐利,而那张钩嘴却因经常用于撕扯变得坚利了,可以毫不费力地撕破动物的厚皮,拖出沉重的内脏。鹫的头部和颈部的羽毛变成短短的绒羽,或者干脆裸露无羽毛,可以方便地把头伸进死尸腹腔之内,而不至于弄得污秽沾羽;颈基部还长了一圈较长的羽毛构成领襟,起着餐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被称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最大和最具特色的高原,也因此而成为生物多样性的独特区域。青藏高原不仅分布着许多珍稀野生动物;而且生长着万紫千红、姿态各异的高山植物。 耐寒的“矮人”一族 青藏高原生长着6000多种高等植物,其中高山植物约2000种。这些高山植物要在高寒环境中生存下来;首要的就是要有特别的耐寒能力。因此,高山植物在外部形态方面,普遍地矮化变形,成为植物世界的“矮人”族。这些明显被强烈矮化了的植物,很能适应本区大风、干旱、寒冷的生态环境。比如这里的金露梅灌丛,本是林限以上生长的植物,应有较大的高度,但是在这里却只有5-20厘米高,显得非常地抑郁。而西藏沙棘、匍匐水柏枝等灌木,则索性伏地而生。相对而言,生长在一些山地阴坡和陡峭岩隙间的山生柳、高山乡线菊等较为高大,但也仅30-80厘米高。偶尔在个别较深的山 谷里能见到超过 100厘米高的山生 柳,就算是植物界中 的“巨人”了。这里 的草本植物就更矮 了,大都在 5-10厘 米之间,有相当一部 分双子叶的植物都高 不盈寸。最小的一种 柔小粉报春,即使是已经开花或者已经结果的植株,高度有时还不足1厘米。 还有一些植物,在生境条件好的地方,可以借助...  相似文献   

11.
异地引种驯化是现代拯救濒危珍稀野生动物的有效方法之一。为抢救我国高原国家一、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经国家林业部批准,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四上青藏高原。在被称为“世界第三极”的世界屋脊上,行程千里追踪和考察野生动物,足迹遍及北起祁连山、昆仑山、唐古拉山、南至喜马拉雅山的广大地区,其间拍摄了大量野生动物的生态图片,为进一步的引种圈养野生动物收集了大量珍贵的一手资料。青海省境内的昆仑山,海拔在4500-5000米以上,这里雪峰连绵,两侧的荒漠草滩上,湖泊溪流错落有致,水资源相对充沛,是青藏高原珍奇动物的乐园。这…  相似文献   

12.
青藏高原是全球平均海拔最高的自然地理单元.近几十年乃至上百年来,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影响下,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重要物种的种群数量和结构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近几十年的研究表明:青藏高原植被返青期提前,生长期延长,覆盖度和生产力增加,碳汇功能增强,青藏高原植被总体趋于向好,局部变差.气候变化是高原生态系统变化的主控因子,气候变暖对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影响是正面的,但这种影响仍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平衡性,尤其是降水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对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植被产生较大影响,在干旱的年份叠加人类放牧活动等会导致这些区域,尤其是青藏高原西部地区植被产生严重的退化,但随着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工程的实施,高原生态系统退化的态势得到了进一步遏制,人类对高原特有珍稀植物资源,如虫草、雪莲和胡黄连的过度采收以及对野牦牛、藏羚羊和藏野驴的盗猎等现象得到近一步缓解,近期高原的野牦牛、藏羚羊和藏野驴的种群数量得到恢复.青藏高原的隆起不仅对本区而且对其毗邻地区的气候与环境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其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影响研究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今后迫切需要加强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变化的地面监测和遥感技术的应用,加大大型生态保护工程建设的实施力度,整体提高高原地区应对全球变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青藏高原的湿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素有“世界屋脊”美誉的青藏高原,是一片神秘的土地。而青藏高原上的湿地就恰似蒙在这神秘土地上的一层面纱。  相似文献   

14.
王水 《科学通报》1982,27(2):74-74
均匀引力场中等离子体的磁静力平衡方程,在太阳物理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太阳大气中的很多现象,例如太阳黑子、宁静曰珥以及色球层和日冕中的某些结构,常常能够维持几小时到若干天的时间,因此,一般可以采用磁静力平衡模式近似处理.磁静力平衡方程是  相似文献   

15.
全球变暖背景下,冰冻圈显著退缩引发的环境效应成为科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青藏高原冰冻圈正在发生的显著退缩势必会加速冰冻圈中污染物向环境中释放,从而对生态系统和生物健康产生潜在的风险。汞是一种全球性污染物。目前,高原冰冻圈区主要介质(冰川、冻土、水体和大气等)中汞的历史记录、浓度水平和时空分布特征等研究均已取得较大进展。然而,对冰冻圈区关键的汞输出过程及其环境效应的认识较少,如冰川中汞向下游水体的传输过程、多年冻土退化的汞释放过程,特别是冻土区地表大气汞动态交换过程等。青藏高原冰冻圈区汞研究的深入持续开展,不但将丰富对冰冻圈区汞循环的认识,亦可为评价冰冻圈地区的环境汞暴露风险和冰冻圈退缩的环境效应提供基础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辽阔雄浑的青藏高原上,植被复杂,气象万千。鸟的种类较多,仅在西藏地区就有440种,其中不少是珍稀的地区性鸟类。 藏马鸡 藏马鸡分布在西藏、青海、四川、云南西北部的青藏高原境内,是该区域的特有品种,也是中国的特  相似文献   

17.
祖国青藏高原为世界第一大高原,地势高亢,气候严酷,空气稀薄,辐射强烈,寒冷异常,蒸发甚剧,劲风常袭,生长期短。人们往往会很自然地把此种高寒严酷环境,与“不毛”、“荒凉”等词连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18.
李璠 《科学通报》1980,25(19):912-912
关于中国栽培植物的起源问题,由于它的重要科学意义,引起了国内外许多学者的研究兴趣.而栽培植物的野生种及原产地的调查,则是研究起源的一个重要方面.青藏高原向有世界屋脊之称,在那里保存着大量植物资源.为此,我们于1978年和  相似文献   

19.
青藏高原冻土初步考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幼吾 《科学通报》1963,8(2):60-60
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是我国多年冻土最发育的地区。1960年,中国科学院冰川积雪冻土研究所筹备委員会与鉄道部及一些高等院校組成冻土队,在青藏公路沿綫进行了冻土綜合考察研究,通过三年实地考察,对該区冻土面貌有了初步认識。  相似文献   

20.
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地区...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姚檀栋  丁良福 《科学通报》1991,36(20):1570-157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