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植物天然免疫系统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很多植物病原菌严重地损害植物的生长和繁殖。植物与病原体协同进化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一系列复杂高效的保护机制来抵御病原物的侵染。植物中抵抗外界微生物刺激所形成的系统被称为植物天然免疫系统,可分为两个层次。第1个层次是植物模式识别受体(PRRs)识别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s),触发病原相关分子模式触发的免疫反应(PTI),激活植物体中促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使植物产生早期应答反应。PTI适应性较广,可识别和响应包括非致病菌的许多类微生物。第2个层次是病原菌产生效应因子抑制基础免疫响应PTI,而植物产生针对性更强的抗性蛋白(R蛋白)识别效应因子,并通过效应因子触发型免疫(ETI)来重建植物的抗性。笔者综述了近年来植物天然免疫系统的研究进展,认为随着对植物天然免疫系统研究的深入,应重视PTI和ETI的结合利用,有效扩大植物抗菌谱,改良植物ETI抗性。  相似文献   

2.
黄建勋 《科技信息》2012,(4):150-151
胞内模式识别受体NLR分子在天然免疫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能够识别相应的病原配体,广泛参与宿主对病原体的免疫应答。本文对NLR分子的结构和命名,NLR的活化和信号传导及其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内分泌干扰物(endocrine disruptive chemicals,EDCs)可通过干扰雌激素受体(ER)信号通路影响相关转录活动.在阐述ERα和β两个亚型的基本结构特征和其信号转导途径的基础上,重点回顾近年来关于EDCs对ER信号转导通路干扰机制的研究进展.EDCs对ER信号通路的干扰机制包括配体依赖和非依赖两种,配体依赖机制分为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直接作用的机制是EDCs可作为配体与雌激素竞争ER上的结合位点,从而影响ER的促转录活性.间接作用机制的研究热点集中在芳香烃受体(aryl hydrocarbon receptor,AhR),EDCs作为配体可激活AhR,而AhR能够促进ER蛋白泛素化并降解,也可通过与ER竞争辅助激活因子或直接影响ER介导的DNA转录.EDCs通过非配体依赖以及非基因组途径干扰机体的内分泌活动的机制目前仍不清楚,提示未来需注重研究EDCs对多种信号通路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NK细胞免疫识别及其调节机制与免疫相关性疾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然杀伤受体(NKR)和Toll样受体(TLR)是天然免疫系统最重要的二群天然免疫识别受体家族,位于机体抵抗外来侵袭的第一道防线.二者各自具有独特的识别外来或内源性的危险信号、区分自我和非我的识别机制,是启动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关键链接分子.NK细胞是天然免疫系统的核心成员,具有早期识别和清除病毒感染和肿瘤细胞等功能,同时也是连接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的桥梁.以NK细胞为载体将TLRs/NKRs连接起来,可以较好地反映机体内外环境变化或刺激时固有免疫对适应性免疫的调节作用,为有效控制感染、炎症、肿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提供崭新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5.
溶解素基序(LysM)是在多种蛋白质中普遍存在的结构域.植物LysM蛋白能够感知几丁质及其寡糖等分子配体,从而启动植物对病原菌的免疫反应.在水稻、拟南芥等植物免疫应答过程中,LysM蛋白作为一种重要的模式识别受体,通过不同形式的寡聚化,激活多种类受体胞质激酶及其下游的MAPK(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级联反应传递信号.同时,蛋白质可逆磷酸化和蛋白质降解途径可以负调节LysM蛋白介导的防御信号转导.文章综述了植物免疫过程中LysM蛋白介导的信号转导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6.
植物通过模式识别受体识别病原微生物保守的分子,开启第一层次免疫屏障,以此实现对各种微生物的非寄主抗性和产生基础防御。第一个被鉴定的植物模式识别受体是识别细菌鞭毛蛋白的拟南芥FLS2,围绕FLS2的大量研究为其他模式识别受体的研究提供了范例,促进了植物免疫理论的建立和发展。通过介绍FLS2的发现过程、命名过程的插曲、结构与功能、激活步骤与相关元件、调控的分子机制、FLS2与病原微生物效应因子的相互作用以及FLS2在被子植物中的系统发生关系,对FLS2研究中显现的蛋白污染和C末端标签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介绍了依靠遗传转化植物模式识别受体基因,培育广谱耐久抗病植物的前景。  相似文献   

7.
植物病原菌激发子与信号识别机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别对一类能诱导植物产生防卫反应的化合物——激发子(elicitor)的类型,激发子特异性结合蛋白(受体)、病菌信号的识别机制等作了介绍;同时,对动植物在防卫反应产生过程中的相似性进行了讨论,表明植物的防卫系统和动物的免疫系统在进化上具有相似性.  相似文献   

8.
Toll样受体家族(TOU likereceptors,TLRs)是先天性免疫系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非常保守的模式识别受体家族,Toll样受体2(T011-likereceptors2,TLR2)是已经克隆的Toll样受体家族中表达范围最广,识别病原微生物种类最多的成员。它可单独或协同其他Toll样受体家族成员完成对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的识别,触发机体对致病微生物的级联免疫应答,尤其是针对细胞毒素的抗炎症反应具有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多种疾病治疗的新靶点。文章对N-SL动物TLR2的分布,结构特征,配体识别,信号转导及其生物学功能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
肾脏是外源化学物暴露的主要靶器官之一.肾脏中固有细胞和免疫细胞构成复杂的免疫微环境,其中辅助性T细胞可通过调控先天免疫细胞清除病原体和抗原呈递作用参与宿主防御,还可通过释放炎症因子或趋化因子募集中性粒细胞间接参与外源化学物诱导的肾脏免疫损伤.本文探讨不同类型的辅助性T细胞在参与肾脏免疫毒性损伤中发挥的作用,阐释外源化学物诱导肾脏免疫损伤的免疫毒性机制,为筛查肾脏免疫损伤生物标志物和靶向干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植物由于不能移动而发展了复杂而精密的抗病系统.近年来,人们发现作为细胞膜组分的脂肪酸在植物的各种抗病机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脂肪酸及其衍生物不仅参与植物基础免疫和系统免疫,还参与经典抗病基因(R基因)介导的抗病过程.目前,已发现许多与脂肪酸(尤其是16碳和18碳脂肪酸及其衍生物)代谢相关的突变体,对这些突变体抗病性改变的分子机制研究成为植物抗病领域研究热点之一.本文综述了脂肪酸及其衍生物在植物防御信号转导中的最新研究进展,旨在为植物抗病遗传育种研究提供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植物激素调控植物的繁衍生息,与人类生存环境和农业生产密切相关;阐明植物激素被其受体感知的机制,对于揭示植物生命活动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植物的分枝主要受到独脚金内酯等重要植物激素的精准调控。简要综述了植物激素独脚金内酯的作用机理,特别是该激素被其受体感知的机制方面近年来取得的重要进展:系统阐明了单子叶模式植物/作物水稻、双子叶模式植物拟南芥以及寄生杂草独脚金中独脚金内酯被其受体感知的机制,为作物株型改良和消除寄生杂草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开创性地揭示了该新型“受体-激素”感知机制不同于生物学领域过去百年建立的配体,可逆地结合受体、并循环触发信号传导链的“配体-受体”识别理论,为创立“受体-配体”不可逆识别的新理论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2.
多基因突变小鼠模型与动脉粥样硬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己知人类有近 2 0 0 0 0种疾病 ,其发生与发展都与基因受损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其中相当一部分疾病的发病涉及到两个以上的基因功能异常。动脉粥样硬化 (AS)、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等多基因疑难疾病是目前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在AS的发病过程中 ,血脂代谢异常是其重要原因之一。在载脂蛋白E(apoE)通过与低密度脂蛋白受体 (LDLR)和乳糜微粒受体的特异性结合 ,介导血浆脂蛋白的转运与清除 ,在脂质的代谢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瘦素受体 (OB R)在体内介导瘦素的信号传导 ,调节能量代谢与平衡与肥胖以及血脂代谢有关。通过…  相似文献   

13.
为进一步分析ABA尿苷二磷酸葡萄糖基转移酶UGT71B6参与植物抗逆反应的具体机制,本研究通过体外酵母双杂交实验与GST-Pull down实验、体内双分子荧光互补实验(BIFC)分析了ABA受体RCARs与UGT71B6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实验结果显示ABA受体RCAR12、RCAR13与UGT71B6,在体内、体外均存在直接的相互作用.研究表明UGT71B6的生理功能与ABA受体之间存在重要联系, UGT71B6可能通过ABA受体的介导参与了植物逆境应答反应.实验结果也为初步探究ABA受体是否参与ABA稳态调节过程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4.
Toll-like受体(TLRs)介导的信号途径不仅参与机体识别病原微生物入侵、诱导免疫应答,而且还可诱导机体产生破坏性炎症反应.通过免疫共沉淀、免疫荧光共定位、间接免疫荧光等实验方法鉴定去泛素化酶7(USP7)和TLR信号途径中重要接头蛋白——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USP7和MyD88可在细胞质中共定位并可发生相互作用.该研究对阐释TLR信号通路的机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市场纵横     
脱落酸作用机理研究获得进展据悉,植物激素脱落酸(ABA)主要调节种子发育、幼苗生长、叶片气孔行为和植物对逆境的适应,是一个生命攸关的化学信号分子。同其他任何激素等化学信号一样,A-BA执行其生物学功能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细胞信号转导过程。ABA信号首先通过细胞受体被识别,识别后通过一系列细胞内下游信使将信号转导到“靶酶”或细胞核内“靶基因”上,最终直接引起酶活性的变化或基因表达的改变,从而导致生理效应。张大鹏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并于最近完成鉴定了一种介导种子发育、幼苗生长和叶片气孔行为的ABA受体——ABAR。…  相似文献   

16.
酶切牛乳酪蛋白制备生物活性肽获成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先天性免疫研究中,科学家逐渐发现动物都有一种快速的反应机制,即在病原体入侵或机体损伤后的几分钟内身体即可以做出反应,产生抗菌肽(或抗病毒,抗肿瘤肽)和促进免疫的生物活性肽。到目前为止共有800种以上抗菌肽(有的同时具有抗病毒、抗肿瘤等多种功能)从动、植物或昆虫、微  相似文献   

17.
艾滋病病毒的一个富含精氨酸的Tat多肽具有穿膜转导蛋白功能并能介导多种外源性物质进入细胞甚至细胞核.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Tat多肽进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机制.将FITC标记的Tat分别和Alexa Fluor 546-标记的转铁蛋白(笼形蛋白介导的受体内吞方式入胞)、Alexa Fluor 594-标记的霍乱毒素B(脂筏介导的巨胞饮内化方式入胞)同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共孵育.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可观察到在BMSCs中穿膜肽Tat和霍乱毒素B呈点状叠加而与转铁蛋白几乎无叠加,同时在细胞核部位观察到有绿色荧光的Tat,初步表明穿膜肽Tat以脂筏介导的内化方式进入BMSCs而非受体介导的内吞方式.另外,低温(4℃),破坏ATP、β-环式糊精和诺考达唑内吞抑制剂的使用均可观察到BMSCs内吞Tat的量降低,也间接验证Tat以脂筏介导的内化方式进入BMSCs.  相似文献   

18.
环境激素的毒性引起了国内外广泛关注并出现了大量报道,但综合性的总结比较缺乏.综合分析了对几类代表性的环境激素(壬基酚(N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多氯联苯(PCBs))的毒性研究,归纳了文献报道的作用机制.发现NP、DBP、PCBs通过与雌激素受体或其他受体的直接或间接作用或者通过作用于细胞信号传导通路等毒性作用机制发挥生殖毒性、胚胎毒性以及其他系统的毒性.同时对NP、DBP、PCBs作用于不同动物,不同接触途径的剂量效应关系进行了总结,发现毒性发生的部位与接触剂量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哺乳动物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I)是介导生长激素促生长效应的主要因子,本文对IGF-I的结构、结合蛋白类型、受体及其在机体中的生物功能和影响因素等作了阐述,并分析了IGF-I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动物卵子膜凝集素受体及其在生殖中的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凝集素及其受体是一新研究热点 ,卵子膜凝集素受体参与受精过程 .本文从卵子膜凝集素受体的结构分布特点、积累和功能 (精卵识别和结合 ,促有丝分裂 )三方面概述了卵子膜凝集素受体的研究进展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