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大熊猫电刺激采精及精液冷冻保存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对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研究中心的9只5.5-16.5岁的雄性大熊猫进行了17次电刺激采精,其中3只是能进行自然交配并繁殖了后代的种公兽,比较研究了精液离心、不同稀释液和冷冻方法对大熊猫精液超低温冷冻保存后的活力、运动状态、精子和顶体形态的影响。细冷冻是1种较好的超低温冷冻精液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在一定条件下,分别采用PMSF,DTT,PCMB,NBS,TNBS,SUAN,BrAc及IAc等化学修饰剂,选择修饰背角无齿蚌碱性磷酸酶的多种氨基酸残基,并测定其酶活力变化。结果表明,PMSF,NBS,TNBS,SUAN和DTT的修饰能显著抑制酶的活力,而且活力的降低程度与修饰剂的浓度相关。BrAc,IAc和PCMB的修饰不表现对酶的抑制作用。初步认为,Ser,Lys和Trp残基是背角无齿蚌碱性磷 相似文献
3.
从形态学的角度探讨了大熊猫对松花竹(Fargesia sp.)笋细胞壁的利用状况,利用石蜡切片、半薄切片和超薄切片技术,通过光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对比研究野生大熊猫食物和粪便中的松花竹笋细胞壁的形态。发现竹笋经过大熊猫的消化后,其细胞壁在形态上有明显的变化,薄壁细胞细胞壁变薄,厚壁细胞初生壁和次生壁都有部分消失、缺损或扭曲。 相似文献
4.
LI DeSheng~ CUI HengMin~ WANG ChengDong~ LING ShanShan~ HUANG Zhi~ & ZHANG HeMin* China Research Conservation Center for the Giant P a Ya’an China Medical College of Animal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Key Laboratory of Conservation Biology for Endangered Wildlife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State Conservation Center for Gene Re- sources of Endangered Wildlife Hangzhou 《科学通报(英文版)》2011,56(24):2559-2564
Captive populations provide a precious genetic resource for endangered animals and a source of individuals for reintroduction to depleted habitats. Therefore, accuracy in determining paternity is of vital importance for managing captive populations and in selecting representative individuals of known genetic characteristics for release. In this study, we established a fast and effective method to conduct paternity testing for captive giant pandas in the Wolong population. This technique uses two highly poly... 相似文献
5.
《科学通报(英文版)》2008,(18)
Chemical communic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kin selection and mate choice in mammals. The covariance of odor-genes of rodents has been documented and kinship odor has been proposed and termed, yet little is know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netic relatedness and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kinship odors. Giant pandas (Ailuropoda melanoleuca) rely substantially on chemical communication to mediate their social interactions.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netic relatedness and compounds in the urine/anogenital gland secretions, we compared the similarities between genetic relatedness and the chemical profiles of anogenital gland secretions and urine via lineage construction and GC-MS (gas chromatography and mass spectrometry). We found that information about kinship odors was present only in the urine of male adults in the mating season but absent in the non-mating season. Adult females and all sub-adults did not have such kinship odors in either mating or non-mating season. Therefore, kinship odor in the panda was contingent on age, sex, and season. 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about the condition-dependent expression of kinship odor, which may have a sig- nificant implication in the practice of panda conservation in relation to chemical communication and sexual selection. 相似文献
6.
大熊猫咬节分布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冕宁县冶勒自然保护区随机采在熊猫粪便两团。,全部测量其咬节长度,用偏度,峰度和偏峰度联合检验,证明其咬节分布符合正态分布,为野外大熊猫数量调查和年龄判断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马边大风顶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种群数量及动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者于1991年~1992年对凉山山系马边大风顶自然保护区大熊猫进行了野外生态调查.使用逆向截线法和样带法,以粪便为间接指标,调查了大熊猫的数量,并与传统的方法比较.结果表明,保护区内现有大熊猫36±6只,以粪便大小、咬节长度和消化程度等确定了该种群的年龄结构,并结合种群的分布特征,对其动态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大熊猫近40年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锦矗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14(2):99-103
近40年来大熊猫栖息地减少了4/5,余下的1/5被分割成20余块。再以秦岭、岷山、邛崃山、大小相岭和凉山各山系的种群下降趋势作综合性分析,认为其原因在于森林成倍消失;交通发展加速了沿线的资源开发,增强了人为干扰;栖居环境和竹种愈日趋单纯,降低了环境质量,使灾后难以适应;栖息地被分割,导致种群遗传衰竭或就地消失;过度捕捉、误杀和偷猎走私,酿成熊猫种群呈负增长趋势。若不采取相应对策,势必导致整个种群的灭绝。 相似文献
9.
大相岭大熊猫现仅有荥河与瓦屋山两个种群,彼此隔离,数量稀少,处于极度濒危境地.本文运用VORTEX模型对大相岭大熊猫未来动态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在没有近亲繁殖、灾害等的影响下,种群决定性增长率r>0,显示种群有增长的潜在趋势.但由于统计随机性及环境波动等影响,大相岭大熊猫种群平均统计增长率r<0,种群将逐渐走向灭绝.荥河种群和瓦屋山种群的平均绝灭时间分别为48a和33a.竹子开花、近亲繁殖等均对种群有明显影响.为保护该地大熊猫,采取有效保护措施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0.
岷山北部大熊猫栖息地破碎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全国第三次大熊猫调查数据和2005~2007年的野外调查数据为基础,利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软件和景观格局分析软件,对岷山北部区域大熊猫生境的分布、适宜性和空间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在岷山北部791445.51 hm2的研究区域内,大熊猫潜在生境的面积为91129.14 hm2,由于人为活动的影响,实际生境面积仅为89113.5 hm2,占研究区域总面积的11.26%;(2)在大熊猫实际生境中,适宜栖息地面积占30.4%,最适合大熊猫取食的竹类盖度(大于50%)的竹林面积仅占实际生境的20.2%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秦岭大熊猫产仔育幼洞穴的选择机制。方法对产仔育幼洞穴的性能和构造等物理参数及洞穴外部环境因子进行样方调查,通过系统聚类分析对所调查洞穴的物理属性进行分类。结果大熊猫产仔育幼洞穴选择的主要影响生态因子是坡型、干扰高度和隐蔽性等。结论洞穴内外生态因子的异质性是影响大熊猫洞穴选择的主要因素;大熊猫对偏岩型和隧道型两种洞穴具有较为相近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12.
作者于2001年3月,采用潘文石等建立的数学模型法,对长青保护区26条样线进行了调查,并与1988年以来的调查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1988—1997年,长青保护区大熊猫年均增长1只,1997—2001年年均增加2只,2001年3月监测结果为109只,大熊猫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处于稳定期;大熊猫种群数量不仅受自身生物学特性的限制,而且受到迁出(周边地区天保工程)、取食竹子生物量、环境容纳量的影响;长青保护区的建立和天保工程的启动,为区内、外大熊猫栖息地的自然恢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是区内6 000 hm2的人工林,高海拔2 515 hm2的竹林函待恢复和改造;大熊猫数据库的建立,为大熊猫种群数量与分布变化趋势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14.
冶勒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种群密度调查及保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994 ~1995 年对相岭山系的冕宁冶勒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种群进行了野外生态研究,以粪团作为间接指标,使用样带法、逆向截线法和传统的方法,对大熊猫种群密度进行了研究,并比较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结果表明:保护区内大熊猫的种群密度为0 .032 5 只/km 2 。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对大熊猫的保护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大熊猫生境选择研究是近20年来一个比较活跃的区域,目前的研究基本集中在微生境与采食场两个空间尺度上.具有平缓的坡度被广泛认为是大熊猫偏好微生境的特征,而在微生境内对采食场的选择则侧重于具有较多喜食食物的部分,如老笋、新笋等的集中处.大熊猫生境选择的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外来人为干扰可导致大熊猫选择生境的漂移.同域分布的大、小熊猫具有明显不同的生境利用模式,这反映了两种熊猫在生理、生态需求等方面的不同,而非因种间竞争导致的生态调整之结果. 相似文献
16.
秦岭大熊猫局域种群的划分及数量分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9年至2002年对秦岭的大熊猫开展了全面的专业性的第三次调查,对其种群的分布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陕西秦岭的大熊猫可划分为6个亚种群.提出了陕西大熊猫局域种群的观点,讨论了秦岭大熊猫局域种群的形成因素、种群的数量分布特征及动态发展趋势,为陕西省有效保护大熊猫及栖息地、合理布设保护区、选择巡护监测重点等方面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7.
18.
根据已报道的部分物种的核糖体蛋白S15A亚基基因(rps15A)的相关信息设计引物, 运用RTPCR和TouchdownPCR技术, 分别克隆了大熊猫核糖体蛋白S15A亚基的cDNA和结构基因序列, 并进行测序及分析. 结果表明: 大熊猫核糖体蛋白S15A亚基基因的表达序列全长为460 bp,开放阅读框(ORF)为393 bp, 编码130个氨基酸, 结构基因序列全长为6091 bp, 含有4个外显子和3个内含子. RPS15A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4.84 kD, pI为10.62. 拓扑预测显示含有5个类型的功能位点, 即: 1个依赖cAMP和cGMP的蛋白激酶磷酸化位点, 2个蛋白激酶C磷酸化位点, 1个乙酰化位点, 1个N 糖基化位点及1个核糖体蛋白S8 signature位点. 进一步对RPS15A蛋白的结构分析及其与部分脊椎动物和果蝇RPS15A蛋白的同源性分析, 发现该基因的表达序列及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具有很高的相似性, 这表明真核生物核糖体蛋白亚基S15A在进化中具有较高的保守性. 相似文献
19.
圈养大熊猫刻板行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时间取样法对成都大雄猫繁育基地的10只圈养大雄猫的刻板行为进行了观察,大熊猫成体和亚成体的刻板行为差异明显,刻板行为的发生频率与性别无关,不同时间段刻板行为发生的频率差异大,结合观察结果,对大熊猫刻板行为的原因作了分析,并提出了减小刻板行为负面影响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野外放归大熊猫和圈养大熊猫肠道正常菌群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对四川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1只放归亚成体大熊猫和3只圈养亚成体大熊猫肠道正常菌群的种类、数量和分布情况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鉴定出17种细菌,发现放归大熊猫和圈养大熊猫肠道优势菌群均为肠杆菌、肠球菌和乳杆菌,与圈养大熊猫相比,大熊猫放归野外后,肠道菌群中的肠球菌增多,肠杆菌和乳杆菌的数量有所下降,芽孢杆菌和酵母菌的检出率增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