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印度尼西亚海道关闭对气候的影响:一个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一个全球海洋环流模式及其对应的海气耦合模式,分别采用现代、6和14Ma以前的海底地形进行数值试验,研究澳大利亚北移对热带海洋环流特别是赤道西太平洋暖池形成的作用.使用现代气候强迫的单独海洋模式模拟结果表明,随着澳大利亚板块向北移动,印尼海道关闭可以导致热带太平洋海温增加,热带印度洋变冷;并且可以引起通过印度尼西亚贯穿流的海水来源的变化,即在14 Ma以前流入印度洋的水主要来自南赤道流,而在现代则主要来自北赤道流.海气耦合模式的结果在定性上与单独海洋模式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
2014年2~3月,在赤道西太平洋出现西风事件后,赤道东太平洋产生了显著的暖海表温度异常(SSTA),标志着一次El Ni?o事件开始发展,但随着4月份之后西风事件的减弱消亡,赤道东太平洋暖SSTA也随之衰减,指示着2014年El Ni?o事件的发展在6~8月停滞.资料分析表明,2014年2月,来自印度洋的MJO湿位相到达赤道西太平洋后,西风事件产生,触发了2014年El Ni?o事件.3月初,MJO干位相传播至赤道西太平洋后,西风事件开始减弱.3月中旬以后,东传MJO信号明显减弱,这时赤道西太平洋海表东风异常的发展维持与赤道西-中太平洋SSTA的纬向梯度联系紧密.在MJO信号消亡后,赤道西太平洋的海表异常东风通过风-蒸发反馈作用令当地暖SSTA逐渐加强,降低了局地海平面气压;同时该异常东风令赤道中太平洋混合层出现了明显的异常冷平流,抑制了赤道中太平洋的持续增暖,使局地海平面气压升高,从而加大了赤道西-中太平洋的纬向海平面气压梯度负异常,使得赤道西太平洋的表面异常东风维持加强.这种赤道西太平洋表面异常东风和赤道西-中太平洋SSTA纬向梯度异常的正反馈能够维持到8月份,导致西风事件减弱消失,造成El Ni?o事件的发展停滞.  相似文献   

3.
<正>假如木星上有天气预报,而你恰好居住在木星大红斑的旁边,那你听到的天气预报便可能是这样的:"预计风暴将持续几百年,风速每小时550千米。"天然实验室木星是太阳系最大的行星,看上去像一只彩绘的盘子,上面有与赤道平行的白色、黄色、红褐色的条纹和暗红色的斑块。最大的斑块位于木星的南半球,模样像一只红色的眼睛,直径接近地球的2倍。其实这个被人们称为"大红斑"的斑块,是太阳系中已知的最大风暴。自1665年卡西尼描述了它的存在以来,它便一直在那里,也就是说,这场风暴至少已经持续了大约350年。它还要存在多长时间?这一直是一个不断被争论的话题。近来有人声称,这个大红斑还将存在800年。  相似文献   

4.
地核风暴     
当地球的邻居金星和火星正时刻遭受着来自宇宙的致命辐射的时候,地球却在地球磁场这个“大盾牌”的保护之下平安无事。但是科学家最近发现,地球内部似乎正涌动着一场巨大的风暴,这场风暴正在使地球的磁场不断弱化,也许再过1000年,地球磁场就可能消失。这对地球来说意味着什么?  相似文献   

5.
赤道趣闻     
赤道线看得见吗?赤道是人们根据天文地理法则设想的,当然看不见。但赤道线横穿的刚果、肯尼亚、印尼和厄爪多尔等国确有看得见的各种"赤道线"。刚果:以立柱表示赤道线。他们将长方形石柱沿赤道线埋设,石柱高约一米,两根石柱之间则用粗铁链连着,所以,人们很容易跨越。肯尼亚:在首都内罗毕北部某地一饭店大厅里画有赤道线。客人们先在南半球喝一杯酒,跨过赤道线便来到北半球兴致勃勃地再喝一杯美酒。在基苏木城树立的赤道纪念碑,是长方形石碑,其上部为弧形,顶上有大地球  相似文献   

6.
动态     
《科学24小时》2014,(3):42-43
月环?它可不是月球本有的构成部分,而是一项来自日本的雄心勃勃的计划——环绕整个月球赤道建设太阳能电池板,并将其采集的电力传输回地球。由于福岛核事故的影响,日本国内的电力供应出现巨大危机。在此背景下,这项计划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7.
在网上学习的热潮下,研究者们正在寻找教授科学实践技能的新方法。学术界正经历着一场风暴。这场风暴来自MOOC——一种能让数以万计的学生同时听到大学讲座的"大规模网络公开课"。在大约一年的时间内,世界各地的高校已经迫不及待地成为了MOOC公司的合作伙伴。很多人认为此举将引发高等教育界的革命。但在很多教育界人士看来,MOOC还远不足以引爆革命。在线讲座视频能够传授知识、公式和概  相似文献   

8.
通过资料分析,对比了东太平洋型El Nio(EP-El Nio)和中太平洋型El Nio(CP-El Nio)的生消演变与赤道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异常的关系.其结果表明:两类El Nio与赤道西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异常都有明显的负相关,但在不同相位阶段相关性的变化明显不同;两类El Nio的发生与赤道温跃层结构的变化密切相关,但其生消演变过程中温跃层东西向的梯度和显著变化的区域以及温跃层振荡的幅度和时间都有显著差异;两类El Nio生消过程中,赤道次表层海温异常的传播演变均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暖SOTA的聚集时间、强度、持续时间以及位相反转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此外,两类El Nio事件中,次表层海温异常的传播有着明显不同的路径:东太平洋型主要的传播回路在赤道及其北侧,在赤道以南虽有SOTA的传播,但没有形成显著的回路;而中太平洋型主要的传播路径在赤道及其南侧,在赤道以北其传播路径则远不如赤道以南清晰.本文还初步讨论了两类El Nio与赤道纬向风异常关系的异同,结果表明EP-El Nio更多是对赤道中西太平洋大范围异常西风的响应;而CP-El Nio则更多是对赤道西太平洋地区异常西风的响应,并且一定程度上需要赤道东太平洋区域异常东风的配合.  相似文献   

9.
江淮梅雨和赤道太平洋区域海温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江淮梅雨由江南梅雨和淮河梅雨两个部分组成. 江南梅雨集中在6月下旬, 淮河梅雨出现在7月上中旬. 1998年以来, 江南梅雨、赤道太平洋的表层和次表层海温异常都经历了重大的年代际调整. 进入21世纪以来, 江南梅雨量与淮河梅雨量之间出现了完全相反的趋势变化和准两年振荡. 1999~2000年的强La Niña之前, 海洋增暖在赤道东太平洋. 进入21世纪以来, 赤道太平洋次表层海温距平信号集中在日界线附近露头, 是赤道中太平洋表层海温增暖的早期信号. 2003, 2005和2007年是淮河流域的多降水年, 也是前期冬春赤道中太平洋海温正距平的年份. 一个关系表明, 冬春赤道东(中)太平洋的增暖事件对应江南地区(淮河流域)梅雨量偏多.  相似文献   

10.
符淙斌 《科学通报》1987,32(16):1241-1241
赤道太平洋海面温度的异常增暖是El Nio现象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合成模型和常用的实变量EOF分析指出,主要增暖区位于赤道东太平洋。符淙斌等根据El Nio时期赤道太平洋海面温度经向廓线的EOF分析,揭露了主要增暖区位置不同的几类El Nio事件,即除了赤道东太平洋增暖的经典模型外,还存在着主要增暖区在中部和西部太平洋的  相似文献   

11.
印度洋海温偶极子和太平洋海温异常   总被引:35,自引:2,他引:33  
李崇银  穆明权  潘静 《科学通报》2001,46(20):1747-1750
用近百年观测资料分析了赤道印度洋海温(SST)变化,其偶极子型振荡的特征确定存在。这种偶极子型振荡在9-11月最强,而在1-4月最弱;还表现出有年际变化和年代际变化。这个偶极子的正位相型(海温西高东低)一般强于其负位相型(海温东高西低)。尽管在极个别赤道印度洋海温偶极子似乎独立于太平洋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但总体而论,赤道印度洋海温偶极子与赤道太平洋海温偶极子(类似反ENSO模)有很好负相关。联系它们的主要物理过程主要是赤道大气纬向(Walker)环流的异常。  相似文献   

12.
无论是我国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还是国外的卫星发射系统,其发射场无一例外选择在陆地,这并不意味着陆地发射是最佳方案。 “借”力 火箭的运载能力是能否将卫星送上太空的关键,火箭的垂直发射能提高火箭的运载负荷能力。据专家估算,在赤道上进行海上发射,运载能力可以比陆地发射综合提高30%,这是一个令人神往的数字!  相似文献   

13.
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的发射很困难,技术很复杂。但如果一个国家的卫星发射场建在地球的赤道上,那这种卫星的发射就简单多了,在赤道上由西向东发射,达到要求的轨道高度,在适当的位置定点,问题就解决了。可惜的是,许多发射卫星的国家不在赤道上,也不可能在赤道上建立卫星发射场。这样给卫星的发射带来了许多的困难,要经过几次的轨道变换才能成功。现在我们结合下面的图来看看地球静止轨道卫星是如何发射的。  相似文献   

14.
地球内核的地震波速各向异性与其自转有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斌  张群山  王宝善  傅容珊  H. Kern  T. Popp 《科学通报》1999,44(11):1209-1211
地球内核相对于外部地球存在差异的转动,固体内核表面相对于液态外核运动的线速度在赤道上最大,在两极为零,因此内核生长速度在赤道附近比两极处快,引力作用将驱动某内部的物质内赤道向两极流动使其保持近似球形,与这一流动相应的轴对称应力场使得六方紧密堆积(hcP)铁晶体的c轴沿内核自转轴方向排列,导致地震波速度各向异性。  相似文献   

15.
云雾森林     
在地球的赤道地区,分布着大片的热带雨林,这里湿气缭绕,藏匿着数也数不清的神奇。不过,“居住”在赤道的并非只有热带雨林,一些看似怪异的世界也悄然生存于这里,其中就包括“云雾森林”。 百“云”朝“峰” 在赤道附近,除了覆盖着热带雨林的低地之外,还有相当大面积的  相似文献   

16.
<正>赤道地带,按理说应该是终年炎热的,但是有谁会料到,在那里竟然也会有终年积雪的高山、冰河甚至还有企鹅。赤道上的雪山赤道上的乞力马扎罗山位于坦桑尼亚东北部,是非洲的第一高峰,海拔5895米。山顶常年被积雪覆盖,人们很难见到它的全貌。无独有偶,南美洲的科托帕克希  相似文献   

17.
如同地球赤道一样,月球赤道是月球上最热的地方,也是太阳光最强的区域。科学家们设想,如果绕着月球赤道系上一条太阳能“腰带”,即铺设一圈太阳能电池板,每年可发电13万亿度。  相似文献   

18.
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结合我国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160站月平均降水资料(1970~2012年),在以前工作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索马里与澳大利亚北部低空越赤道气流的协同变化与我国夏季降水异常型的联系.结果表明:该二支越赤道气流的反相关协同变化(seesaw)与我国西南-东北走向的降水异常型密切相关.当索马里越赤道气流偏强(偏弱)而澳大利亚北部越赤道气流较弱(较强)时,我国夏季降水型呈西南-东北走向,即长江上游和中游、黄河流域以及华北大部分地区降水偏多(偏少).这种联系的产生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变化有关,在各月份的表现不尽相同.对应索马里越赤道气流增强和澳大利亚越赤道气流减弱,7月副高西伸,8月副高位置偏北.由于这种越赤道气流间的反相关关系从5月开始出现,在整个夏季有很好的持续性,所以它对我国夏季西南-东北走向的降水异常型具有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19.
视野     
《大自然探索》2014,(9):4-11
木星大红斑变小了 木星的标志性特征——大红斑(一个翻云覆雨的巨型反气旋风暴区域)已变到迄今为止的最小地步。哈勃空间望远镜最近的观测证实,大红斑的直径仅为16500千米。而19世纪的观测记录是:大红斑在其长轴的宽度为41040千米。美国宇航局“旅行者号”系列飞船在1979年的观测结果为:大红斑的直径是23335千米。  相似文献   

20.
正这是一个了无生机、尘埃遍布的沉寂世界。满月之夜,当我们把天文望远镜对准月球,会发现月亮左侧有一片巨大的暗区。2020年12月1日,一位来自38万千米外的中国"客人",造访了沉寂51年之久的月球风暴洋。1966年,来自苏联的月球9号探测器首次成功完成月表软着陆。它向世界宣告:月球表面是坚固的,人类完全可以降落在月球上,不必担心会陷入月壤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