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高中新课程改革已经在全国各地广泛开展起来,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观念和课堂教学都提出来新的要求。本文根据新课程下的教学应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等理念,提出了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角色观念、教学方法及模式等几点转变。  相似文献   

2.
孟翔 《科技资讯》2007,(8):158-159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是新课程《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理念。本文通过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满足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达到发展学生个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在国内课改教育深入推进的过程中,素质教育的理念渐渐成为了教师最基本的教育要求。初中体育教育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实际条件,以此为依据设置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确保学生的体育技能、体育素质得到全方位成长。教师需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主动调整教育思路,用分层教育的方式,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开展体育教学,使学生具备健康的心理与健康的体魄。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与方法,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要求。新课程改革赋予了体育课程全新的基本理念:健康第一;培养兴趣;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等。这些都要求体育教师能充分理解和把握课程改革的精神内涵,创造性地运用于教学实践,实现教学过程的转型。  相似文献   

5.
李世明 《科技信息》2010,(25):235-235,247
新体育课程标准指出,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充分照顾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确保人人享受体育健康的乐趣。体育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显著特点是:直观性较强,师生共同活动,教与练的密切配合贯穿于整个课堂。体育课中如果有一个好的情感环境,就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有兴趣,精神振奋。充分发挥体育教育中的情感功能,这对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6.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阳光体育"活动属于学校体育,是学生体育权利实现的有效举措。"阳光体育"和"健康第一"理念的实践与落实,是学校体育事业健康发展和学生体育权利实现的必需保障。  相似文献   

7.
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与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立足于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这个根本,以体育教学课程体系改革为核心、以公共体育课程中分专项菜单式身体素质锻炼库为手段、以学生个体体质健康状况的报告→预警→干预三级制度为保障,建立与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相吻合的新型体育课程体系。通过课程一体化,将"体质教育"与"技术教学"有机结合,真正形成一个关注学生健康成长、符合时代要求与发展方向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8.
王磊磊 《科技信息》2008,(31):211-211
高校体育教学工作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关键。现阶段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要素是坚持"健康第一"为指导,以发展学生身体、心理健康为主要依据,进而对高校体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考如何才能让高校公共体育课朝着更加健康、更加符合学生兴趣、更加培养学生体育能力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
王春玮 《科技信息》2010,(8):273-274
分析当前高校田径教学与学生健康发展的关系,讨论田径教学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素质的重要作用。根据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提出了高校田径教学与学生健康发展休戚相关的几个方面;突出素质教育,重新确立田径教学的重要地位;结合学生的健康发展,把多种教学融入到田径教学中,调动学生田径课上的积极性;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夯实的基础;实现"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田径教学。  相似文献   

10.
随着历年来体育中考制度的日趋完善,以往传统的上课方式已经难以适应体育中考的要求。本文提出了"男女分班、选项"的分层教学模式,体育教师能更好地根据男女个体差异,各中考项目的特点,能更科学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进一步提高学生体育中考成绩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董蕊草 《科技资讯》2010,(22):208-208
本文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教育教学中遇到实际困难的分析与研究,通过全面了解学生,合理进行分类;灵活运用"一主多副"的教学方法,以良好的教学氛围作保障,做到"因材施教,区别对待"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与提高,从而达到优化体育课堂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好的教学模式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应与时俱进,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实行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运动兴趣;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重视学生人际关系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三维健康观,注重学生人格发展;与信息化社会接轨,向现代化和多元化教学模式发展.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好的教学模式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应与时俱进,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实行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运动兴趣;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重视学生人际关系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三维健康观,注重学生人格发展;与信息化社会接轨,向现代化和多元化教学模式发展.  相似文献   

14.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确保每一名学生受益。  相似文献   

15.
采用文献资料法,对即将实施的体育健康教育中,课外群众性体育活动的作用比照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目标领域进行探讨,研究认为:学校课外群众性体育活动在4方面可以发挥其健康教育的独到功能:①传播人类社会的体育文化,引导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能,符合健康与体育教育的技术技能目标领域的要求;②满足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增进健康,符合体育与健康教育中的学生身心发展目标要求;③在课外群众性体育活动中,学生能将体育课上所学的技术学以致用,实现运动参与,社会健康与体育教育运动参与目标要求;④有利于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学生终身体育。  相似文献   

16.
《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对体育课的目标、任务等方面做了较大修改,强调体育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根本目的,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同时注重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为终身进行体育锻炼打下基础。教学目标的定位决定了教学评价的方向,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在综合评估基础上,更加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运用课堂教学评价这个杠杆作用来促进《体育与健康》教学的改革。从而达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王林 《科技知识动漫》2010,(17):118-119
新课标强调体育课程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注意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因此,应对传统体育学习评价方式进行改革,从更多层面更科学的去评价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体育学习评价是整个中学体育课程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如何在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正确有效地进行体育学习评价,真正发挥其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穆岩 《科技资讯》2014,(34):163-163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依据《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在高中阶段让学生掌握1~2两项体育特长是《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高中体育教学提出的教学改革任务,同时也是素质教育对高中体育教学的要求,选项教学是以注重"三基",即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给学生创设一个自主与探索的平台,充分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树立师生教学互动的新理念教学方法。目前该校高中体育课上已经采取体育选项教学,就此谈谈体育选项教学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终身体育理念下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内容改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晨亮 《科技信息》2010,(31):I0021-I0022
本研究在2002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院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的指导下,"健康第一"、"素质教育"、"终身体育"思想的指导下,提出合理有效的体育课程内容结构体系,达到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能力的近期效益,为学生终生从事体育打好基础的长期效益。  相似文献   

20.
肖玲 《科技信息》2012,(12):262-262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将中小学的体育学习划分为六级水平,并在各学习领域按水平设置相应的健康水平目标。因此,体育课程目标越来越关注学生身心健康的协调发展,课程内容也越来越多样化,课程评价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和课程的建设。随着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体育教师的角色与地位势必需要重新定位。本文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运用文献资料法及新的"健康"概念,提出新型体育教师在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必要性。为适应当今体育课程建设的需要,体育教师一方面要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要更新观念、转变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