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安培力的微观机制前人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观点:将金属导体的安培力定义为晶格正电荷受到的合力,并在两种不同的参考系中进行了论证,从而得出了相同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选择四种具有代表性的解释加以比较,显现不同解释的共同点,差异、缺点、在不同教学阶段中的适用性,最后得出较成熟的解释  相似文献   

3.
4.
本文认为安培力是组成导体的运动的电子和正离子所受的洛伦兹力的宏观表现,而形成安培力的根本内因是:导体内存在的把电子和正离子结合为导体的力场。并认为从普通物理教学角度来讲,所谓传统看法比最近提出的引入霍耳电场等新观点更可取。  相似文献   

5.
安培公式dF=IdlXB表述的是电流元所受的磁场力,是一种微观表述.它的宏观意义:即通电导线在磁场中所受的力——安培力.安培力是一种分布力,应该用分布力集度矢量q来表述.用矢量积分式F=IdlXB来表述安培力是不确切的,因为它只有应用在特定理想模型,并且明确等效作用点才能与分布力等效.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电荷移动情况及受力情况的分析,得出运动电荷在磁场中受到的洛仑兹力不做功.安培力并非洛仑兹力之和,而是洛仑兹力的总和在垂直导线的方向上的一个分量.  相似文献   

7.
8.
载流导线中的电流是由大量自由电子作定向漂移运动形成的,其间安培力与洛仑兹力必然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本文比较全面地分析了洛仑兹力和安培力的联系与区别,弥补了通常流行的讲联系多说区别少的缺陷,指出在任何情况下,安培力都是导体中自由电子所受洛仑兹力的一个分力——由电子相对于导线的平均定向移动速度所引起的力——的宏观表现。  相似文献   

10.
文中以金属导电的电子论为基础,详尽讨论了导体相对磁场静止、运动等各种情况下的洛仑兹力与安培力的关系问题,进而从安培力作功与洛仑兹力不作功指出其联系与区别。  相似文献   

11.
提出一种安培力产生微观机制的新解释.安培力产生的微观机制是:在稳定电流情况下,磁场中的载流导线内部形成稳定的霍尔电场,稳定霍尔电场区内的电子受力平衡,负电荷层的电子通过反约束将力传给导体;导体晶格受到各部分霍尔电场的力直接作用于导体,所有这些力的合力,即表现为载流导线的宏观安培力,即安培力是霍尔电场对导体内全部晶格的作用力和载流电子通过反约束作用于导体的力的合力的宏观表现.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安培力特点的分析,给出一种判断载流线回受安培力作用时线圈运动或形变总趋势的一般结论.  相似文献   

13.
论述了洛仑兹力、安培力和非静电力三者之间的关系,着重阐述了安培力、非静电力可以做功与洛仑技力不做功之间并不矛盾。  相似文献   

14.
究竟如何用洛仑兹力解释安培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安培力成因常见观点存在的问题,探讨了解释方法。  相似文献   

15.
电磁感应总伴有安培力做功.电磁感应现象是能量转换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电磁规律可以归结为两个麦克斯韦电磁场运动方程和一个洛仑兹力公式。电场和磁场可以用统一的电磁张量来描述。经典电磁理论是四维协变时,相对论时空概念的改变是根本性的改变。相对性原理应用到电磁现象中,能使我们对电磁学规律有进一步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通过安培定律与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导出安培力做功的一股公式。根据安培力做功公式得到两个用于计算载流线圈在磁场中所受的合力和对某一给定转轴的力矩的重要推论。  相似文献   

18.
我们知道,载流导体在磁场中要受到安培力的作用,当导线运动时安培力就要作功,但是我们知道,安培力是洛仑兹力的宏观表现,而洛仑兹力的方向是始终与电荷的运动速度垂直的,因此它永远不作功。这样就产生了洛仑兹力不作功,而为什么安培力却能做功的问题。下面通过一个实例来讨论这个问题。如图所示电路,在匀强磁场B中一长为l载有电流I的导线ab在安培力F作用下以速度u向右滑动。由安培力公式dF=Idl×B可算出导线ab上受到的安培力F=IIB,其方向与u一致向右。显然F作了功。但这与作用在导线中自由电子上的洛仑兹力不作功并不矛盾。…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矢量矢积分配律公式计算了均匀磁场中载流导线所受安培力.  相似文献   

20.
安培力补偿型扭称法测量万有引力常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传统卡文迪许扭称方法中存在的缺点,提出了用于测量引力学常数的新型补偿型扭称。其基本原理是利用电流环之间的安培力补偿扭称的检验质量与吸引质量之间的万有引力,从而使扭称保持平衡状态,通过测量电流环中的电流大小和相关参量,可确定引力常数G.该方法的优点在于可避免扭称偏转角度的绝对测量,能消除悬线的非线性影响。并且非常容易测量出质量和吸引质量的间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