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由于国民党在政治影响和组织力量方面超过中国共产党,从而使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处于劣势;再加上国民党的联共政策,是以国民党为领导、为中心的“容共”、“限共”政策,因而在统一战线中,国民党对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限制的策略,客观上使得中国共产党始终处于国民党的从民者、追随着地位。  相似文献   

2.
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以后,国共两党旅日组织于1924年8月实现政治合作,在东京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国民党驻日总支部,标志着国共两党在日本的国民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与国内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相比较,国共旅日革命统一战线具有鲜明的特点:第一,由于中共东京党团组织人数较少,人员流动性大,组织机构不固定,因而在驻日总支部的组织领导机构中力量偏弱,难以在重大问题上对总支部的决策产生足够影响。第二,由于受到中日两国相近地缘关系和国民党在日本有着悠久历史渊源关系等因素的影响,旅日国民党左右派之间的斗争异常激烈。1926年初,随着国内“西山会议派”公开分裂国共合作统一战线,东京的国民党右派也公开进行分裂活动,形成了在东京一地存在左右派两个总支部的对立局面。“四·一二上海清党”和“七·一五武汉分共”以后,第一次国共合作革命统一战线破裂,东京国民党左派驻日总支部随之分化结束,而右派总支部则一分为三,最终沦变成为蒋、汪政治权力斗争的工具。  相似文献   

3.
国共关系是我国统一战线的主体,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左派的关系又是国共关系的重要内容。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正值幼年,缺乏统战工作的经验,对国民党左派的政策曾出现严重的失误。特别是大革命后期,陈独秀等鼓吹以“左派领袖”为中心的思想,主动放弃统一战线领导权,导致国民革命失败。为了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早期统战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深入总结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经验教训,有必要将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左派的统战政策进行认真的剖析。  相似文献   

4.
国共两党在中国革命史上曾经有过两次合作。第一次是从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两党结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统一战线;第二次是从一九三七年至一九四五年,两党结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两次合作实现了北伐和抗日的大业,有力地促进了我们民族的进步”认真研究两次国共合作的历史,探讨其中的经验教训,对促成第三次国共合作,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5.
统一战线问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的三大法宝之一,是夺取革命胜利的基本条件,也是党的政治路线中的一个根本问题。然而党对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却有一个认识过程,其中1922年8月在杭州召开的西湖特别会议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转折点,这次会议对于当时实现国共合作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的一项基本方针。叶剑英作为驰骋于第二次国共合作战线上的“三骑士”之一,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巩恩和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不愧为我党统一战线工作的杰出活动家。  相似文献   

7.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由中国共产党提倡和推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统一战线。抗日战争时期,统一战线内始终存在着国共两党争夺领导权的斗争。中国共产党对统一战线领导权的实现,经历了一个曲折复杂的过程。它与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的壮大是同步进展的。  相似文献   

8.
论大革命时期国共关系中的“包办”问题管志武二十年代初的中国社会,在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军阀统治的重压下,积聚了巨大的革命潜能.这一革命潜能在国共合作的民族民主革命统一战线的推动下,迅速转变成“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大革命滚滚铁流.其间国共两党关系决定着这...  相似文献   

9.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语境下,统一战线,科学发展观,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新的三大法宝。新的“三大法宝”是对中国革命时期“三大法宝”的继承和超越,是时代的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必然。运用新的“三大法宝”需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政党制度的历史和理论,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课題。认为我国历史上曾有过“多党制”、“两党制”的实践和探索,是不对的。民国初年并未实行过什么“多党制”,孙中山也未作过这方面的尝试。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实行的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并非“多党制”。两次“国共合作”同西方的“两党制”毫不相干。认为在中国没有生长出“一党制”是错误的。中国政党史上没有出现过“多党制”,却有过国民党的一党制。这些就是中国在政党制度问题上特殊的历史和国情。  相似文献   

11.
早在1919年,孙中山和李大判就有所接触,他看了李大树写的著名论文《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后,对李大钊的“试着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的科学预言十分赞赏。以后,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革命的发展,孙中山和李大钊的交往、了解、革命友谊与日俱增。孙中山与李大别的革命友谊,是在他俩热爱祖国、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孙中山自辛亥革命失败以后,坚持革命斗争,走过漫长的曲折道路。为维护民主政治,他领导了第二次革命、护国反袁、第一次护法运动以及支持五四爱国运动等斗争.他先后将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把国民党改组…  相似文献   

12.
1923年秋冬,随着国内国共合作进程的加快,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共旅欧支部和以王京岐为代表的旅欧国民党组织,在孙中山和中共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率先实现了政治合作。国共旅欧统一战线建立以后,周恩来和王京岐带领广大旅欧国共党员,积极开展国际性反帝活动,坚决回击“国家主义派”和旅欧国民党右派的破坏分裂行为,确立了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他们两人也在共同的革命经历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相似文献   

13.
北江工农军是在1924年国共合作革命方针的指引和工农运动的推动下,产生、发展和壮大起来的。国民党右派发动“4·15”反革命政变后,北江工农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了保存革命实力北上武汉,并随国民革命军南下参加八一南昌起义,谱写了中国革命史上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14.
大资产阶级叛变革命,导致国共合作关系破裂,大革命遭到失败。这与国共两党在土地问题上的分歧有密切联系,大革命时期党的土地革命主张变化多次,其原因在于实行土地革命同建立与国民党合作统一战线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矛盾,要在维护与国民党合作统一战线的前提下,领导农民开展没收地主土地的土地革命是不可能的事。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30年代初,史良担任中共外围组织“革命互济会”的律师,她不避风险,全力营救中共党人和进步人士;“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受中共抗日统一战线政策影响,她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成为有名的爱国“七君子”中的女君子;第二次国共合作成立后,史良转战武汉,支持中共长江局妇女部的意见,积极推动全国妇女界抗战统一战线的形成;在重庆期间,史良多次同邓颖超接触,积极领导重庆妇女界宪政民主运动,并就民主与妇女的关系问题提出自己的深刻见解。史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逐步成长为中共事业的积极支持者和忠实盟友。  相似文献   

16.
1924年至1927年的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发展阶段.当时,由于刚刚成立不久的党的组织力量比较弱小在全国的政治影响也不大.而以孙中山为领袖的国民党,当时作为一面革命的旗帜,在全国有很大的影响,政治上占有优势.在这种客观历史条件下,党对革命的领导自然显现出不同于其他历史阶段的具体形式和特点.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党的领导主要表现为对革命的影响、推动和组织作用上,还不具备在政治上领导的条件.党对革命的影响、推动和组织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根据历史发展进程提…  相似文献   

17.
调动浩浩荡荡的革命大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集中力量打击主要敌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策略。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的实际相结合,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运用统一战线,战胜了强大的敌人,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的法宝。周恩来同志亲自领导下的《新华日报》则是运用无产阶级新闻事业,通过宣传斗争,巩固和壮大革命统一战线的光辉典范。  相似文献   

18.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这一认识渊源于几十年来中国革命经验的正确总结。毛泽东的统一战线思想博大精深 ,它的形成和发展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统一战线的理论宝库 ,成为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理论。重新追溯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的历史轨迹 ,总结其特点 ,对我们新时期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无疑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以后,一九二四年一月召开的有共产党人参加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使国民党开始转变为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联盟。国民党“一大”结束后,共产党人于方舟、江浩、李锡九等根据中共“三大”的决议和国民党“一大”通过的具体办法,于一九二四年二月底在天津建立了国民党直隶省党部和天津市党部,天津的共产党员和青年团员以个人资格加入了国民党,许多党、团员并担任了国民党省、市党部的领导工作。  相似文献   

20.
在一九二三年六月间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是我党早期的一次重要会议。此次代表大会,曾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策略原理,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正确地制定了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确立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实行合作,从而对党的联合一切革命力量,加速中国革命的步伐,促进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高潮的到来,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探讨“三大”的一些有关问题,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党的早期统一战线的策略思想,而且对研究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党史,对研究我党和国民党的关系,对研究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