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当前广西文学界最关心、议论最多的话题是广西没有在全国范围引起强烈反响或获奖作品。原因何在,众说纷纭。有说广西作家观念陈旧,表现手法不新,有说作家文化素质不高;有说广西作品缺乏当代意识,缺乏现代感的结构,有说作家缺乏独特的发现,等等。上述说法,都很在理。创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能否写出好作品,是有多种因素的。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学的成熟,有赖于各种条件的成熟。当然,作为创作主体的作家思想观念的更新,文化素质的提高,写作手法的新颖,独特的审美发现等等,都是极重要的方面,需要我们去认真解决、提高。此外,我以为对本地区、本民族创作  相似文献   

2.
田雪松 《科技信息》2007,(36):208-208
莱辛是德国现实主义文艺的创始人,也是德国古典文学时代的先驱,本文从莱辛的戏剧理论、美学思想及戏剧创作实践,分析论述了他对歌德、席勒等作家的重要影响,以及对德国民族文学的形成和发展所产生的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文章就少数民族文学抵达文学前沿的关键性问题进行探讨,认为:少数民族文学的优势就在于文化的差异性,文学的根本问题是生活,文学作品的成就在于生活的深度、广度及真实程度,同时,作家的艺术求索和良好素养,也是文学创作获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在传统羁绊与现实困难的压力下,自我意识觉醒的新青年普遍产生了“梦醒后无路可走”的迷惘和悲哀,正是这些困扰着新青年们的自我难题成为迫切要求表达的主题,就此而言,成为“问题”的自我恰恰成就了作为小说的自叙传。所以自叙传小说在更准确的意义上说乃是一种“自我问题小说”,属于“五四”以来问题文学的一支,而非一般所谓浪漫主义的自我表现小说或主观抒情小说。  相似文献   

5.
一个民族对色彩的喜爱和选择蕴含的丰富的审美内涵,对于华夏汉民族而言,悠远的历支、多元的文化必然造就了独特的审美倾向.然而,对于几个世纪前迁徙至滇的老汉族这一特殊的族群而言,这种对传统厦饰色彩选择的固守和坚持却包涵了诸多不可名状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张永刚教授历时4年完成的新作《后现代与民族文学》2014年1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后现代与民族文学》立足于后现代视域,重点考察了西南边疆(云南、广西、贵州)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当代发展形态、文学实践策略以及创作主体的身份认同、文学表现等问题。张永刚教授研究西南边疆民族文学创作不仅局限于对研究对象进行具体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7.
唐代文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高峰,唐代民族关系是中国民族史上荣耀的时期,但相比其他时段,唐代民族文学却并没有一种主体性的地位,相关研究也处于极不相称的状态。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一方面在于文学观念的僵化和滞后,而另一个重要原因则在于文学史料的匮乏。就前者而言,解决的一个途径是回到历史语境之中,持一种“了解之同情”来对待唐代的民族文学现象,向着内部开掘;就后者而言,充分运用新史料,开拓民族文学的外围空间,是一种可行的方案。  相似文献   

8.
文学教育应该是在平等的基础上,在双向互动中来完成的,但目前的文学传播与教育却是单向流动的,由占主流地位的汉民族文学向各少数民族流动,由强势文化向弱势文化流动。最有效的解决方式就是在高校开设少数民族文学史课程,少数民族要一如继往地熟读汉民族经典,汉民族也应该全面系统地深入了解少数民族文学,汲取双方文学作品中所承载和蕴涵的生存智慧和精神力量,从民族身份的认同升华到民族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相似文献   

9.
“政治万金油”与鲁迅文化的方向不能苛求“古人”,却也不能对“古人”噤若寒蝉。五十、六十年代的许多作家,大概只有一副眼镜——政治泛化。戴着这样一副眼镜,难免会把所有制变革时期浩如烟海的小农们的血淋淋的心态蜕变的艰险  相似文献   

10.
文学的发展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历史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而曲折地前进的。若离开了社会生活,离开了历史,离开了时代,它就中止了生命。但“任何时代的卓越成果,一方面固然是时代的产物,而另一方面则不能不是前代优秀遗产之转化与发扬。”因为作家的创作思想,创作方法,以及文学修养,审美观念等,无不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滋润。“其中仍有中国向来的魂灵。”五四作家正是这样:在中西文化冲  相似文献   

11.
邵丽以小说创作驰名当代文坛。其小说对新世纪文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执着于阳光文学的创作诉求、对底层文学创作病象的超越、新官场小说的重大突破,以及对女性心灵与情感的关注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唐代佛教地理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一书是李映辉博士的新作,是一项令人振奋的优秀成果.该书内容翔实,涉及面广,体系完整有条理,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突破了历史佛教地理研究的现状,成为系统完整研究唐代佛教地理的第一书.  相似文献   

13.
生活在中国南方的壮侗两个少数民族都同是百越民族的后代 ,具有百越民族的文化特征。壮侗两个民族具有相同的神话传说 ,这都体现了壮侗民族文学具有同源的特点。但随着社会的发展 ,到了唐朝以后 ,壮侗文学开始分流 ,壮侗民间文学各有千秋 ,备具特色 ,而侗族文人文学确又不敢望壮族文人文学之项背。两个民族文学同源不同流 ,可以互为他山之石  相似文献   

14.
探索语文学习规律的可喜收获──序《语文学习的科学方法》王炳照语文是在人类社会交往中产生和发展的,又是为人类社会的更广泛的交往服务的。人类社会交往停止了,语文也就消失了。同样,语文消失了,人类社会交往也就中止了,而没有社会交往,人类社会也就无法存在了。...  相似文献   

15.
张爱玲小说的民族承传性,主要来自明清世情小说、晚清谴责讽刺小说和鸳鸯蝴蝶派作品。表现在凸现世态人情、注重写实传统、结构随意散漫、采取全知视角、运用含蓄笔法、追求通俗易懂等方面。其小说的艺术优长和缺失,包括狭窄的婚恋题材、平实琐碎的生活细节、松散随意的结构、说书人的叙述角度、微妙的隐喻和暗示以及通俗小说趣味,都源于她对上述中国旧小说传统的继承。旧小说成就了张爱玲小说的风格,也从根本上影响和制约了其小说的思想价值和艺术品质。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多民族文学的共同发展研究》的研讨为话题,阐述了在国家日益重视中华文化之多元性与差异性的语境下,研究多民族文学的共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描述了该项目的立项背景,并结合项目开题报告和专家评审,分别对"多民族文学"与"共同发展"两个关键词展开讨论,指出该课题采取的跨界与整合的研究方法以及提出"共同发展"的文化关系,可望为目前处于转折与瓶颈阶段的中国民族文学研究提供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17.
随着改革开放与全球对话、接轨的需要,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走向世界已是大势所趋。本文从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走向世界的必要性、历史性、现实性以及如何正确处理世界文学与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辩证关系等诸方面进行有理有据的论证。特别提出了“容异”、“碰撞”、“认同”、“吸收”是中国少数民族走向世界的必经之路。这是国内第一次提出这一论题的首篇文章。  相似文献   

18.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是国家教育部列的二级学科,不等同于文化人类学、民俗学。作为文学的研究过去人们多注重它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但这两方面的描述远远不能展现其整体形态及深层积淀。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作者的创作心理包括族群的“种族心理积淀”、作品的形式因素、外部世界相关的各种社会因素、读者的接受心理等,在更广阔的领域努力揭示对象的深层意蕴和独特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9.
文章简略分析了新时期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认为少数民族文学取得的辉煌成就得益于时代的进步和作家自觉的艺术求索。到了新世纪,随着文化的重要性进一步得到提升,少数民族文学获得了新的发展契机。  相似文献   

20.
2012年10月,“中国多民族文学的共同发展研究”课题组到北京调研,就多民族文学教育的相关问题访谈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主编汤晓青教授.访谈主要涉及如下问题:(1)社科院作为独特的文学教育机构,在学位教育等方面的情况;(2)公共教育平台的建设、使用情况与数据库建设;(3)《民族文学研究》的概况;(4)成立以来所有立项的院级、教育部、国家社科项目;(5)中国多民族文学论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