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和目标值-分段函数模型-熵值法的城镇化质量评价方法,测度了2010—2016年河南省18个地市的城镇化质量,并结合河南省PPP项目库数据进行耦合分析.研究表明:①河南省各地市城镇化综合质量整体呈现上升趋势;高城镇化综合质量的城市主要集中在豫西、北区域;城镇化质量内部结构失衡现象明显.②河南省现有PPP项目存在泡沫化现象,即数量多、金额大、投资领域广,但项目落地率和开工率低.③河南省PPP项目对城镇化质量低的城市支撑不足,尤其是濮阳、鹤壁、信阳和开封市,项目数量和资金少.④河南省PPP项目对城镇化质量"短板"领域的支撑不足,过于重视基础设施领域投资,生态环境建设领域投资不足.  相似文献   

2.
刘道兴 《河南科学》2014,(6):925-929
长期以来,把城市作为经济载体的思路主导城市发展,形成了"经济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模式,导致城市出现种种弊端和"城市病".实际上,城镇化应当以人为核心,城市首先是人居中心,应当把城市规划建设成为"人文城市".而实现城市发展从"经济城市"向"人文城市"的转型升级,才是"新型城镇化"的点睛之笔.面对城镇化加快和城市规模急剧扩大的新形势,河南省应当深刻把握人文城市建设的内涵、途径和举措,努力把河南城市打造成为历史文化厚重、时代特色鲜明的人文魅力空间,全面提高城市文化艺术品位,为建设美丽河南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3.
采用变异系数、聚类分析、空间探测器等研究方法,利用1990,2000,2010年河南省县域非农业人口数据,分析了1990年以来河南省县域城镇化水平随时间变化的空间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1990—2010年,河南省县域城镇化发展速度缓慢,且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大致为西高东低,西北部与京广铁路沿线部分形成一个"T"字形的县域城镇化率较高的区域,低城镇化率分布在开封—周口等黄淮地区.②城镇化发展较好的县域大部分分布在那些工业化水平高,资源丰富的地区,而那些传统的农业地区(如黄淮平原地区)城镇化率依然较低.③县域经济发展阶段、人均粮食产量、人口密度、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等是影响河南省县域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基于此,提出河南省重点发展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同时,注入更多的精力发展县域中心城市,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生产,完善县域产业结构,增强县域城镇化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运用墒权灰色关联模型对2003-2013年河南省健康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研究,借此分析河南省健康城镇化的空间演变特征。结果发现:河南省健康城镇化空间格局总体变动不大,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中西高—东南低"的特点;社会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及资源环境子系统对健康城镇化发展影响较大,人口城镇化子系统对健康城镇化的影响在逐步减小,城乡统筹子系统则有所加强。  相似文献   

5.
当前,河南省城镇化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但城镇化水平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基于"五普"和"六普"数据,对河南省和各地市常住总人口的变化、城镇总人口变化和城镇人口增长的空间特征进行了分析,并重点研究了城镇人口增长与非农就业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发挥服务业对城镇化的快速提升力,强化工业化对城镇化的持续拉动力,促进产城融合,形成对城镇化的聚合力等加快河南省城镇化进程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6.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作为推动区域城镇化进程和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的重要动力,其发展建设深刻影响着河南省区域人口的集聚及城镇化进程.产业集聚区空间规划是促进产业集聚区有序发展的前提,通过对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前期规划进行深入研究,找出目前产业集聚区空间规划存在的问题,提出"五规合一"和"产城融合"的规划理念,以此为基础,在产业引导、空间统筹引导和政策措施引导3个层面破解产业集聚区空间规划存在的问题,同时为产业集聚区空间规划提供方法与策略的引导,促进产业集聚区与城市的深度融合,保证产业集聚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心城市体系建设及河南省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占仓  蔡建霞 《河南科学》2010,28(9):1189-1193
伴随经济全球化,中心城市在各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研究认为,中心城市具有就业、居住、要素集聚、支撑发展和辐射带动五大经济学功能.河南省已经处在城镇化高速推进期,中心城市体系建设面临重要任务:建设郑汴都市区,推动中原城市群健康发展,建设新型城镇体系和特色产业城市、宜居城市.同时,要充分认识到中心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战略意义,建设郑汴都市区是河南省中心城市体系建设的突破口,河南省中心城市体系建设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8.
在分析城镇化与资源环境耦合关系、互动机理的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从时空两个维度对河南省城镇化系统与资源环境系统的耦合协调状态进行评价,得到如下结论:(1)时序特征方面,2000-2011年河南省城镇化与资源环境耦合强度从0.498 4降至0.473 5,耦合状态基本处在颉颃阶段;2000年以来河南省城镇化综合发展指数有大幅度的提升,并伴随着"十一五"、"十二五"城镇化建设的深入而呈现逐年加快的趋势,而环境综合发展指数则呈逐年下降的趋势;2000年以来河南省城镇化与资源环境的耦合协调度呈波动上升状态,作用强度经历了从中强度耦合的低等水平向中强度耦合的中等水平过渡.(2)空间分异方面,耦合度和系统综合发展指数的空间分异呈现较大的差异,个别等级呈倒置分布状态;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异虽与耦合度、系统综合发展指数分布有些许类似,但其主要受城镇化系统与资源环境系统竞争、合作关系影响.基于时空分异的研究结果,提出了采取综合措施,构建"两型"社会城市;控制环境污染,增强综合承载力;坚持城镇体系协同发展,促进城市群整合发展;制定差别化的政策,缩小地区间的差异水平等结论性建议.  相似文献   

9.
刘军 《创新科技》2015,(12):23-25
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了"逆城市化"理论和观点,而现阶段河南省城镇化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和问题,这与西方逆城市化的特征和表现具有相似性,所以西方"逆城市化"可为河南省城镇化发展进程的推进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10.
将城市人口-城区面积异速生长模型由城市动态相似分析和城市体系的几何测度分析推广到城市体系(总量)的动态相似分析,并据此建立了城镇化水平预测模型,然后以河南省的城市为例说明了有关模型的应用方法,为实现基于RS数据的城市系统地理信息分析和区域城镇化进程的空间监测拓展了思路。  相似文献   

11.
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是资源向城市集聚的主要动力,也是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拉力,单向自上而下的城镇模式已出现很多实际性障碍:城市资源紧张、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城市二元结构突出,以及农村生产要素流失严重等问题。因此,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模式应打破常规,结合我省资源优势,总结成功案例,实施自下而上、以产业集群为基础的农村城镇化模式,建立城市与乡镇的枢纽型农村小城镇。  相似文献   

12.
河南农村人口多、农业比重大、保粮任务重,"三农"问题突出,城镇化发展滞后、水平较低。近年来,河南省创新城镇化发展思路和路径提出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推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本文试图对河南新型城镇化"新"的特征、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的"原因"、新型城镇化引领"什么"、新型城镇化"如何"引领等问题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3.
将城市人口-城区面积异速生长模型由城市动态相似分析和城市体系的几何测度分析推广到城市体系(总量)的动态相似分析,并据此建立了城镇化水平预测模型,然后以河南省的城市为例说明了有关模型的应用方法,为实现基于RS数据的城市系统地理信息分析和区域城镇化进程的空间监测拓展了思路.  相似文献   

14.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中需要破解的难题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新型城镇化,作为省一级行动2006年发源于浙江省.2010年,河南发展高层论坛第31次会议专题讨论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战略,引起省委书记卢展工高度重视,并对会议纪要作出重要批示.2011年8月1日,省委书记卢展工在舞钢市调研时提出,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新观点,并全面推动了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经调查研究认为,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中需要破解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与传统城镇化整合、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资金筹措、居民就业、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农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等七个难题,并通过确立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的新理念、确定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在新型城镇化中的特殊作用、确保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因地制宜、确实通过新型城镇化推动"三化"协调发展等对策促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结论认为,要全面理解新型城镇化的科学内涵,新型城镇化具有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的作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需要相关政策持续创新,推进新型城镇化要为"三化"协调科学发展奠定科学技术与管理创新基础.  相似文献   

15.
河南省是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取得了显著成果——城镇化进程稳步增长、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中心城市带动战略效果显著和城镇规划更加科学,然而同时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粗放型发展、区域发展不协调、城市和农村“二元”现象严重、人口主要集中在大城市中心城区和城镇化资金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借鉴工业化国家战后城镇化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新特点和暴露出的问题,指出城镇化模式因城镇化水平而变,忽视农业和乡村发展如何与工业化和城镇化相伴而进的城镇化,代表的是一种"工业文明"而非"生态文明"的城镇化模式.结合河南省城乡发展情况指出,新型的城镇化发展需要投入相当数量的公共财政资金建设和发展乡村,并要以城乡统筹发展的开放性思维,从要素重组和功能提升的角度,重新寻找城镇化的动力和发展路径.在将"区域"视为一种在更大尺度上协调城乡不同建设活动的背景的情况下,提出把城乡社区一起,建设成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有机整体——"区域城镇"的初步思维框架,并针对河南省不同地区的情况,提出"区域城镇"的3种表现形式.最后,对新农村建设的规划编制模式转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和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城市发展在城市规划、空间布局、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综合管理能力等方面均面临着严峻挑战。为应对因人口膨胀、住宅和交通拥挤、能源和水资源短缺、垃圾和空气污染所导致的人居环境恶化等一系列空前压力,2006年,我国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简称《纲要》)中首次将"城镇化与城市发展"列为重点领域,凸显了城镇化与城市发展的重要地位和战略意义。《纲要》同时部署安排了"城镇区域规划与动态监测"、"城市功能提升与空间节约利用"、"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城市生态居住环境质量保障"、"城市信息平台"5个优先主题和28个重点研发方向,以期通过系列研究探索未来城镇化之路,破解未来城市发展中的关键难题。本文对我国"十二五"城镇化与城市发展领域科技创新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进行了综合报道。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市无节制的蔓延致使了一系列"空间不正义"和"伪城镇化"现象,影响了人们的生活,阻碍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公园城市的提出对于破除传统城镇化"质"与"量"的二律背反困境及增强城市的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公园城市背景分析、概念内涵阐释及相关案例研究,指出了现阶段公园城市在理论体系、实践探索与规划重点方面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9.
虞志刚 《河南科学》2020,38(3):495-500
利用地理空间探测器以及样带研究和趋势分析等方法,对河南省县域城镇化率的空间分异性和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县域城镇化率分布以郑州为中心呈现单极模式,并沿京广线和陇海线形成"十"字交错的高城镇化率带;在单因子探测中,影响城镇化率空间分布的最主导因素是居民可支配收入,其次是第二和第三产业总值占比;在双因子作用力探析中,居民可支配收入与第二和第三产业人员占比的双因子增强作用最强,表明河南省人口城镇化进程与产业城镇化进程具有较高的协调性.未来河南省还需提升产业层次,通过向工业服务业转型来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以促进河南省县域城镇化持续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0.
以煤炭资源型城市——河南省平顶山市为例,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分析平顶山市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县域经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联度.结果表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质量因子与县域经济发展最为密切,从产业结构来看,第二产业对新型城镇化发展影响最显著,第三产业也正在逐步成为平顶山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推动力量.提出从产业结构、分配机制、生态环境等方面解决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动力,以促进平顶山市县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