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1世纪,美学发展的前景是文化美学。从文化美学视野反思中西方古典美学的文化特征,对于美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认为:作为一种思辩美学,西方古典美学的终结,根源在于其文化母体内部包含个体认识与历史价值之间的矛盾;而中国古典美学则是一种古典形态的文化美学,它以人生存于其中的世界是如何存在的为基本问题,以“道”(气)、“有”、“无”、“情”、“景”、“和”及“象”等为基本范畴,形成完整的理论框架,这一古典文化美学源于老子、孔子、《易经》,成熟于王夫之、叶燮、终结于19-20世纪西方异质文化的介入。它的终结是21世纪文化美学的诞生必须付出的历史文化代价,它曾经存在的境界则是迎接21世纪文化美学诞生的一个神奇的预言!  相似文献   

2.
从19世纪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意识形态批判一直到今天的消费社会批判,大致可看作是一场前后相续的思想潮流。在这场横贯一个半世纪之久的名为“批判理论”(critical theory)的思想潮流中,最引人注目的理论现象之一是美学思想领域的扩张:它将对审美经验的一般分析(康德、席勒、黑格尔、克罗齐等等)上升为对社会整体的价值诉求(批判理论),并以此为根据,内在地承担了诸种社会理论的价值陈述。由于如此,美学进人了社会理论,变成了政治社会理论中的“审美主义”(aestheticism)。  相似文献   

3.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是中国美学理论界的艰难时期,美学理论研究和美学著作的出版都走入了低谷,偶有一部美学专著问世,印数也多在一千册左右。面对如此境况,季水河的《美学理论纲要卜一书①算是非常幸运了,第一次就印了30O0册,不到两年又重印了3000册。该著出版后,受了国内学术理论界的关注与好评,《当代文坛》、《探索》等多家刊物发表了评论文章,给予了很高评价,被认为是一部具有“独特研究和独特看法”、“具有系统、完整而又严密的理论构架”的美学论著。对于这些评价,笔者都表示赞同。但笔者最感兴趣的.不是作者在书中论述…  相似文献   

4.
身体美学是目前国际美学界关注的一个前沿问题,介绍到中国后,中国美学研究界结合外来理论资源和自身特殊的学术背景对此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感为中国当代美学研究中的一个新兴领域。近四年来,中国美学界的相关研究者们围绕着有关身体美学的西方理论资源和学术观点的译介、身体美学兴起的原因、身体美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中西方身体美学史的建构及身体美学研究和当代审美文化研究的互动等五个方面开展研究,努力推进着身体美学在中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元美学是关于美学本身的反思,元美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出现标志着美学研究已经进入自觉时代。针对元美学强调反思的学科特性,尝试从美学的反思、美的反思、美感的反思、艺术的反思四个方面确立元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并提出部分元美学研究必须关注的美学问题。  相似文献   

6.
符晓 《长春大学学报》2013,(11):1496-1500
徐大纯是一位当今美学研究界普遍忽视的美学家,但是其在中国现代美学史上的地位却相当之高。《述美学》是中国现代美学史上一篇比较重要的文章,从多个方面介绍了作为学科的西方美学,同时对现代美学学科体系的建构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生态美学丛书》由《在世纪之交的分界线上》、《文艺生态审美论》、《生态环境美学》、《生态批评》和《生态美学视野中的中外文学》五部著作组成。该丛书以当代生态存在论哲学为基础,不但为当代生态美学与生态文艺学学科的成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前提,而且还可以看作是我们的哲学理念由传统认识论向当代存在论转变的一个重要标志;本丛书是我国学者在生态美学领域辛勤劳动的重要实绩,它的问世必将对当代中国方兴未艾的生态美学与文艺学的研究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推动、借鉴和启发意义,对指导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8.
虚实美学是我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早在《诗经》里就广泛运用。本文从"懂得源头便懂得本质"这一思想出发,对《诗经》虚实美学的具体表现进行梳理、评论,以期有益于《诗经》美学研究。  相似文献   

9.
胡友峰博士的新著《康德美学的自然与自由观念》是一部颇富新意的论著,反映了我国新世纪康德美学研究的新进展。康德美学研究在我国新时期一直是显学,其原因无疑是由于康德美学自身所特有的丰富性与魅力正好在很人程度上回答了我国美学研究领域长期以来所存在的许多困惑。  相似文献   

10.
李丹 《科技信息》2008,(36):226-226
《乐记》、《乐论》是中国传统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代表作,在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礼乐教化”的认识上具有经典意义。《乐记》作为古代音乐理论专著,总结了孔门有关音乐艺术的理论,荀子作《乐论》而形成极完整成熟的儒家音乐思想体系,这两部作为中国古代所留下的经典,在音乐美学方面具有相当高的研究价值。本文试从《乐记》、《乐论》心、物、情的音乐审美、礼乐教化两个方面探索先秦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1.
生命美学诞生之初,由于没有正确阐释“生命”,引起生命美学与实践美学的争论。《人类生命系统中的美学》为生命美学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它是生命美学的纲领性文献;生命美学是美学研究的第三条道路;生命美学突破了本体论美学和认识论美学的局限,成为价值论美学,力求固守人生价值,追寻人生意义;从人类生命的角度研究美,是一个崭新的理论课题,虽然取得了喜人的成果,但仍有许多体系性工作亟待展开。  相似文献   

12.
论述了美学与景观设计学的关系,研究了人类不同历史时期景观美学的思想演变历程,探讨了在生态文明影响下的景观设计中生态美学的理论基础与表现。  相似文献   

13.
散文翻译的美学建构--评夏译散文《古屋杂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涛 《咸宁学院学报》2004,24(5):131-134
从语言的美、意象的美、情感的美三个方面来分析夏译散文的美学建构。文章认为,夏济安先生的散文翻译之所以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首先在于他的翻译方法是一种整体的美学建构。本文试图以格式塔意象为理论基础,以夏译《古屋杂忆》为例,评析夏先生的散文翻译在美学建构方面的成功之处,为散文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50、60年代,是蔡仪美学的转型与自我改造期,为20世纪后期中国美学提供了最早的蓝本。《唯心主义批判集》标志着蔡仪美学的转型,《文学概论》自觉吸收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对其20世纪前期美学思想进行了大的改造。与其前期成就相比,蔡仪先生本时期没能有大的理论作为,但对新中国前期美学客观上有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5.
肖朗 《孝感学院学报》2004,24(2):30-32,46
实践美学和生命美学的论争,成为当今美学界的热点,论争的目的是确立中国新世纪美学的发展方向。因此,仅围绕“实践”等范畴作理论的论争是不够的,有必要重新审视中国传统美学。事实上,从实践美学到生命美学,既是一种超越,亦是一种回归。这将有助于澄清当下很多理论误区,也是摆脱西方语境,发展中国美学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6.
张晓婷 《科技信息》2008,(4):189-189
设计美学(Design Aesthetics)美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物质生产和器物文化中有关关学问题的应用关学学科。设计关学作为美学中一个十分年轻的分支学科,也有其产生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三个阶段的划分主要是以设计过程中技术与艺术的关系来界定的。  相似文献   

17.
《实践本体论美学思想研究》作为国内第一部研究实践本体论美学思想的专著,在旁征博引第一手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完整而系统地分析了这一美学思想,准确评价了刘纲纪美学思想的理论品格与学术贡献,同时指出了其理论局限性,体现了学术研究的实事求是精神。这部专著对刘纲纪美学思想的研究是当前国内外最全面、最系统、最完整的研究成果,它也是研究实践美学的创新成果,具有不可忽视的学术价值,它也给当代中国美学的发展提供了一系列深刻、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18.
席勒美学始终表现着理想与现实、理论与行动之间的矛盾。他的美学思想中互相矛盾的两极,实际上是互相限定、互相补充的。作为精神自由而存在的审美活动,与对象是互相观照的关系,而不是欲学求的关系。只有将审美对象作为“活的形象”,人才可能是自由的。席勒美学的指向,是一个审美的社会的实现,而不是审美主体自我心性的愉悦的实现。席勒之后,西方美学发展中从现实退回到内心的理论是对席勒美学思想的误读。现代主义美学理论一味地向内心收缩,距离席勒的出发点越走越远。而后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对现代主义美学的修正,不过是又走到了席勒的终点。  相似文献   

19.
关于精神分析美学的评价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精神分析理论和精神分析美学思潮,作为二十世纪非常重要的社会思潮。和学术思潮,其影响十分巨大,但学术界对其评价却莫衰一是。我们认为,从学理上说,精神分析理论是非理性思潮的继承和发展,但是在基本理念、研究方法及概念系统等方面却又十分不同;其美学思潮是一种用实证主义方法和理论研究解答美学现代性问题的学术思潮。  相似文献   

20.
胡塞尔对西方现代美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意向性理论与审美对象的存在形态;形式价值论与审美价值论;主体问性理论与审美主客体关系;生活世界理论与艺术的审美功能。考察胡塞尔对现象学美学、存在主义美学、解释学美学的影响,可以见出胡塞尔对当代西方美学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