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纪念海明威百年诞辰之际,笔者重读海明威重要代表作之一<永别了,武器>.通过仔细品味此小说1929年初版封面上颇具匠心的图案设计,有双重含义的英文标题,它所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它的主要情节,笔者认为海明威的此篇小说想表达的含义为主人公亨利不仅告别了武器和战争,同时由于这场罪恶的战争和这残酷的世界使他告别了美好的爱情.小说控诉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残酷和荒谬,追根溯源地探索了"迷惘的一代"在战争中所受的创伤和失去理想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永别了,武器> 是海明威的一篇带有浓厚自传特色的小说,具有强烈的反战思想.作品以主人公亨利在战争中的切身经历及感受,认识到战争的残酷、无情以及战争对人性摧残和对幸福生活的毁坏,从而走上远离战争的道路.  相似文献   

3.
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发表于1929年,是海明威举世闻名的一部力作,标志着海明威的思想和艺术均已走向成熟.这部长篇小说是海明威战争经验和战争思考的产物,是海明威战争题材小说中最成功最精美的一部.他的反战主题更是时世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文将主要从反战主题的内容和体现方式来分析<永别了,武器>中的反战主题.  相似文献   

4.
海明威是一位在国际文坛上有着显著地位的现代美国作家。他以著名的“冰山”理论开创了一代文风,他的创作风格在当代许多作家的身上都留下了痕迹。《永别了武器》是海明威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从《永别了武器》中截选了两小段,尝试运用文学文体学的基本理论,浅析海明威小说的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5.
顾秋红 《科技信息》2011,(5):I0175-I0175,I0185
海明威是美国著名的作家,他曾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他的小说开辟了美国"迷惘的一代"道路,受到世界人民的关注和喜爱。在此将对海明威的作品《永别了,武器》与《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进行比较,分析这两个硬汉形象的共同点与不同点,来探讨海明威本身与海明威小说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永别了,武器》为切入点,分析海明威对战争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态度,旨在揭示海明威创作中的人道主义思想的内涵。  相似文献   

7.
提出通过在《永别了,武器》中建立起自己的生活哲学,海明威为他在其中、后期的作品中寻找一种有意义的、得体的生活方式铺就了道路。从情节、景物描写和象征三个角度探讨海明威在《永别了,武器》中所体现的宿命论观点。  相似文献   

8.
程欣 《科技信息》2009,(31):J0157-J0158,J0155
《永别了,武器》(1929)是美国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海明威的主要作品之一。该书通过描写美国青年亨利在一战后期意大利战场的参战经历和他与一个美丽女护士的凄婉爱情,真实再现了当时广大官兵的厌战情绪,成功反映了一战后玩世不恭、信仰危机的"迷茫一代"的精神面貌。在小说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的比较和对比,通过这些手法在结构、人物描写及象征等方面的运用,小说的两大主题—战争和爱情得到了成功地阐释。  相似文献   

9.
张丙松 《科技信息》2010,(1):382-382,384
本文从叙事结构、叙事时间、叙事人称和叙事声音的双重性几个方面探讨了海明威在《永别了,武器》中的叙事艺术。  相似文献   

10.
尽管海明威没有一部作品是以女性为主角的,但是在他几部长篇小说以及从多短片小说中都描写了女性,可见女性人物在海明威的作品占据了重要的位置。《永别了,武器》中的女主人公凯瑟琳·巴克莱就是一个。  相似文献   

11.
《永别了武器》这部小说一直披誉为海明威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整部小说中,所写的悲剧事件作者都作了预示。最为突出的是“雨”的预示。  相似文献   

12.
《永别了武器》这部小说一直被誉为海明威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整部小说中,所写的悲剧事件作者都作了预示。最为突出的是“雨”的预示。  相似文献   

13.
尽管海明威没有一部作品是以女性为主角的,但是在他几部长篇小说以及众多短片小说中都描写了女性,可见女性人物在海明威的作品占据了重要的位置。《永别了,武器》中的女主人公凯瑟琳·巴克莱就是一个。  相似文献   

14.
《永别了,武器》的生态批评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出发,通过对主人公亨利向往神父的故乡、童年生活回忆中的谷仓及幸福乡居生活的瑞士高山这三个地点意象象征意义与其生态哲学思想内涵的分析,探讨海明威对作为人类社会发展非常态时期的战争和处于战争暴力下人类的"生活、生存和生命"之间关系,从而揭示了这样一个主题:战争除了给人类带来灾难,威胁人类生存的同时,直接影响着人类对于自身生活意义的追求与生存价值的评价,从而展示了海明威诗化生活方式的生态哲学思想和自然观.  相似文献   

15.
马云飞 《龙岩学院学报》2009,27(6):64-68,76
<永别了,武器>中蕴涵着丰富的基督教文化内涵,也体现于对颜色词的使用.研究颜色词的文化象征意义及它们与基督教文化的联系,探讨海明威借助颜色词的象征意义而展现出的基督教文化内涵和社会现实意义,可以更好地理解海明威基督教文化影响下的社会思想.  相似文献   

16.
《永别了,武器》中的动物与《圣经》隐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中的“作为意象的象征”的象征理论和神话理论为基础,从研究海明威的象征运用出发,对《永别了,武器》中的取材于自然中动物的象征运用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探讨,挖掘隐藏于作品当中的丰富宗教内涵。通过研究海明威的象征运用,我们就可以了解基督教和《圣经》对海明威的影响,理解作品中更深层次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永别了,武器》是海明威的战争三部曲之一,以战争与爱情为双重线索,描写了战争中无处隐匿的死亡意识以及主人公亨利和凯瑟琳的爱情悲剧。故事的主题提炼、形象设定、结构安排和悲剧结局等都渗透着对死亡意识的阐释、对悲剧命运的反抗和对人类精神生存状态的担忧。故事的悲剧叙事是对战争时代悲剧现实的审美把握,体现了创作者的悲剧精神,促使我们更深刻地思考悲剧产生的根源,叙述悲剧带来的苦痛,探索人类文明的救赎之路,从而领会作品的艺术性与历史性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8.
美国小说家厄内斯特·海明威的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给我们展现了一个虚无的、荒诞的、非理性的世界。本文从作者所经历的时代背景、作者当时所受的文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其作品中反映的主题等方面剖析了《永别了,武器》中的存在主义思想的内涵。  相似文献   

19.
海明威长篇小说《永别了 ,武器》中的女主人凯瑟琳·芭克莱一直是一位颇有争议的人物。本文从历史、文本入手 ,系统分析了评论界的观点 ,重新审视了这位女性人物 ,以期给她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20.
海明威《永别了,武器》有多个译本。今对4个译本的译文进行分析,发现涉及技术语言的译文存在误译、硬译、术语翻译不准确等几个方面的问题。词义是动态的,原文文本会涉及各种知识,译者需要充分作好译前准备,了解翻译文本的相关知识,建立与要翻译的文本相关的认知模型,便于在相应的语境下确定词义时调用,达到与原作的语境匹配,避免翻译错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