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鄂尔多斯盆地黄土区土壤可以划分为碎屑、粘土、杂基与次生碳酸盐矿物(胶结物)三大类。次生碳酸盐胶结作用形成许多微集合体,改变了土壤粒度的固有特性;粒度分布可划分为特征不同的三个区间。粘土矿物决定土壤酸解烃的区域背景,碳酸盐矿物是形成酸解烃异常值的决定因素。不同温度处理可以使酸解烃显著性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2.
选择十六烷酸甲酯和十八烷酸甲酯组成的混合酯为模型反应物,考察低压下矿物低温催化混合酯水解及生烃的影响因素,并进行活性评价.先考察6种天然矿物和7种未熟烃源岩低温催化酯水解及生烃的作用,然后对天然矿物组分与未熟烃源岩就低温催化混合酯水解及生烃的作用进行关联,再考察不同比例复配的黏土和碳酸盐矿物的低温催化酯水解及生烃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未熟烃源岩低温催化混合酯水解及生烃率的趋势与6种天然矿物含量加权处理关系较好;不同比例复配的黏土矿物和碳酸盐矿物体现了不同的催化作用,在确定的实验条件下黏土矿物与碳酸盐矿物质量比为1:1时生烃效率最高.  相似文献   

3.
选择十八烷酸甲酯为模型化合物,以10种天然矿物为载体,通过动力学方法考察了天然矿物对脂肪酸酯水解反应的催化作用。结果表明,地质低温条件下天然矿物对脂肪酸酯水解反应具有催化作用。粘土、碳酸盐和金属元素对于脂肪酸酯水解反应具有不同的催化作用。碳酸盐矿物相对于粘土矿物具有较低的催化水解反应活化能,过渡金属化合物矿物的催化反应活化能介于碳酸盐和粘土之间。  相似文献   

4.
不同方法测定黄土和古土壤样品粒度的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激光粒度仪和沉降法分别测量了黄土和古土壤的粒度分布,通过对比两种方法测量结果,认为激光法测量的重复性和测量精度较高,小于5μm颗粒含量低于沉降法,平均粒径较沉降法偏粗;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是不同方法的原理不同和样品中颗粒形状不规则所致.黄土风化成壤过程中形成的次生碳酸盐矿物可能主要存在于小于5μm的颗粒内.  相似文献   

5.
海拉尔盆地凝灰质砂岩溶蚀的实验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海拉尔盆地深层碎屑岩储层中高含凝灰质成分,显微镜分析表明储集空间类型以碳酸盐胶结物和长石类矿物溶蚀作用形成的次生孔隙为主。本文对凝灰质砂岩制成的铸体薄片进行了溶蚀实验,通过偏光显微镜观察对比溶蚀前后的矿物组合和孔隙变化,研究凝灰质砂岩溶蚀作用机理,为优质储层预测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黄土碳酸盐Sr同位素组成与原生和次生碳酸盐…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为了找到一种方法把黄土中原生和次生碳酸盐有效地区别开来,对陕西洛川黄土-古土壤剖面中不同形态的土壤碳酸盐进行了Sr同位素和部分微量元素的研究。结果表明黄土中原生碳酸盐以高Sr含量和低^87Sr/^86Sr比值为特点,次生碳酸盐以低Sr含量和高^87Sr/^86Sr比值为标志。利用黄土碳酸盐的Sr同位素组成和微量元素分布特征综合区别其原生和次生碳酸盐比例可能是一种有效的地球化学方法。该方法对于进一不  相似文献   

7.
未熟烃源岩低温催化脂肪酸酯生烃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低温催化法研究未熟烃源岩催化脂肪酸酯生烃的动力学具有地质学上的实际意义。在模拟未熟油生成的地质条件下,选择十八烷酸甲酯作为模型化合物,以6种抽提有机质的未熟烃源岩作为载体,通过动力学的方法考察了未熟烃源岩矿物对脂肪酸酯生烃反应的催化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在地质温度小于200℃的条件下,未熟烃源岩矿物催化脂肪酸酯生烃反应的活化能与碳酸盐含量、粘土总含量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西峰油区酸解烃指标异常与长8油藏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助西峰地区"三纵一横"四条地球化学剖面数据,通过干扰因素、地球化学背景及异常下限值分析,建立地表土壤酸解烃地球化学指标异常与深部延长组长8油藏的对应关系,以验证土壤酸解烃技术对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勘探的适用性。结果表明西峰油区地表土壤酸解烃甲烷(SC1)与重烃(SC_2_+)地化指标异常起伏形态具有很好的一致性,且与深部延长组长8油藏具有非常好的对应性,甲烷(SC1)与重烃(SC_2_+)地化指标异常高值区往往为油田规模储量区或工业油流发育区,而低值区往往为无显示区或含油性较差区。  相似文献   

9.
花港组储层作为西湖凹陷的主要油气储层之一,其储集岩主要为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少部分长石石英砂岩和岩屑石英砂岩,具有中—低孔、低—特低渗特征。通过岩石薄片鉴定(431块)、扫描电镜(20块)、薄片粒度(106块)、地层水分析(8块)和黏土矿物X衍射(78块)等资料分析认为,成岩环境在影响了水岩反应及次生孔隙的发育。花港组上部(2 500~3 300 m)以酸性成岩环境为主,以长石溶蚀形成自生高岭石、石英次生加大和次生溶孔为特征;花港组下部(3 300~4 000 m)以碱性还原环境为主,菱铁矿等碳酸盐胶结物的大量出现,高岭石转化为伊利石、绿泥石,是造成孔隙度,特别是渗透率降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南马庄油田的产层为下第三系沙三段,储集砂体为浪控三角洲和湖滨滩坝相.储集岩性以细粒长石砂岩和粗粉砂岩为主.主要自生矿物为碳酸盐和高岭石、伊利石、伊-蒙混层、绿泥石等粘土矿物.还有少量自生石英和长石矿物.储集孔隙以次生粒间孔隙为主,其形成机制与有机质的热演化有关.储层物性虽好,但存在明显的层内、层间和平面非均质性.油层分布受岩性和构造的双重控制.  相似文献   

11.
岩石酸解烃深井化探技术,在识别工业气层、研究烃类运移方式,评价生油岩石、气源岩对比等方面均有应用,能为油气藏形成条件研究、有利含油气区预测、提供更为直接的第一性资料。在松辽盆地通过对岩石酸解烃深井化探技术与天然气电测井技术的结合可以提高识别气层的能力,试油资料也证实用酸解烃技术识别工业气层有很高的符合率,说明该方法配合天然气电测井可以提高识别气层的能力,减少试气工程量,提高试气地质效果,大大节约勘探资金。  相似文献   

12.
通过成岩作用及孔隙结构的分析研究,将黄骅拗陷南区中生界含油砂体划分为中成岩阶段未成熟期至成熟早期。本区2500~3400m之间发育较多的次生孔隙。王官屯和舍女寺地区具备较好储集空间的共同,点是砂体位于主河道上,岩石中柔性组分低,溶蚀孔隙发育,所处构造位置恰与主力生油层接触。同一断块上含油砂体储集性能具差异性的原因是较好的储油砂体具有埋藏较浅、裂缝多、碳酸盐胶结物多、溶蚀孔和晶间孔发育、非膨胀性粘土为主、粒度较粗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东海陆架表层沉积物的磁性测量及其油气勘探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东海陆架盆地平湖地区表层沉积物的系统磁性测量和化探指标分析,揭示烃类微渗漏对沉积物磁性特征的影响,探讨磁性测量方法在表层油气勘探中的应用前景。研究表明,平湖地区表层沉积物中主要的磁性矿物为磁铁矿,一般磁性较弱沉积物中磁铁矿晶粒以单畴(SD)为主,而磁性较强的沉积物中以较烃的假单畴/多畴(PSD/MD)为主,磁性参数与化探数据酸解烃,蚀变碳酸盐存在明显的相关性,表明磁性测量可作为油气勘探的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讨新站油田流体非均质性分布规律及成因,利用新站油田228个油砂提提物的族组成特征,饱和烃气相色谱,生物标志物组成特征等多种资料,选用不同参数,利用传统的关系图件法,并首次尝试运用数学统计方法,来划分原油族,在总结族群划分结果的基础上,分析了不同族群的分布规律,初步探讨了其形成控制因素,结果表明,葡萄花渍组油砂可区分为三种类型,而黑帝庙组油砂有两种不同类型,在此基础上,对不同族群分布规律的对比分析发现造成两油组几种族群的主要在摁是受到构造和岩性因素的控制,此外次生改造作用也影响族群分布的因素。  相似文献   

15.
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运用烃类微渗漏遥感探测进行直接找油成为油气勘探的发展趋势。国内外众多学者的研究表明,烃类微渗漏会造成岩石、土壤和植被的异常并在遥感影像上得到表现。基于油气烃微渗漏理论,研究了土壤吸附烃、黏土矿物、碳酸盐矿物和二三价铁离子作为识别油气信息的光谱特征,通过对吉木萨尔地区SASI与CASI航空高光谱遥感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使用混合协调匹配滤波(MTMF)方法完成了矿物蚀变填图,提取到研究区烃类微渗漏异常信息,为下一步的野外实地勘探提供了有效资料。  相似文献   

16.
采用低温催化法研究未熟烃源岩催化脂肪酸酯生烃的动力学具有地质学上的实际意义。在模拟未熟油生成的地质条件下,选择十八烷酸甲酯作为模型化合物,以6种抽提有机质的未熟烃源岩作为载体,通过动力学的方法考察了未熟烃源岩矿物对脂肪酸酯生烃反应的催化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在地质温度小于200℃的条件下,未熟烃源岩矿物催化脂肪酸酯生烃反应的活化能与碳酸盐含量、粘土总含量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依据岩芯、薄片、物性和扫描电镜等资料,开展伦坡拉盆地牛堡组砂砾岩储层岩石学及储集特征研究,着重从成岩角度分析了储层致密化因素,结合孔隙形成的有利因素,开展成岩作用和石油充注的关系及顺序研究,首次探索了储层孔隙的发育过程。结果表明,砂砾岩储集空间以残余孔隙为主,混积的沉积环境、较弱的抗机械压实能力和中晚成岩期碳酸盐的强烈胶结是导致储层致密的3大因素,酸性流体对易溶颗粒的溶蚀是次生孔隙形成的主要因素,石油充注是孔隙保存的有利因素,主要表现在石油充注使部分孔隙溶蚀扩大,并在孔隙周缘形成油膜抑制碳酸盐胶结;压实作用在浅埋藏阶段对储层的破坏较大,随埋深增大,酸性溶蚀、石英次生加大及石油充注发生,之后,早期碳酸盐胶结物形成,成岩中晚期含铁碳酸盐胶结物交代早期碳酸盐矿物,堵塞了大部分孔隙,晚期的构造挤压使储层形成裂缝。孔隙的形成经历了原生粒间孔隙形成,压实作用减孔,酸性溶蚀扩大孔隙,石油充注保护孔隙,碳酸盐胶结破坏孔隙等过程,石油充注较充分与碳酸盐胶结较弱的叠合区是孔隙保存的有利区。  相似文献   

18.
深海泥的矿物组成及其物化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化学分析、X射线衍射、差热和热重分析、粒度与比表面积分析等技术、方法对5个我国南海深海泥样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区域的深海泥中,其矿物组成有显著的差异,其中粘土矿物、石英、碳酸盐为主要的结晶相矿物;同时,非晶质粘土矿物广泛发育.深海泥中的矿物质具有粒径小、比表面积大、粘土矿物结晶程度差等特点,因此具有较好的活性.深海泥将是一种巨大的潜在非金属矿产资源.  相似文献   

19.
陕甘宁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古风化壳天然气储集层中存在丰富的高岭石族矿物,经扫描电镜观察、单矿物样的X射线衍射、红外吸收光谱及差热分析,确认为地开石,而不是高岭石。由于地开石的存在反映酸性的成岩介质,这不利于作为孔隙封堵物的高铁、锰方解石和白云石的沉淀,而有利于碳酸盐矿物的溶解,对埋藏成岩过程中储层孔隙的保存与发育极为有利;同时由于地开石的分子体积小于高岭石,高岭石向地开石的转化会有多余的孔隙空间出现.并形成更多的晶间孔隙,因而地开石通常是好储层的指示矿物。此外.据该地开石形成温度判断,奥陶系碳酸盐储层所经历的最大古地温为140~160℃。  相似文献   

20.
鄂尔多斯盆地下奥陶统碳酸盐岩储层是成岩期白云岩化,表生期古岩溶和后生期深埋溶解作用叠加改造的结果.深理溶解作用既可通过扩大改造光期孔洞缝形成溶蚀扩大孔隙体系,亦可通过溶蚀碳酸盐产生新增孔隙体系,从而大大提高了碳酸盐储层储集条件.根据孔隙结构特征,区内碳酸监岩储层深埋次生孔隙可划分为17种类型,它们是富含有机酸、CO2和H2S的具有化学侵蚀性的酸性地下成岩流体与碳酸盐之间相互作用的产物.无论在沉积学还是沉积地球化学方面,该类次生孔隙均与其它成因孔隙存在明显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