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京沪高铁对沿线地区可达性的影响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京沪高铁沿线19个节点城市,利用交通成本的加权平均旅行时间模型定量分析了京沪高铁的建设对沿线节点城市可达性的影响:可达性大幅提高,提高幅度都在50%以上,极大的压缩了时空距离,缩小了沿线地区的交通区位差异,促使经济区重新划分,推动经济腹地地区经济发展,改变城市传统的居住模式,增强区域一体化趋势.  相似文献   

2.
探讨高速铁路的开通对沿线城市可达性影响,为四川省综合交通建设及区域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参考。应用GIS空间分析反距离加权插值法,选取最短平均旅行时间、加权平均旅行时间及经济潜力3个指标,分析成绵乐高铁通车后,成都、德阳、绵阳、眉山、乐山5个沿线城市可达性的变化。研究结果显示:成绵乐高铁沿线城市最短平均旅行时间由开通前531.29min减少到285.82min,减少率为45.76%;加权平均旅行时间由开通前117.15min减少到60.11min,减少率为47.20%;经济潜力由开通前39 032 737.66增加到84 361 374.79,增加率为119.94%。成绵乐高铁开通,使沿线城市整体可达性得到明显改善,缩短了城市间的时间距离,有利于促进研究区经济南北均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GIS技术和空间数据库支撑下,应用最短路径算法与网络分析技术及可达性指数,测度高铁通车前后案例区公路可达性空间格局与变化,采用变异系数与斯皮尔曼等级系数测算高铁的公平性影响.结果显示:①高铁从整体上提高区域公路可达性水平,极大地缩短中心城市间的时间距离,但各地可达性收益不等,可达性均衡程度降低.②高铁塑造高可达性"走廊"与"岛".加权旅行时间高变率地区呈现出"哑铃状",表明高铁沿线站点地区与南北端城市获益最多.经济潜力与日常可达性高值区向高铁沿线城市偏移,反映站点城市接收中心城市辐射能力提高;高铁沿线城市日常可达人口规模急剧膨胀,扩大沿线城市服务业的市场范围.③高铁站点依靠其在快速交通网络节点的枢纽作用,将成为区域重要的快速交通中转站.  相似文献   

4.
《河南科学》2017,(2):299-307
随着高铁的迅速发展,为了探讨高铁对中原经济区城市间交通可达性的影响,基于成本加权栅格法,综合运用加权平均旅行时间、经济潜力和一日交流圈等指标体系,对中原经济区各城市在高铁和非高铁情况下的交通可达性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1)高铁具有明显的时空压缩效应,整体提高了中原经济区的交通可达性,缩短了城市间的时空距离,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同城效应",促进中原经济区的经济一体化;(2)高铁加剧了城市间交通可达性的不平衡,高铁沿线站点城市获益最大,其等时圈受高铁轴向延伸引导作用明显.研究结果可为中原经济区城际高铁和我国其他地区高铁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成渝高铁开通前后沿线站点城市的交通可达性与旅游经济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探究。【方法】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研究区域,选取2015和2018年为时间截面,运用加权平均旅行时间和引力模型,测度成渝高铁沿线主要站点城市交通可达性和旅游经济联系,并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两者进行耦合协调分析。【结果】1) 高铁开通后,沿线站点城市交通可达性整体得到明显改善,交通可达性值呈中间低两极高的空间分布特征,“时空压缩”效应明显。2) 高铁通车使沿线站点城市的旅游经济联系趋于网络化,内江的辐射能力明显增强,成为旅游经济联系的第三个核心。3)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旅游经济联系总量空间上呈现出两端强中间弱的形态,数值上呈三级等级梯度特征。4) 交通可达性与旅游经济联系耦合协调程度处于一般水平,高铁开通带来的交通可达性改善对旅游经济的拉动作用并未完全显现。【结论】未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应加快交通网络建设、构建成渝地区旅游合作发展战略、开发成渝地区旅游新业态,从而促进区域内交通与旅游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选取兰新高铁沿线9个中小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加权平均旅行时间测度可达性,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比兰新高铁开通前后可达性与旅游吸引力空间演变.选取旅游总收入、旅游总人数、星级酒店数量、A级景点数量、旅行社数量等旅游指标建立场强模型,评价旅游吸引力.通过分析可达性与吸引力的相关性评价旅游竞争力,得出以下结论:高铁开通后...  相似文献   

7.
选取呼包鄂榆城市群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可达性模型、经济潜力模型和经济联系强度模型,对比分析了呼包鄂榆城市群开通高铁前(2009年)和开通高铁后(2020年)的加权平均旅行时间、经济潜力和经济联系强度的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1)高铁开通后呼包鄂榆城市群内部各市的加权平均旅行时间缩短一半,城市群内部的交通整体可达性提升显著;(2)高铁开通后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发展迅速,呈现出“中心扩散型”发展模式;(3)高铁开通后呼包鄂榆城市群的经济潜力提升显著,各个城市的经济实力发展迅速,各城市间联系发展更为密切;(4)高铁开通前后的城市群内部经济联系强度提升明显,能够直观的看出高铁可达性以及缩短平均旅行时间对经济联系强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以京沪高铁为例,分析城市规模、距离、发车频次对京沪沿线城市间客流强度的影响,辨析高铁的时间压缩效应及频次效应;同时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控制城市规模变量,分析时间压缩效应及频次效应对城市空间相互作用的影响是否显著,得到如下结论:1)京沪高铁开通导致客流在不同规模城市间分流,使得城市规模对沿线城市间空间相互作用影响减弱;2)2014年高铁空间距离变量对客流影响显著,且比2010年的弹性系数绝对值小,客流对空间距离更加不敏感,引起长距离"城市对"的客流比重及客流强度上升,即高铁带来的时间压缩效应使得空间距离对沿线城市空间相互作用的影响减弱;3)2014年高铁频次变量对客流强度的影响显著,高铁带来城市间发车总频次的增加,提升了中、中高频次"城市对"客流强度,即高铁的频次效应使得频次对沿线城市空间相互作用的影响增强。  相似文献   

9.
京沪高铁对鲁西南沿线主要城市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京沪高铁的建设不仅连接了京津塘和长三角两个经济圈,对沿线城市的经济和交通发展都会带来极大的影响.鲁西南地区位于京沪线的中部,处于两大经济圈的中间,属于欠发达地区,具有很大的经济成长空间,而京沪高铁的建设也正为鲁西南地区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契机,可以改善鲁西南地区的交通现状,吸引大量的人流和资金流进入该地区.可达性概念的引入,有助于分析京沪高铁开通前后鲁西南地区各个城市可达性的变化情况,进而分析鲁西南地区各个城市的区位优势和京沪高铁开通对该区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高速铁路网建设可以产生"时空压缩"效应,为了探究山西高铁网建设对省内各地市可达性及城镇空间格局的影响,借助ArcGIS10.3平台,基于可达性视角选取平均旅行时间、经济潜力、日常可达性方法,综合测度高铁网开通前后对山西省沿线城市可达性、经济潜力的变化及城镇空间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1)高铁网的构建极大提升了沿线城市的可达性,有利于太原对省内经济集聚效应的增强,形成以太原为中心的南北轴、东西轴、东北西南轴、西北东南轴组成的"大"字形高铁交通轴线;2)高铁网建成后提升了沿线城市的经济潜力,位于网络中心的太原及其附近城市的省内区位优势显著,位于省际边界区的城市对外省联系的区位优越,将成为山西省跨省交流的战略支点;3)高铁网建成后,以太原为中心的省内0.5h核心圈、1h紧密圈、2h交流圈基本形成,以太原为中心的省际3h交流合作圈正在形成,山西省"一核一圈三群"城镇空间格局日益成型.高铁网建设将为山西经济空间格局演变及城镇体系框架构建提供基础支撑条件.  相似文献   

11.
高速铁路作为一种显著改变区域可达性的交通设施,对区域空间结构的改变产生着关键影响.以ArcGIS为平台,在社会经济数据及交通地理数据的支持下,以2020年为时间断面,基于交通网络视角从各城市平均可达性格局、中心城市及其腹地划分,以及空间经济联系网络3个角度对高铁时代赣南原中央苏区区域空间结构进行测度.研究结果表明:高铁时代苏区内部可达性状况显著改善,出现明显的时空压缩效应,可达性最优城市群体在空间上集聚于昌吉赣深高铁沿线;基于小时圈影响范围的中心城市腹地划分结果显示,赣州的腹地范围最大,井冈山的腹地面积最小,吉安、瑞金、南城三者的腹地范围相差不大;苏区经济联系网络呈多中心放射状格局,苏区的对外经济联系网络内部空间差异特征明显.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银西高铁宁夏段为工程背景,利用RS和GIS技术反演时间序列的沙漠化监测指标,结合决策树分类法提取沙漠化土地信息,分析了银西高铁扰动廊道内土地荒漠化的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2014—2018年主体工程建设期高铁扰动廊道内土地荒漠化程度呈轻微递增趋势,2019—2020年工程收尾阶段高铁扰动廊道内土地荒漠程度呈递减趋势;银西高铁建设对荒漠化的影响随着远离高铁逐渐减弱,显著影响区主要集中在高铁两侧0.05 km范围以内。总体上看,银西高铁建设对扰动廊道内土地荒漠化存在一定的影响,但影响程度非常微弱,可在施工过程中采取相应的措施减轻该区域的荒漠化进程。  相似文献   

13.
延吉市作为长吉图开发先导区的前沿城市,其宜居、旅游和开放将成为延吉市发展不可缺少的三大软实力支撑点.借助于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采用缓冲区分析方法对延吉市城市开敞空间的可达性进行了定量分析,并对延吉市未来城市开敞空间格局提出优化对策,弥补了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开敞空间定量分析之不足,同时也可为长吉图开发先导区城市开敞空间可达性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南昌市基础教育资源空间可达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公平已成为当前基础教育的突出问题,基础教育资源空间布局均衡性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以ArcGIS为平台,在南昌市基础地理数据和中小学校分布数据的支持下,利用空间分析技术,以可达性为视角,从不同区域和不同出行方式等方面对南昌市基础教育资源可达性格局做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南昌市城区中小学校空间分布不均衡,区域差异明显;整个南昌市城区学校的可达性较好,平均时间成本7 min 48 s;不同区域之间以及区域内部可达性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5.
基于元胞自动机的双车道环岛交通流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以元胞自动机模型模拟单车道环岛交通行为推断多车道环岛交通流特性的局限性,通过分析双车道环岛上车辆在自由流下的期望行驶路线、在非自由流下的期望换道临界位置和极限位置,描述双车道环岛上车辆的换道决策,建立双车道环岛的元胞自动机模型。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环岛总延误时间与环岛限速、车辆驾驶员熟练程度以及车辆左转概率有关,同时也受环岛周长的影响;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若环岛周长越小、车辆限速越大、车辆左转概率越小以及驾驶员熟练程度越高,则环岛总延误时间越小。  相似文献   

16.
明晰人口分布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对于理解人地关系,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秦巴山区为例,以县域为基本单元,运用空间分析技术和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定量揭示交通可达性对人口分布时空格局的影响.研究表明:(1)秦巴山区人口空间分异特征明显,呈现外高内低、南多北少的总体格局,2000—2015年秦巴山区常...  相似文献   

17.
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基于可达性指标与引力模型等方法分析高铁对研究区交通可达性与经济联系的影响。结果表明:(1)高铁开通后各沿线城市加权平均出行时间明显降低,时空收敛效应显著,并呈现出明显的核心边缘特征;沿线各城市日常可达性大幅提升,可达性的空间分布呈现明显的“廊道效应”,变化率呈现出较强的等级性与层次性。高铁的开通也促进了半岛城市群空间公平性的提升,全域交通可达性趋于公平分布。(2)高铁重塑了山东半岛城市群的经济联系格局,高铁建设后的经济联系网络呈现出沿高铁轴线分布的特点,形成以济南、烟台为经济联系网络双核心的格局。各沿线城市的经济联系总量差异显著,以济南为核心的对外经济联系强度优势明显。受高铁布局的影响,山东半岛城市群经济联系总量空间布局以济南、潍坊为双核心且中心性不断增强。最后,就依托高铁建设如何推动半岛城市群区域经济健康发展问题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8.
铁路网的扩建能改变沿线区域的交通便利性,增大人流以及物流量,促进经济的发展,重塑新的空间格局.以山东省胶济沿线城巾群为例,通过介绍、分析评价区域可达性的常用方法,选择有利平均旅行时间、经济潜能以及机会可达性3种方法分析了胶济铁路电气化改造前、后以及胶济4线建成后可达性水平的变化,得出铁路网的扩建不仅大大提高了沿线区域的可达性水平,增强了各城市的相互作用力,并形成了半岛内的2h经济圈,客观上论证了铁路网扩建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最后,探讨了区域可达性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如何提高区域的可达性水平.  相似文献   

19.
京津冀机场群协同发展是京津冀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机场交通可达性研究是明晰机场服务范围,促进机场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分析机场可达性与人口布局的关系,对京津冀地区机场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研究运用成本栅格加权距离算法,在GIS支持下,计算京津冀地区民用机场的交通可达性,并分析其空间分异特征,进而探讨京津冀地区交通可达性与人口密度分布的关系,揭示京津冀不同区域和不同小时圈中机场可达性与人口布局的内在机制,为区域机场协调发展、促进京津冀地区机场合理规划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表明,京津冀地区机场可达性呈现南高北低、东高西低、中间地区强于边缘地区的趋势。机场可达性与人口密度具有明显的相关性。随着机场可达性百分比的增加,人口密度百分比成减小的趋势,相关系数达-0.73(P0.01),这种负相关关系可以通过幂指数的方程来定量表达;1.5小时圈是目前京津冀地区机场可达性与人口布局产生作用的最远距离,反映了机场服务范围与人口分布的关系;北京、天津和河北省三地,机场可达性与人口布局的相关性差异显著;北京和河北省地区的机场可达性与人口分布的主要作用圈在1~1.5 h圈;天津地区的主要作用圈在0.5~1 h圈,主要与城市规划和机场布局相关。在未来的机场规划中,新建机场应在1.5 h圈范围以外,同时考虑区域的人口密度状况。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