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聚丙烯/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了聚丙烯/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及应用,并介绍了纳米TiO2改性聚丙烯(PP)的机理。  相似文献   

2.
基于纳米颗粒比表面积高的特性,将超声震荡分散后的纳米SiO2通过化学接枝方法修饰玻璃纤维表面制备玻璃纤维/聚丙烯热塑性复合材料。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表征纳米SiO2在玻纤表面的分布状态及其与纤维树脂的结合情况,结果表明纳米颗粒在纤维表面分布状况良好,纤维与树脂能较为紧密地结合。通过动、静态力学测试表征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情况及整体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复合材料在动态热机械分析(DMA)测试下具备良好的综合界面性能;与空白组对比,复合材料的层间剪切强度最高提升约86%,拉伸强度最高提升约300%,弯曲强度最高提升约94%。  相似文献   

3.
纳米碳酸钙表面改性及其对聚丙烯复合材料增韧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将纳米碳酸钙通过湿法改性后,加入PP/SBS体系中,以实现无机纳米粒子增韧.结果表明,经表面改性的纳米碳酸钙可以很好地提高PP/SBS体系的韧性,使其冲击强度在常温和低温下分别增加42.58%和112.5%.实验发现改性纳米碳酸钙表面所包覆改性剂的分子结构,对其增韧效果有决定作用,而改性剂包覆的多少只起次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采用超声分散的方法制备了双酚A型环氧树脂(E-51)/纳米二氧化硅(SiO2)复合材料,通过热重分析(TGA)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研究了材料的耐热性能、断面形态,并测试了其拉伸、弯曲和冲击性能。结果表明,利用超声分散的方法可使纳米SiO2均匀分散于环氧树脂基体中,并能显著改善材料的力学性能和耐热性。当纳米SiO2的含量为3%(质量分数)时,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达到最佳,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和冲击强度分别提高了40.0%,55.1%和183.1%,且材料仍能保持良好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通过偶联剂处理及用球磨机混合方法使纳米SiO2在基体均匀分散,制备出纳米SiO2/PVC复合材料。利用冲击、拉伸测试测定纳米SiO2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纳米SiO2起到了增韧、增强PVC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微乳液法合成纳米二氧化硅粒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制备Triton X—100/正辛醇/环己烷/水(或氨水)微乳液,研究了该微乳液系统稳定相行为与制备条件的关系.在该微乳液系统稳定的条件下,由正硅酸乙酯受控水解反应制各SiO2纳米粒子,反应后处理简便,制得粒子尺度较均一的球形疏松无定型纳米SiO2粒子.SiO2粒子粒径尺寸可通过调节水与表面活度剂分子数之比m、水与正硅酸乙酯分子数之比n控制.探讨了影响SiO2纳米粒子形貌、粒径分布的因素及制备优化条件.  相似文献   

7.
纳米刚性粒子对硬质PVC的增韧增强效果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了纳米碳酸钙复合ACR对RPVC的增韧增强效果及纳米碳酸钙复合ACR和CPE的协同改性效果.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自制的纳米碳酸钙复合ACR对RPVC的增强增韧效果显著,且在其与CPE的复合改性体系中,纳米碳酸钙复合ACR与CPE产生了协同效应.通过扫描电镜显示,在此复合改性体系中,出现了拉丝及网化结构,使低温韧性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8.
借助纳米颗粒的高比表面积特性,将纳米二氧化硅通过化学接枝方法修饰玻璃纤维表面,制备玻璃纤维/聚丙烯(PP)热塑复合材料。通过SEM表征纳米二氧化硅在玻璃纤维表面的分布形态,结果表明纳米颗粒在纤维表面分散良好;通过界面剪切强度测试(IFSS)和界面断裂韧性测试(GⅡC)表征复合材料界面的静态力学性能,结果显示材料的界面剪切强度与界面断裂韧性同时获得了较大的提升;动态热机械分析测试(DMA)的结果表明复合材料在动态测试下的综合界面结合性能均得到较大的提升。  相似文献   

9.
纳米二氧化硅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了纳米SiO2的分散方法和原理,讨论了使用纳米SiO2改性聚合物的方法及近年来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不同的弹性体包括POE、二元乙丙橡胶、三元乙丙橡胶、TPV增韧聚丙烯复合材料过程中结构、力学性能、制备条件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种弹性体对聚丙烯的冲击性能提高的程度不同,EPDM最优.随着弹性体含量的增加材料的冲击强度提高到46.9KJ/m^2,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和模量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1.
含纳米硅粒氧化硅薄膜的光致发光和光吸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磁控共溅射法制备了含纳米硅粒尺寸不同的氧化硅薄膜。对各种样品测量了光致发光谱,其发光峰住位于655—665nm。通过对样品所作的光吸收测量,确定出了样品中纳米硅粒的光学带隙,并发现光致发光峰位随光学带隙的增加有微小红移。  相似文献   

12.
在56 mm的玻璃流化床中,对纳米SiO2和TiO2颗粒在不同频率和声压级声场辅助下的流化行为进行了研究。实验表明,在低频(40-60 Hz)和高声压级(高于100 dB)的声场条件下,沟流和节涌得到有效抑制,纳米颗粒形成均一稳定的聚团,实现平稳流化。随声压级升高,颗粒的最小流化速度减小,流化行为类似Geldart A类颗粒。在声场的其他条件下,纳米颗粒的流化行为与不加声场相似,无法实现稳定流化。  相似文献   

13.
超声波-化学沉淀法制备纳米氧化铝粒子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以硝酸铝和碳酸铵为原料,利用超声波与沉淀相结合的方法,制得了平均粒径为(12±2)nm的氧化铝超细粉末.反应生成的沉淀经XRD、TG和DTA实验分析知其化学组成为NH4Al(OH)2CO3,该沉淀在475K开始分解为氧化铝,在1273K几乎完全转化为θ-Al2O3.  相似文献   

14.
纳米硅水泥土本构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试验的基础上,以塑性理论为指导,采用相关联的流动法则,假定塑性功硬化规则,推导出纳米硅水泥土材料的弹塑性本构关系;给出了硬化模量的一般形式,可结合试验资料,方便地求出硬化模量。  相似文献   

15.
年产5t纳米二氧化钛中试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均匀沉淀法制备纳米TiO2中试研究表明:尿素水解和沉淀反应采用间歇操作的搅拌釜式反应器是合适的;小试提供的原料路线是可行的,工艺条件是正确的;进一步放大在满足工艺条件的前提下,反应前升温的供热强度不小于60kJ/(min·L);反应结束后的冷却换热强度不小于27kJ/(min·L)。  相似文献   

16.
电沉积镍-磷-纳米金刚石纳米复合镀层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电沉积法制备了镍-磷复合镀层和镍-磷-纳米金刚石纳米复合镀层,对镀层的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研究了热处理温度对复合镀层硬度、摩擦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与电沉积Ni-P合金镀层相比,镍-磷-纳米金刚石复合镀层具有较高的酎磨性和较低的摩擦系数,硬化峰值出现在673K左右.另外,对纳米复合镀层性能改善的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硅油基铁磁流体基体材料纳米Fe3O4微粒的研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纳米Fe3O4微粒是硅油基铁磁流体的基体材料,其粒径的大小直接影响铁磁流体的磁性能和稳定性.为了研制出满足要求的Fe3O4微粒,文章探讨了化学共沉淀法制备纳米Fe3O4微粒过程中,主要工艺参数的变化对Fe3O4微粒形成和粒径的影响,根据铁磁流体的稳定性和饱和磁矩的不同,确定了制备Fe3O4微粒的适宜粒径及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18.
以水玻璃和Ti(SO4)2为原料,制备出TiO2/SiO2纳米复合粒子。用高浓度无机包覆剂溶液在复合粒子表面包覆一层无机结晶膜,根据无机包覆剂的热分析曲线,在干燥过程中连续采用80℃和120℃对包覆有无机改性剂的复合粒子沉淀进行真空干燥,在600℃马弗炉中焙烧。用热处理使粒子表面的结晶膜分解后,获得单分散的纳米复合粒子。运用XRD、TEM和FTIR对复合粒子进行表征,发现TiO2以12.6nm左右的纳米晶粒的形式被SiO2膜包覆,所形成的复合粒子约为20nm,且为单分散纳米粒子;复合粒子中有Ti-O-Si键的生成。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以抗坏血酸为还原剂 ,用光度法测定碳化硅超细粉中微量SiO2 (硅钼蓝 )的方法 .结果表明 ,最大吸收波长为 80 0nm ,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 2 .5 0× 10 4 L/ (mol·cm) ,线性范围为 0 .0 5~ 0 .0 7mg/L ,平均回收率为 99.32 % ,RSD为 1.6 7% ,该法适用于碳化硅超细粉中微量SiO2 的测定 .  相似文献   

20.
采用简单的方法将微过氧化物酶-11(MP-11)固定到二氧化硅(SiO2)纳米粒子的表面,并且制备成MP-11/SiO2/GC修饰电极,运用循环伏安法研究MP-11/SiO2/GC电极上MP-11的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MP-11在玻碳修饰电极上发生了直接的、可逆的2个电子、1个质子的电化学反应。MP-11/SiO2/GC修饰电极可以对氧气进行电催化反应,并且该电催化过程受扩散控制,这样该修饰电极有希望在酶生物燃料电池中作阴极使用。另外,MP-11/SiO2/GC修饰电极对过氧化氢(H2O2)的电催化反应表现出传感器的性能,在线性范围内,信噪比为3时,最低检出限为0.22mmol/L,米氏常数为0.13mmol/L,说明SiO2载体上的酶MP-11与底物H2O2的亲和力较大,对H2O2电催化反应效率高。因此,未来MP-11/SiO2/GC修饰电极也有可能在H2O2传感器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