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流强度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城市流强度的定量分析方法对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流强度及其结构进行系统分析,揭示山东半岛城市间的相互作用与定量联系,可为山东半岛城市群的规划、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以城乡收入比为指标,采用变异系数、泰尔指数及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等方法,分析2000-2015年黄河经济带县域城乡收入差距的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探索其作用机理.结果显示:(1)整个经济带的城乡收入差距在整个研究期表现为波动下降状态,近期有进一步下降的趋势.(2)从空间分布看,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区域在西南部占据主导并形成连绵区,城乡收入差距较小区域在中东、东部地区且在山东半岛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及经济发达区形成连绵分布区.(3)从空间关联特征看,主要以HH区和LL区为主,表明空间上存在集聚性.显著HH区在青海省南部、甘肃省南部和东部及吕梁山区形成连绵分布区,显著LL区逐渐在山东半岛城市群和河南省中北部区域、内蒙古东西两侧区域等集聚分布.(4)从影响因素看,地形地貌发挥重要的"本底"影响,经济发展水平起基础性支撑作用,乡村振兴层面的"产业兴旺"起重要的支撑作用,"五化"的交织作用明显,电子商务业发挥的作用在不同区域表现不一致,"路径依赖"的效应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3.
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基于可达性指标与引力模型等方法分析高铁对研究区交通可达性与经济联系的影响。结果表明:(1)高铁开通后各沿线城市加权平均出行时间明显降低,时空收敛效应显著,并呈现出明显的核心边缘特征;沿线各城市日常可达性大幅提升,可达性的空间分布呈现明显的“廊道效应”,变化率呈现出较强的等级性与层次性。高铁的开通也促进了半岛城市群空间公平性的提升,全域交通可达性趋于公平分布。(2)高铁重塑了山东半岛城市群的经济联系格局,高铁建设后的经济联系网络呈现出沿高铁轴线分布的特点,形成以济南、烟台为经济联系网络双核心的格局。各沿线城市的经济联系总量差异显著,以济南为核心的对外经济联系强度优势明显。受高铁布局的影响,山东半岛城市群经济联系总量空间布局以济南、潍坊为双核心且中心性不断增强。最后,就依托高铁建设如何推动半岛城市群区域经济健康发展问题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4.
以烟台港、青岛港、潍坊港、东营港、日照港等8个山东典型港口为研究对象,充分考虑山东半岛、渤海湾及鲁南地区发展的特殊性,结合山东省港口资源整合的大环境及各港口经济发展现状,综合剖析区域港口之间的差别及组建港口联盟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对2011年至2017年山东各港口的相关面板数据进行向量自回归,分析港口与经济发展间的相互作用,并通过固定效应回归模型,进一步研究具体因素对区域港口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区域港口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互动效应,且港口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程度要强于经济的反向影响。具体来看,地区经济水平、产业结构及基础设施等异质经济因素对山东区域港口发展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江璐璐  师谦友  陈昱  王曼 《河南科学》2013,(11):1998-2003
区域可持续发展潜力的测度是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的重要研究内容,是我国主体功能区划的重要依据.选取关中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并以中原、山东半岛城市群为对比,建立了一套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结合AHP方法来确定相关指标权重,对关中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潜力进行了测度,得出阻碍关中城市群提高其发展潜力的因素.①从时间尺度来看,关中城市群近几年发展潜能随时间发展不断增大,其发展潜力总分由0.245提升为0.291,并且各项分指标的得分都有所提高.②从城市群间横向对比而言,关中城市群的发展存在诸多不足,城市群规模偏小,辐射力不足;基础设施较为落后,与发达城市群差距较大;城市群的开放度不够,对外资的吸引力较小,利用率较低.  相似文献   

6.
城市群的形成是经济高度一体化的结果.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形成高度发达的分工合作和优势互补是构成城市群整体效应和综合竞争能力的荩础条件.本文针对相似系数法和区位熵法等传统产业结构度量方法的不足,将区位熵和灰色关联分析法相结合,对山东半岛城市群产业结构进行了测度研究,揭示了产业结构的总体相似程度、比较优势和区域分工的程度.  相似文献   

7.
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形成离不开区域内自主创新能力,这也是保证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根本动力。产学研合作模式作为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研究其运行机制、影响因素和相关理论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高校在研究产学研合作模式运行理论的基础上,应分析产学研合作模式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结合实际中影响产学研合作模式运行的阻碍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对策,以期为解决产学研合作模式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供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城市群综合竞争力动力机制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必然要求重视和加强城市群经济的发展.本文在界定城市群综合竞争力概念的基础上,阐述了城市群综合竞争力的动力机制,将城市群的综合竞争力驱动因素归纳为集聚竞争力、个体城市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区位竞争力和制度竞争力.通过对我国现有城市群的分析,指出我国城市群竞争力较弱的原因主要在于群内城市分工协作不明、产业同构化严重和一体化程度不高等,因此提高区域一体化程度是未来提升城市群综合竞争力的关键,为此要采取相应的战略和对策.  相似文献   

9.
结合结构洞理论分析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创新动力的形成,并建立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创新动力机制模型,探讨模型内各动力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及其运行机理;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实践发展提出了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0.
城市群、都市圈、产业带和经济区等的不断涌现,使得跨行政区域的城市群和产业带研究正在成为区域经济研究的热点.借助基尼系数的产业结构和产业效应分解,研究1995~2009年辽宁沿海经济带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产业结构的分解表明,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差异是导致辽宁沿海经济带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第一和第二大因素;产业效应的分解显示,集中效应是引起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变化的最主要因素,产业结构的重组亦是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扩大的主要因素.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研究辽宁沿海经济带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认为大连、营口、盘锦沿线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盘锦、锦州、葫芦岛渤海沿岸与大连、丹东黄海沿岸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11.
摘要:区域经济联系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选取城市流、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对城市群内部空间联系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①长株潭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的集聚辐射能力大致相当,环鄱阳湖城市群产业劣势相对明显,集聚辐射能力与二者存在较大差异;②长株潭城市群城市整体经济水平均衡,武汉城市圈武汉市最为发达,但两极分化最为严重,环鄱阳湖城市群联系较为松散;③长株潭城市群整体经济联系呈现多中心结构的均衡态势,武汉城市圈整体联系出现武汉、宜昌的双峰型结构,环鄱阳湖城市群联系较为松散。  相似文献   

12.
城市群作为区域空间演化的高级形态,是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有着自身演化的规律.本文以欠发达地区青海东部城市群为例,着重阐述其建设的基本条件是否能够真正推动城市群可持续成长,并进一步就建设应寻求的基本路径做了客观解析,由此为推进全省城镇化及促进城市群建设寻求合理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3.
高速公路的出现和发展,深刻影响着城市群内空间的相互作用,研究这种作用则有助于把握城市群空间结构发展演化的规律和机制.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为例,运用引力模型、边界模型、高速公路空间袭夺效应模型和城市群空间紧凑度模型进行计算和分析.结果发现,城市群内空间引力的变化与高速公路密度水平紧密相关,高速公路建设和运营影响着区域城市群内各城市之间对空间的争夺,并产生不同的袭夺效应,城市群空间紧凑度也提高.同时,提出了"高速公路空间袭夺效应"的概念及公式,以定量分析高速公路在某时间段内对两城市之间空间袭夺所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交通、通讯条件的改善,城市联系愈来愈密切,并呈现出网络化的特征.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为例,选择城市主要外向服务部门从业人员指标,根据城市流强度计算公式,探讨其在城市联系定量研究中的应用,并分析影响城市联系的主要因素,以此为加强城市联系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山东半岛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综合测度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针对山东半岛城市群资源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人口发展状况,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构建可持续发展综合测度体系,并进行定量评价;在聚类分析基础上呈现量化结果的空间分异特征,即山东半岛东、西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高于中部城市,并在空间上表现为分区群聚分布特点.最后,对半岛城市与省内其它9城市资源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了横向比较,从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角度提出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6.
通过建立城市竞争力综合指标评价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计算江淮城市群11个城市在2 001~2 010年4个时间断面上城市竞争力主成份得分和综合得分,并对其进行评价和排序,依据评价结果揭示江淮城市群11个城市竞争力的综合演变、主成分演变特征,进而探究其时空演变趋势。通过分析4个时间断面上的城市竞争力等级分布图和空间插值图,揭示江淮城市群11个城市竞争力的空间分异特征和空间扩展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世界海洋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对海洋认识的深化,以海洋经济为主体的"蓝色经济"正日益成为各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领域,蓝色经济和蓝色经济区建设已经成为广受关注的热点。本文从区域经济理论和海洋经济理论的视角进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研究,从经济学角度提出了蓝色经济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科学内涵,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乃至全国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