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通过对歌曲创作的时代背景的介绍,对歌曲作者的独特创作手法和表达方式的分析,指出了演唱歌曲时要把握的要点,尤其是作品中饱含的情感的表现。 相似文献
2.
3.
位于黄河流域的山西是中国古文化的发源地,山西民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山西民居对中国民居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研究山西民居对我们了解历史、建筑设计创作等有着积极的含义。文章从山西民居的几个方面分析了山西民居的创作价值。 相似文献
4.
《北京喜讯到边寨》这首乐曲是由郑路与马洪业于1976年12月合作改为的一首管弦乐合奏曲.整首乐曲的音调新颖、形象鲜明并包含热烈感情的管弦乐曲,旋律始终保持着西南少数民族舞蹈歌曲中那种明快粗犷的音调特征.乐曲以我国西南少数民族的飞歌为素材同时又汲取了民间歌舞的音调来塑造乐曲的音乐形象,用少数民族地区典型的音乐语汇,生动地勾勒出了边寨人民听到喜讯后载歌载舞的欢庆场景. 相似文献
5.
吕汝泉 《新乡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36-37
村上春树是日本著名小说家,作品颇丰,连续多年位列诺贝尔文学奖的头号候选人。村上的处女作《且听风吟》在当时日本文坛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并获得了当年日本群像新人奖;《挪威的森林》更是持续一年居日本畅销小说首位,在当时日本社会掀起了一股村上热潮,同时也让村上成为日本文学走向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作家,被誉为日本现代文学旗手。村上不同时期的作品,风格略有不同,因此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德国作曲家舒曼的标题性套曲《狂欢节》以其深刻的浪漫主义思想、色彩缤纷的音乐形象和紧密精巧的音乐构思折射出舒曼独特的创作魅力,成为钢琴艺术作品中的不朽经典。 相似文献
7.
冀里萃 《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1):92-94
德国作曲家舒曼的标题性套曲《狂欢节》以其深刻的浪漫主义思想、色彩缤纷的音乐形象和紧密精巧的音乐构思折射出舒曼独特的创作魅力,成为钢琴艺术作品中的不朽经典。 相似文献
8.
9.
10.
文章从三个方面论述电影创作手法在期刊设计中的运用,即:电影创作手法中蒙太奇,画面构图原理、节奏的把握等在期刊设计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1.
郭金世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4,(2)
写作观是作者在社会实践生活的基础上对写作过程的系统的理性认识。其中 ,对写作是什么的认识而形成写作的本质观 ,对写作作用的认识而形成写作的价值观 ,对如何发挥写作的作用的认识而形成写作的实践观 ,对写作作用结果的认识而形成写作的质量观。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在作者认识写作的整个过程中又存在着一种相互关联的内在逻辑关系。 相似文献
12.
左思的<咏史诗>以其古今难比的艺术价值与垂范千秋的独特贡献在中国诗歌史上影响极其深远.但关于左思<咏史>诗的创作时间,学术界仍存在争议.通过对左思各人生阶段活动、作品内容的考辩以及中古时人的遣辞方式、<咏史>反映的思想情感等方面的综合探析认定,左思的<咏史>诗八首非一时所作,而是诗人分别作于不同的人生阶段. 相似文献
13.
初唐之际,陈子昂"文章道弊五百年"的诗文革新论、"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的文学风格论、"兴寄都绝,每以咏叹"的文学本质论、"当有知音,以传示之"的文学创作论的文学观及其诗文实践,承继汉魏风骨,开启盛唐气象,为盛唐诗文奠定了基调,唱响了"盛唐之音"的序曲。 相似文献
14.
15.
论宋代的歌行类乐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辉斌 《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0(4):88-93
歌行类乐府,是宋代乐府诗中变化与发展最快、参与创作的诗人最多、最具个性与风彩的一类乐府诗。北宋的歌行类乐府,以田锡、梅尧臣、欧阳修、张方平、孔仲武、苏轼六人之作最具代表性,而周紫芝、陆游、汪元量三人,则是南宋歌行类乐府史上的三大家。鲜明的时代特征,诗题新旧互关、形式多样,诗歌体式的律绝化,是宋代歌行类乐府所呈现出来的三个最为明显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潘阆是宋初一位著名的文学家,但今人对其研究不多。其《逍遥词附记》提出了突破前人路径、以词代诗的文体观,促使词由“酒席文学”向“言志文学”过渡,并将诗学理论用于词的创作与品评,有利于词体地位的提高。其词作打破了唐五代以来以抒情为主、以“闺阁”、“画堂”为描述对象的传统,长于纪实和叙事,代之山水风光,进而由“阴柔美”向“阳刚美”过渡,其词风“句法清古,语带烟霞”,为豪放词之初萌。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咏史诗可以归纳为感史诗、述史诗和议史诗这三种主要类型,各自有其不同的历史阐释方式。感史诗更多依赖直观感悟的方式去理解历史、咏叹历史,侧重对历史的整体渲染和直觉判断;述史诗主要以一种克制隐忍的目光来捕捉历史、剪辑历史,委婉地传达诗人的复杂历史情绪;议史诗主要以理性思辨的方式来剖析历史、解读历史,惯于对具体的历史细节进行深入的挖掘和反思。这三种咏史诗的历史阐释方式彼此相互纠结缠绕,体现出中国传统文人对于历史的复杂情绪和在历史观念上的矛盾与思想冲突,即在历史认知观上的"历史可知观"和"历史不可知观"的矛盾、在历史范畴观上的"历史有限观"和"历史无穷观"的争议、在历史本质观上的"史理本质观"和"史情本质观"的分歧。 相似文献
18.
良禽择木而栖,贤士择主而仕。伊尹、傅说、姜尚之属,怀抱利器,隐居以择主。非明主礼请不出,际遇明主则当仁不让。他们的隐只是一种权宜之计,心箭却指向如火如荼的现实人间。他们把隐居生活当作一种实现政治理想和人生价值的手段。而伯夷、叔齐则是直接以隐逸作为政治参与手段的孤傲之隐,以其高洁为后世之范。 相似文献
19.
在有关清代诗歌研究的论著中,难免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错误,需要我们尽可能地予以发现、指出和订正。对他人的论著是如此,对自己的论著更应当如此。现在即针对笔者自己的几种著作中已经发现的错误做一次集中的梳理,以免继续贻误后来的读者。 相似文献
20.
从"述而不作"看孔子的写作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瑞春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3,22(1):79-81
“述而不作”是孔子写作教育现的核心,这种写作教育现对当代写作教学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从探究孔子写作教育观的内涵出发,分析了现代教育体制下学生的写作状况,提出写作教学或是学习写作必须是将“读“与“写”,“述”与“作”紧密结合的观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