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共获取到全国72座道教宫观的树木名录,揭示了不同地区道观的树种组成特征、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探讨了道教宫观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作用.结果表明:(1)在全国72座道教宫观中,共计树木354种,隶属85科208属;(2)道观树种以乡土树种为主,各道观中乡土树种的比例均值为62.5%±19.8%(比例均值±标准偏差),且大多数道观(77.8%)中保存有受威胁树种;(3)道教树种多起源于亚热带地区,并以长江流域为热点区域,尤其是少数民族聚集的西南与中南地区;(4)影响道教树种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地理和气候因子,但其组成在气候带上却难以区分,且随着气候带的北移,并未表现出宗教树种替代(以形态或文化含义相似的乡土树种替代原始宗教树种)现象.以上结果表明,道教宫观中植物资源丰富,是潜在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在保护和维持生物多样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并能为区域生态修复和城市绿地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道教在唐代的特殊地位,唐代文人对道教的崇尚以及游仙之作阐述了唐代文人的崇道之风,认为从道教的角度研究唐代文学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相似文献   

3.
道教方术在唐代相当盛行,上至皇帝士大夫,下到普通民众多热衷于从事道教方术活动。事实上,唐代诸次政治斗争都潜藏了道教方术与士大夫的隐秘联系,唐代士大夫或利用道教方术韬光养晦,积蓄力量,或借助道教方术争权逐利,攻击政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正常的政治秩序,加速了唐朝的灭亡。  相似文献   

4.
道教方术在唐代相当盛行,上至皇帝士大夫,下到普通民众多热衷于从事道教方术活动。事实上,唐代诸次政治斗争都潜藏了道教方术与士大夫的隐秘联系,唐代士大夫或利用道教方术韬光养晦,积蓄力量,或借助道教方术争权逐利,攻击政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正常的政治秩序,加速了唐朝的灭亡。  相似文献   

5.
唐代道教成为国家宗教,泰山作为道教的名山洞府自然深受影响.唐代岱岳观双束碑题刻等史料记录了唐代五帝一后频繁行道于泰山的事项,表明泰山与唐代政治宗教的密切关系,也酝酿着泰山官方祭祀的重大变化.开元十九年是泰山祭祀史上的一道分水岭.此前,道教仅止于行道于泰山,此后,道教借助皇帝之力,并最终设计出了自己的东岳祭祀系统,与传统泰山祭祀系统相互影响融合,对后世的泰山祭祀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宗教文化在宁波地区渊源流长,既有光辉灿烂的佛教文化,又有曾经非常兴盛的道教文化。四明山脉的洞天福地吸引了众多的道教徒遁迹山林、兴宫筑观,聚居修炼,其中就有葛洪、徐可复等著名道士,唐宋对道教的扶持也使得宁波地区道观林立,这些都是宁波发扬道教文化的宝贵基础。但发掘道教文化不能仅仅局限在道教界.而应该关注道教的广泛影响力,如道教与浙东学派的关系等。许多浙东学派的学者实际上与道家道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他们的思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宁波文化素养的养成,因此宁波在建设现代都市的进程中需要重视对道教文化的弘扬。  相似文献   

7.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张姓人士在道教发展中表现突出,张陵创立五斗米道,张角创立太平道,张陵的后人继承发展了五斗米道,使之不断壮大,成为中国道教之源。唐代的张果和元明时代的张三丰都是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道长,进一步推动了道教的发展,扩大了影响,最终使道教成为我国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之一。  相似文献   

8.
李商隐是晚唐时期一位比较独特的诗人,他对道教抱着既信仰又批判的态度,显示出双重的仙道观,原因是道教并非李商隐的主流思想,但对其文学创作尤其是诗歌创作却影响巨大,促成了他独特的诗歌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9.
唐代是道教发展的全盛时期,也是其自身发生巨大转变的时期。全盛表现出了极度的繁荣以及空前强大的声势,这给唐诗开辟了驰骋的新天地,为唐诗提供了丰富的审美意象和意境。而随着儒、释、道三教的调和与对抗,随着唐王朝历史的变迁,现实政治没有出路,因而很多文人都在追求虚无缥缈的仙境,隐逸之风盛行。这使得唐诗的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多彩,也使得道教在整个社会生活和文化发展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对文人产生更为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科技潮》2002,(5)
掠影写真 (一)古迹风貌添风采。在众多古迹当中,位于朝外大街的东岳庙已被国务院确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朝阳区古风貌的代表。它是华北地区正一派的最大道观,占地96亩,多为元代建筑艺术的精品。东岳庙是道教创始人张道陵(也称张天师)第38代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晋祠中祠庙寺观的分析与研究,运用祠庙寺观的分类方法,探讨了晋祠从一座祭祀唐叔虞的祠堂演变成集儒、佛、道于一身,汇祠、庙、寺、观为一体的古代建筑群的发展过程;总结出晋祠中的祠庙寺观是如何在各归其位的同时又互相联系、融合、转化,从而汇聚成为了今天晋祠与众不同的独特风貌.  相似文献   

12.
宁波古代曾宫观林立,许多宫观屡毁屡建,延绵不绝,但近现代许多宫观被废弃或改作他用,堙没不存。紫极宫是宁波的一座重要宫观,它建立时间早,持续时间长,道教地位显赫,基本上贯穿了宁波道教发展的始终。梳理紫极宫的历史变迁情况,能够折射出宁波道教宫观整体的历史变迁轨迹,也能为当今宁波道教文化的弘扬提供必要的历史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3.
南宋词人张孝祥的于湖词受道教文化影响较深,就题材而言,有游仙词和宫观题材的词作;就文学风貌而言,其词大量化用道流用语,具有道教文学浪漫神奇、清幽典雅的特色。  相似文献   

14.
深圳市南山区民间信仰的神灵混杂,基本上是以道教统摄阐释,深圳民间信仰的底色是道教。民间道教信仰的宗教活动场所,绝大多数以文物保护单位存在。这些寺庙没有专门的神职人员,一般是流动的和尚、道士或者外来人员管理日常活动,寺庙的所有者是公司名目的村委会;香火钱和捐款是主要的经济来源;正规系统的科仪法事很少,主要的宗教活动是各种民俗祭祀活动。深圳道教受深圳社会的冲击和海外华人宗教的巨大影响,有明显的当代性和地方性。没有明显的宗教活动中心地域和核心人物,需要有专门的道教寺庙和有影响力的神职人员进行整合,深圳需要专门的道教寺庙。  相似文献   

15.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通过"格义"的方法,依托《老子》、《庄子》等道家经典,实现了其中国化目标并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到隋唐时期,由于各种原因佛道两家的关系更为复杂,既有合作也有斗争。此时,道教理论家通过"援佛入道",从而提高和完善道教理论建设。成玄英和杜光庭就是其中的代表,他们既促进了道教义理建设,又为佛道的融通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6.
道教在致力于天国世界构建的同时,也致力于现实人间仙境--洞天福地的营造.这里树木葱茏、环境幽雅,既是神仙居住之所,也是道士修道成仙之地.而对仙境的描绘,构成了古代小说中色彩绚丽而令人神往的一个组成部分.<聊斋志异>在道教仙境题材上,继承晋唐小说并有着进一步地发展.  相似文献   

17.
隐逸文化发展到盛唐即臻于成熟。积极的入世倾向是这一时期隐逸风尚的鲜明特征。临近唐都长安的终南山正是周、汉以来的隐逸圣地。它景色秀美,位置优越,而且分布了大量的佛寺与道观。盛唐的文人士子们便把隐居终南当作进入京城、踏上仕途的最佳途径。他们做出这样的选择,与这一时期昂扬的盛唐气象和唐代皇帝对隐士的特别优渥亦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18.
在《三言二拍》中,有大量关于佛道题材的描写,其中对于佛道两教的宗教场所寺庙道观,也相应有很多显现。而小说中的寺庙道观,也已逐渐由传统的精神寄托的有崇高感的场所,变成了信徒与众生相交相与进行各种活动和僧尼道士们满足自身欲望的场所。寺观庙宇与人们的世俗生活密切相关,被用作读书场所、避难所、旅馆等。《三言二拍》中寺庙道观的世俗化倾向是宋明以来宗教世俗化的折射,也是明中晚期社会思潮在作品中的反映。  相似文献   

19.
道家与道教的区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家与道教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道家是一个哲学流派,而道教是一个宗教流派;二者之间的理论旨趣区别很大.但道家理论又为道教所利用,成为道教的理论基础.人们经常忽视道家哲学与道教理论的区别,夸大二者的联系;或者把这两个概念混合使用.这都是错误的理论判断,应该予以纠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