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研究UV-B辐射对冬小麦品种9858、NCw4、科遗26和泰山269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鲜重可以作为评价供试品种苗期对UVB耐性强弱的指标,9858和科遗26为耐UV-B品种,NCW4和泰山269为对UV-B敏感品种.低剂量(15μW/cm2)的UV-B辐射促进冬小麦幼苗生长,高剂量(25μW/cm2)的UV-B处理对敏感品种抑制作用大,对耐性品种抑制作用不明显.UV-B处理下,各品种叶色值变幅较小,丙二醛和类黄酮含量增加,但类黄酮含量的变化与品种对UV-B的耐性间未见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2.
研究UV-B和不同浓度ABA对冬小麦幼苗的影响,评价冬小麦幼苗对UV-B辐射增强的耐性.探讨ABA与UV-B是否存在相互作用.以冬小麦120品系做为试验材料,冬小麦幼苗用浓度分别为0.1、1.0、5.0和10.0μmol.L-1的ABA和强度为20μW.cm-2的UV-B进行复合处理,并测定测量株高、干重、荧光、叶色、电导率、丙二醛(MDA)和类黄酮等生理指标.结论为UV-B处理组的冬小麦幼苗株高、叶色、干重、PSⅡ的电子传递(F0)以及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都受到抑制,而MDA、类黄酮含量和相对电导率都增加了.ABA处理组的冬小麦的干重、Fv/Fm以及叶色值随ABA浓度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浓度为1μM时达到最大值.UV-B和ABA复合处理组的冬小麦株高、干重、Fv/Fm和叶色也受到抑制,但是抑制程度比UV-B处理组的低. 相似文献
3.
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往往会受到各种非生物因子的胁迫,其中温度是影响植物生长的主要因子.以18个冬小麦品种为材料,在幼苗期用40度的高温处理,研究高温对冬小麦品种幼苗叶片色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高温处理的18个冬小麦品种的叶绿素含量都呈增加的趋势,其增加的机理可能是由于高温抑制了幼苗的生长速度,导致叶绿素含量相对增加了.作为保护性色素,高温处理诱导了叶片的花青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增加.不同的品种对高温胁迫的反应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室内盆栽实验,研究了地表UV-B辐射增加对冬小麦碳氮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的抽穗,UV-B辐射对碳代谢的影响表现为,UV-B辐射增加条件下,可以显著降低小麦呼吸速率。小麦叶片鲜重、地上部分鲜重均显著减少,根干重无显著差异。减少了叶绿素a,b含量及叶片中可溶性糖的含量,增加类胡萝卜素含量;UV-B增加对小麦叶片中N代谢过程的影响表现为:对N2O的排放影响不显著,但显著增加了可溶性蛋白质、游离氨基酸含量,促进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抑制硝酸还原酶活性,而对硝态氮、全N、全P含量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张文会 《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3(4)
紫外线是到达地面的太阳光的一部分.20世纪以来,由于多种原因,导致平流层臭氧层变薄,因而到达地表的紫外线B(UV-B)的辐射增强,对地球生物产生严重影响.本文综述了紫外线辐射增强对水稻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影响,以及水稻的自我防护与修复机制的研究现状与动态,展望了今后紫外辐射增强对水稻影响的研究重点与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7.
几个高蛋白冬小麦品种在冀东地区的生态适应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全国不同生态类型区的8个高蛋白冬小麦品种为材料,试验研究了其在冀东地区的生态适应性,并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超优66和京农97-86两个品种单株次生根、单株干物重、分蘖成穗率、籽粒产量以及蛋白质产量均较高,成熟期适宜,抗倒性较好,适宜在冀东地区大面积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8.
黄葛树对土壤铅、镉污染耐受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黄葛树为实验材料,通过盆栽实验研究梯度浓度土壤外源铅胁迫(0,250,500,900mg/kg)、外源镉胁迫(0,5,10,20,30mg/kg)对黄葛树形态生长、生理生化特征的影响,旨在综合评价黄葛树对土壤铅、镉污染的适应性,为黄葛树对土壤铅、镉污染的修复潜力研究提供基础.结果表明:250mg/kg铅污染胁迫与5mg/kg镉胁迫对黄葛树株高、地径净生长量、可溶性糖质量分数、SOD活性均无显著影响;250,500mg/kg铅污染与5,10mg/kg镉污染显著增加了黄葛树叶片叶绿素质量比;实验组MDA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实验设置污染浓度内,900mg/kg铅胁迫与30mg/kg镉胁迫对黄葛树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强.研究说明:土壤铅、镉污染对黄葛树生长的影响具有低促高抑的特点,500,10mg/kg是铅、镉胁迫对黄葛树生长产生抑制作用的临界质量比,此临界质量比与土壤污染标准相比较可得黄葛树对镉胁迫的耐受性更强. 相似文献
9.
10.
戴良香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1997,(3)
选用14个在不同时期推广的冬小麦品种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冬小麦对氮素养分的吸收累积动态的规律变化是一致的,但在小麦生长的各生育时期对氮素的吸收累积量有所差异。开花期,氮素在穗中的分配比例前期品种低于后期品种;成熟期,滞留在营养器官中的氮量高于后期品种。随着品种的更替,花后吸氮能力增强,氮素利用效率增强,最大吸氮速率出现的时间延迟10d左右,后期品种对氮素的吸收能力增强。 相似文献
11.
通过喷施和根灌多效唑试验,发现冬前、单棱期、二棱期施用多效唑都能缩短基部第一、二节间长度,增加茎壁厚度、机械组织厚度和维管束数目.提高植株抗倒伏能力.施用多效唑能增加穗粒数降低粒重;在对照发生倒伏情况下表现增产效果,但在对照正常生长情况下,没有增产作用,而根灌处理还有减产趋势. 相似文献
12.
多效唑对小麦生长,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初步研究了多效唑对小麦生长动态,籽粒产量及蛋白质含量的影响,主要结果是:喷施多效唑能明地抑制茎节及叶片的生长,使株高降低,特别是对上部间的伸长抑制较严重,但节间,叶片和穗部的干物质积累却有增加,不同喷施浓度处理中,以喷施200mg/L多效唑处理的产量最高,不同氮肥基础上喷施多效唑的产量平均比对照增产幅度为6.44-10.00%,喷施多效唑对蛋白质含量的增加也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为给有机肥在小麦高产和淀粉品质调优栽培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2007~2008年度在盆栽条件下以强筋类型郑麦9023和中筋类型豫麦49-198两种冬小麦为供试材料,研究增施有机肥对两种冬小麦品种产量与籽粒淀粉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有机肥处理提高了两种冬小麦品种的单位面积成穗数、千粒重和产量;同时提高了籽粒中直链淀粉含量,降低了支链淀粉和淀粉支/直比例;降低了淀粉粒总量,且B型淀粉数量与体积减小明显.在本试验条件下,增施有机肥处理有利于强筋和中筋冬小麦品种的产量的提高,但不利于这两类小麦淀粉品质的改善. 相似文献
14.
15.
根据生物问遗传学原理,分析了26个黄淮麦区小麦品种对15个叶锈菌系的抗性状况,抗性最好的品种是徐州174,毒力频率为33.3%,毒力频率低于60%的仅有百农64、徐州8697等7个品种,2号和3号叶锈菌系的抗源品种最多,有22个,而14号和15号叶锈菌系无一抗源品种。总之,供试品种的抗叶锈性较差。 相似文献
16.
对库车县建国以来历年种植的冬小麦品种的来源、引进目的、种植年限、产量表现、推广面积、抗病虫能力、增产潜力、生态特点和淘汰原因等进行了调查,从而为找出该地区最适于种植的高产、优质品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降水对徐州地区冬小麦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降水过多或过少引起的湿害、干旱是影响徐州地区冬小麦产量的重要因素.对徐州地区1990~1999年的降水量与小麦单产间的关系作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徐州地区冬小麦的气象产量与当年3~5月的降水总量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8.
以四川地区冬小麦干旱灾害为例,利用气象数据、产量数据、地理信息数据以及农业经济等数据,在小麦作物气候适应性分区的基础上,选取灾害强度、地形、河网、作物种植分布等要素作为风险因子,应用层次分析法建立灾害风险区划指标体系,从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和抗灾能力4个方面进行分析,建立适用于四川省冬小麦干旱灾害的综合风险区划模型并计算风险指数,借此将四川地区划分为由高至低的5个风险等级区域.结果表明,针对冬小麦的四川地区干旱灾害风险水平具有显著的地域分布差异,高风险和较高风险区主要集中在四川盆地中部及西部的浅丘和中高丘陵区,此外受季节性干旱气候控制的攀西农区风险水平也较高. 相似文献
19.
冀东地区冬小麦京冬8号晚播的生长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田间试验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冀东地区冬小麦京冬8号晚播高产(8111.52kg/hm^2)水平下植株的生长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出苗后植株鲜重、干重不断增加,分别在开花后24d,成熟时达一生最大值。其中,植株鲜重以拔节至挑旗增长速度最快(占最大值的42.13%),干重以挑旗至开花增长速度最快(占最大值的36.73%)。开花后,子粒鲜重、干重开始逐渐增加,成熟时达最大值,期间,以开花后12-24d子粒鲜重、干重增长速度最快,分别占最大值的51.11%和50.48%;出苗至挑旗,植株干物质的分配以叶片、叶鞘为主;挑旗至开花后12d,植株干物质分配以茎秆为主;此后,干物质向子粒中的分配迅速增加,成熟时,植株积累的干物质主要贮存在籽粒、茎秆中,分别占植株总干物重的36.93%和36.86%。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