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离子极化理论是离子健理论的一个补充。离子极化力的大小是指离子使其它离子变形作用的大小,无论阳离子还是阴离子都有极化作用。因为极化力大小直接影响酸碱的电离,所以本文对离子极化力对含氧酸碱的酸碱性的影响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2.
极化理论是离子键理论的重要补充。离子的极化作用是离子极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因为它决定着物质的不少属性。如物质熔、沸点的高低,洁解度的大小,水解性的强弱,以及物质的键型、晶型、颜色等等。因此有很多学者在离子的极化方面作了不少的研究工作。对每一种离子来说,都具有吸引任何一种电性相反的离子的能力,同时也能使其变形。  相似文献   

3.
一、离子的极化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离子是一种带正电荷或负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当它们相互远离时,每个离子的正电荷重心和负电荷重心是重合的;当它们相互靠近时,正离子吸引负离子的电子,负离子排斥正离子的电子,这样就使得离子的电子云发生了变形而产生了偶极,这种现象叫做离子的极化。  相似文献   

4.
化学键极性程度的定量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第一部分对化学键极性程度的定量判别方法做了简要回顾;第二部分作者定义了极化国子和变形因子两个物理量,计算了常见阳离子的极化因子及阳离子的变形因子大小,并提出了判断化学键极性程度的物理模型,计算了91个二元化合物分子中化学键的的离子性成分。  相似文献   

5.
在电场中放入电介质时,介质将在电场作用下被极化,因而在介质内部及表面便出现宏观电荷分布,称为极化电荷。电介质存在三种不同的极化机制,即电子极化、离子极化和取向极化。电子极化是组成介质中原子的电子云在电场作用下相对于原子核发生位移。而离子极化是组成介质分子的正负离子在电场作用下从其平衡位置发生相对位移。这种情况均在电介质中出现分子电矩,并且在介质内分子电矩的矢量和不为零。取向极化是具有固定的分子电偶极矩的一些电介质,在没有外电场作用时,因分子的热运动,介质内任一物理无限小体积内分子电偶极矩的矢量和仍为零,但在电场作用下分子电矩向电场方向转动,而在介质内分子电偶极矩的矢量和不为零。单原子的电介质只有电子极化,所有的化合物都存在离子极化和电子极化;某些化合物同时存在三种极化现象。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论述无机物颜色产生的因素基础上,运用离子极化理论讨论无机物颜色产生的原因及其变化规律。一般,随离子极化作用的增强,有利于颜色的产生或颜色逐渐加深。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四种估算二元异原子共价键的离子性百分数的方法讨论,初步找到估算共价键的部分离子性的思路和方法.对以元素电负性的大小确认二元共价键的离子性百分数给予新的补充,对片面突出电负性差值(△x)的作用而忽略键合原子周围环境因素的影响,求算共价键的部分离子性的思路和方法给予了纠正.  相似文献   

8.
无机盐在水中的溶解度可表示为Pkm=-lgS,S为重量摩尔浓度表示的溶解度。影响无机盐溶解度的主要因素是晶体的晶格能和组分离子的水合能以及溶解过程中的熵效应等。根据无机盐的溶解度与其组分离子的半径r、电荷Z的关系来分析,晶格能、水合能均与离子的极化作用有关。由于极化理论是离子键理论的重要补充,极化的结果可使键型发生改变,因  相似文献   

9.
常采用圆球模型研究高压电场作用下油中液滴的极化特性,对于变形液滴的极化特性研究报道较少;针对变形液滴,建立椭球液滴模型,运用椭球坐标系得到电场中长球形液滴内部电场分布,进而研究液滴变形对其极化特性的影响;通过算例计算分析,表明液滴大变形对极化影响较大,椭球模型在研究电场破乳动力学方面优于圆球模型。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离子的电子层结构、离子的极化作用和有机物分子中共轭体系等情况的分析,总结了物质显色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物质的内部结构出发,讨论了水溶液中金属离子,无机化合物的颜色与离子的电子层结构,离子的极化作用,配离子的形成,温度,晶格类型及分散度等的关系,说明了某些无机物的显色机理及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2.
同种类型金属硫化物溶解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离子极化作用和阳离子水合焓,在某些硫化物中可能离子极化作用或阳离子水合焓单方面起决定作用,而另一些硫化物中这两种因素均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3.
碳酸盐热稳定性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献在定量研究离子极化作用对硫酸盐热稳定性的影响时,引入称为中心原子稳定势的键参数函数作为定量标度,并计算验证了其分解温度。本文进一步探讨碳酸盐热稳定性与离子极化作用之间的定量关系,并应用中心原子稳定势预测其分解温度。1 中心原子稳定势碳酸盐加热到一定温度时便分解成相应的金属氧化物及气态二氧化碳; MCO_3(s)(?)MO(s)+CO_2(g). 根据离子极化理论,无机含氧酸盐热分解反应的难易程度,即其分解温度的高低,与中心原子对配位原子的极化力及金属原子的反极化作用有关。碳酸盐离子晶体中,占有晶格结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四种估算二元异原子共价键的离子性百分数的方法讨论,初步找三算共从是键的剖分离子性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简单电解质离子强度对孤东4^#原油油滴表面ξ电位的影响,结果表明,油滴表面℃电位绝对值并没有随离子强度的增加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而是在一定离子强度下出现了极大值或极小值,油滴表面同电荷离子的吸附作用、扩散层中离子交换作用、较高电位下的松弛阻滞效应以及油滴在外电场作用下的极化作用等都可造成上述现象的发生,但同电荷离子的吸附作用是影响油滴异常电动行为的重要因素.在较高离子强度条件下,电解质对双电层的压缩作用增强,油滴表面ξ电位绝对值随离子强度的增加持续下降.说明对原油乳状液体系,经典双电层理论只适用于离子强度较高、双电层厚度较小的体系,这一结论将对双电层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对于带缝运行的混凝土坝,裂缝的稳定性直接关系其安全性能,裂缝的时效变形反映了裂缝的稳定性和转异特征,可由时效的变化趋势对裂缝是否发生转异进行诊断.结合实际工程,基于裂缝的实测资料,利用小波分析提取裂缝的时效变形,然后采用相空间重构技术对时效变形重构相平面,由此识别裂缝的转异点,确定裂缝转异发生的时间,对裂缝的稳定性进行诊断.研究表明,所得结论与工程的实际情况一致.  相似文献   

17.
离子交换膜的选择透过性机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传统的双电层理论或Donnan膜平衡理论在解释离子交换膜的选择透过性机理上存在的局限性,提出了"空穴传导双电层"假说,认为离子交换膜在溶液中由于反离子的迁移在膜内留下"离子空穴",同时在膜的两侧形成"双电层"结构,"空穴"和"双电层"共同作用的结果使溶液中与反离子同号的离子能够通过离子交换膜,而与反离子异号的离子无法进入离子交换膜,从而使其具有选择透过性.在此基础上,用"空穴传导双电层"假说对离子交换膜在无电场和有电场作用的选择透过性进行了合理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考察了1-乙基-3-甲基咪唑四氟合硼酸盐([EMIM][BF4])和2-甲基噻吩(2-MT)、正己烷(HEX)、异丁基硫醇(IBT)的相互作用。采用GGA/PW91和DNP基组优化了结构,并用NBO和AIM分析了[EMIM][BF4]和2-甲基噻吩(2-MT)、正己烷(HEX)、异丁基硫醇(IBT)的氢键相互作用。[EMIM][BF4]离子对最稳定的气相结构表明,[BF4]-阴离子的F原子和咪唑环上C2-H2的氢键作用在形成离子对中起重要作用。[BF4]-阴离子和[EMIM]+阳离子支链发生氢键作用。[BF4]-阴离子趋向于C2-H2形成氢键,这说明,2-甲基噻吩(2-MT)、正己烷(HEX)、异丁基硫醇(IBT)吸附在[EMIM][BF4]上没有改变离子液体离子对的主要作用。[EMIM][BF4]和2-甲基噻吩发生π···C-H和氢键作用,而[EMIM][BF4]和正己烷(HEX)、异丁基硫醇(IBT)主要发生氢键作用。相互作用能表明,2-甲基噻吩优先吸附在离子液体上。  相似文献   

19.
离子极化理论在无机化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离子极化理论较全面、系统地解释了无机化学中有关离子晶体晶型反常的现象、无机化合物的颜色变化规律、无机含氧酸盐热稳定性等具体问题.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定性的解释,着重分析了极化作用对分子结构的影响,即使键长缩短,键型由离子键向共价键过渡,导致无机化合物出现晶型反常现象,并介绍了其性质变化的规律;二是半定量的解释,引入极化力、极化率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用量变的规律解释物质性变的规律.  相似文献   

20.
本文用分极化曲线法研究了Pt电极上HPO阳极氧化为P2O的动力学与机理.由分解得到的O2和P2O的极化曲线的Tafel斜率,低极化区两者均为2.303TR/βF;而高极化区两者分别为2.303RT/2βF和2.303RT/βF(其中β≈0.5).两者的动力学方程分别为:低极化区:高极化区:此外,还研究了F-、Cl-、SCN-和(NH2)2CS等添加剂对上述两过程分别的影响.发现F-离子在低极化区对两者均有加速作用,但对i(O2)的加速作用要大于对i(P2O)的加速作用,故使电流效率降低;在高极化区,F-离子对两者均有阻滞作用,当[F-]<2mol/L时,由于对i(O2)的阻滞作用要大于对i(P2O)的阻滞作用,故使电流效率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