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在中国,红层软岩分布广泛,其出露总面积约46×104km2,占国土面积的近5%。但由于红层软岩成岩程度差、岩体强度低、抗风化能力弱、水敏感性强,在各种地质营力的作用下,岩体完整性易被破坏,岩层层面结构强度易被软化形成滑动面,进而形成红层软岩顺层滑坡。论文以明珠花园9号楼东侧滑坡为例,详细研究了滑坡区工程地质条件,分析了滑坡变形破坏机制及其稳定状态。研究认为明珠花园9号楼滑坡在自重和地震工况下均处于稳定状态,在暴雨工况下处于不稳定状态。雨水是滑坡形成的最重要诱导因素。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牵引式中型中层滑坡现场工程地质条件系统地调查,对其坡体结构及变形破坏特征进行细致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对该堆积体的复活机制进行详细的分析.以此为依据,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对该滑坡进行稳定性评价,综合判定滑坡体在天然工况下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在持续暴雨等不利工况下处于欠稳定状态.基于以上认识,提出了“抗滑桩+地表截排水+专项监测”的综合治理方案对该复活体进行治理,同时为同类堆积体复活机制的分析和工程治理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水库滑坡引发涌浪是山区水库的重要灾害风险源之一.通过岩土工程勘察和InSAR形变分析,查明了白鹤滩库区王家山滑坡基本特征.采用数值模拟分析研究了王家山滑坡的稳定性,定量分析了王家山滑坡失稳涌浪风险.结果表明:王家山滑坡天然工况处于基本稳定状态,暴雨工况处于欠稳定状态,蓄水825 m或地震工况以及蓄水+暴雨工况下处于不稳...  相似文献   

4.
以望谟平洞滑坡为研究对象,分析土质滑坡发育特征及稳定性。通过对气候水文、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及地质构造等地理环境条件的收集整理,分析滑坡平面形态、变形、滑体构成、滑带及滑床等发育特征。采用定性和定量对滑坡稳定性进行分析:定性分析认为斜坡不会沿岩层层面以及节理面产生滑动;采用极限平衡法定量计算滑坡稳定性系数,得知在自然工况滑坡处于基本稳定,在暴雨及地震工况滑坡处于欠稳定~不稳定状态,可知暴雨对斜坡稳定性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5.
阳德军 《科技信息》2011,(25):412-412,416
本文根据九寨沟县香石梁滑坡的滑坡变形特征以及滑体、滑带土的物质组成,采用现场调查及室内岩土试验资料分析,选取典型剖面,结合反演分析及工程类比等资料对滑坡现状进行综合分析计算,最终计算表明:该滑坡在天然状态下处于处于稳定状态;在暴雨工况下处于基本稳定-稳定。在地震工况下,处于欠稳定状态,稳定系数接近临界值,有整体下滑的趋势。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是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通过本次的勘察成果,详细的介绍了乌江支流(野鸡河)右岸的马路岩崩滑堆积体滑坡的基本特征及成因机制,并采用传递系数法对天然状态下及滑面充水状态下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及预测,该滑坡在上述两种工况下整体都处于稳定状态,但局部受暴雨、野鸡河水位下降和上升等因素的诱导下,易发生变形破坏。  相似文献   

7.
永善县城所处单斜斜坡整个为一古滑坡堆积体,位于金沙江南部。自1979年开始至今,古滑坡东部H1、H2滑坡分别发生复活变形,严重威胁复活滑坡上部永善县城3.5万余人生命财产安全。本次研究采用地面调查、地表与地下位移监测以及数值模拟等方法,分析了永善县城东部滑坡的复活变形特征与不同工况下复活滑坡稳定性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永善县城古滑坡深层特大型滑坡,现阶段复活的H1滑坡变形迹象明显,其中以北东侧变形最为剧烈,平均水平位移速率达0.63mm/d,H1整体处于加速变形阶段;H2滑坡处于蠕动变形阶段,后缘局部发育小型拉张裂缝。复活滑坡存在三个滑动面:H1滑坡第一剪出口、H1滑坡第二剪出口、H2滑坡,通过极限平衡法中的M-P法与Spencer法对不同工况下滑坡的稳定性进行分析与评价,得出数值模拟的稳定性特征与监测变形特征基本一致,暴雨对滑坡复活变形的影响最大、地震次之,因此后期治理需要充分考虑分区域治理与截排水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为了以定量的方法较准确地评价受极震影响后滑坡的稳定性,以汶川县威州镇沙沙地滑坡为研究对象,结合室内试验、反演分析及工程类比取得岩土体的物理力学参数,采用极限平衡分析法,在天然、暴雨、地震3种工况下定量分析评价滑坡的稳定性,再利用Geo-slope静力和动力有限元法对滑坡稳定性进行数值模拟分析评价,验证滑坡稳定性极限平衡分析计算的正确性。由2种方法同时得出最危险滑面的稳定性系数在天然状态下均>1.15,处于稳定状态;在暴雨状态下均为1.00~1.05,处于欠稳定状态;在地震状态下均为1.05~1.15,处于基本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9.
以西宁市张家湾滑坡为研究对象,在进行充分现场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极限平衡法和Midas/GTS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滑坡的形成机理、发展过程和剪出口位置,定量评价了该滑坡在天然工况、暴雨工况和地震工况三种不同工况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并将两种方法计算的稳定系数进行了比对.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刚体极限平衡法和Midas/GTS的计算结果是一致的.张家湾滑坡共发生四期分级滑动,形成三级阶梯状平台,并发育四处剪出口,上中下三处剪出口趋势明显.张家湾滑坡目前处于整体稳定状态.其中,第一期滑坡处于稳定状态;第二期滑坡在暴雨和地震工况下处于欠稳定状态;第三期和第四期滑体在暴雨和地震工况下处于不稳定状态,而第四期正处于滑动期.张家湾滑坡总体发展变化趋势为整体上已从滑动阶段发展为压密-稳定阶段,在降雨和地震工况下稳定性恶化,严重的甚至可能发生失稳破坏.因此有必要进行加固防护.  相似文献   

10.
较全面地论述了所研究的滑坡体的现场工程地质条件、基本特征,并对其成因机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以此为依据,通过定量计算对该滑坡进行稳定性评价,综合判定滑坡体在天然工况和地震工况下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在暴雨不利状况下处于欠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11.
为揭示开挖和降雨对顺层岩质边坡稳定性的影响,以山西五盂高速公路顺层岩质边坡为对象,通过大型物理模型试验研究了含软弱结构面顺层岩质边坡在开挖及降雨条件下的变形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降雨条件下,含单层软弱结构面边坡主要表现为沿软弱结构面的多级牵引式滑动破坏;含双层软弱结构面顺层岩质边坡滑动破坏受降雨的诱发作用更为明显,其中软弱结构面作用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为雨水对结构面本身的软化使其强度降低从而形成滑带,另一方面为软弱结构面的存在减弱了雨水向下层岩体的入渗,导致其上覆岩体迅速饱和,强度急剧降低,上覆破碎岩体沿滑动面发生大规模的整体破坏.可见强降雨是此类边坡破坏的主要诱发因素也是重要的致灾因素.  相似文献   

12.
针对某露天矿南帮边坡在蠕动变形过程中显现出的滑体形态,在滑体东部和南部边界形态已知的情况下,采用现场测量,INSAR卫星监测确定了西部边界的地表形态;运用微震监测技术,确定出了西部边界地下滑移面,结合地表形态,得到滑体西部边界空间形态;利用三维建模技术建立了矿山主要研究区域的地质层位三维模型以及南帮滑体底部滑动面.西部边界与底部滑动面形态的确定为后续南帮边坡主滑体形态的确定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此次协同监测方案对具有类似滑坡体潜在危险的矿山边坡监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粤北山区龙怀高速公路K167公路路堑滑坡成因机理进行分析,得出该滑坡是基于区域地质构造揉皱挤压、滑体岩体破碎、滑带土全风化炭质页岩泥化、滑床强-中风化炭质页岩隔水层、路堑开挖坡脚等因素造成的滑塌。分析滑坡现状、结合地质资料、参照深孔位移监测数据确定滑体最大厚度为20 m、滑坡形态呈近似弧形及滑面位置等。在此基础上,采用GEO-Studio边坡稳定性模块SLOPE/W极限平衡法进行稳定性计算;并采用适当卸载+抗滑桩+锚索框架梁辅以排水措施治理该滑坡。通过2个雨季的考验,变形趋稳,证明该处置措施可行有效。  相似文献   

14.
刘晶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4,24(12):4876-4886
为探讨涉水滑坡受水位升降及降雨作用变形机制及稳定性影响, 以贵州平塘六硐南岸滑坡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及现场监测,分析滑坡灾害产生的地质背景和变形特征。基于非饱和渗流理论和极限平衡分析,运用有限元软件Geo-studio,计算滑坡在673~685 m水位波动和降雨作用不同工况组合下的稳定系数,得到渗流场、应力场和位移场的变化规律,探明滑坡变形迹象及破坏机制。结果表明:该滑坡累计位移曲线呈现“阶跃状”特征,变形与河流水位变化、强降雨在时间上存在对应关系;雨强增大会降低滑坡稳定性,雨停滞后一定时间稳定性恢复;水位上升和下降,分别会使坡体稳定性增加和降低,且升降速率越大,稳定性变化程度越明显;水位下降和降雨联合作用为最不利工况,正是因为2020年7—9月坡体历经2次最不利工况,导致滑坡复活并且变形加剧。研究成果可为山区河岸滑坡防灾减灾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5.
在山区基本建设中顺层边坡是常见的岩土工程问题,工程建设挖方改变了原生地质环境,扰动了应力场和原生地貌,对原有稳固岩体结构造成破坏,造成失稳或工程隐患。顺层边坡的稳定性受岩性、岩体结构、结构面位置特征、地下水等诸多因素影响,层间各项属性参数的确定和顺层推力的计算成为顺层边坡设计处治的难点。结合某条高速公路的顺层边坡处治设计及实际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相应的处治方法研究和设计。结合边坡的处治方法和高速公路的实际地质情况进行了相应的层状岩体及其中的不连续面分析,针对顺层边坡的不稳定性等因素进行了相应的处治,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垮坡组滑坡变形失稳原因及影响因素,结合已有的资料和地质调查资料分析,运用构造地质学、工程地质力学、无人机、物探等手段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从整个地质环境来看该斜坡体已经具备了滑坡的地质条件;连续几天的强降雨增加了滑坡体自重,极大降低了滑坡的稳定性,降雨是促使滑坡滑动的主要外在因素;在连续强降雨情况(达到饱水工况下)失稳,其变形破坏模式为压致-拉裂型。  相似文献   

17.
通过野外调研和搜集现有资料,系统地分析了巴中市南江县九义校滑坡的地质环境和滑坡特征。根据坡体的结构及形态特征研究了滑坡的形成机制,判定九义校滑坡为牵引式土质滑坡,破坏模式为蠕滑拉裂。最后分析各工况的影响因素,并运用传递系数法进行滑坡稳定性验算,得出稳定性计算成果,内聚力c值和内摩擦角φ值的变化对安全系数K的影响。经过稳定性分析计算说明,该滑坡在天然工况下整体稳定性较好,在暴雨下处于欠稳定状态,易产生整体滑动,说明降雨无疑对滑坡的形成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防止雨季期间雨水下渗降低坡体稳定性,造成滑坡土体失稳或局部溜滑变形破坏,威胁危险区内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建议尽快开展该地质灾害体的工程防治。  相似文献   

18.
某水库溢洪道边坡变形破坏特征及治理对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边坡变形特征的分析,研究了由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炭质页岩互层组成的斜向坡高边坡的变形破坏模式,基于模式分析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治理措施.在工程地质条件分析的基础上,通过不同部位裂缝、岩体松弛及层间错动现象的分析,认为边坡的变形受层间错动带及陡倾坡外卸荷裂隙控制作用明显,边坡中上部沿层间错动带产生拉应力及剪应力集中,边坡下部软岩产生压缩变形,引起块体向坡外及岩层倾向方向的变形,并通过层面和卸荷裂隙向上传递变形,其变形破坏模式表现为阶梯状蠕滑-拉裂变形.由于边坡下游侧为强风化强卸荷带碎裂结构岩体,存在多条软弱夹层,可产生多处潜在剪出口,因此边坡的治理以削方减载为主,并通过预应力锚索框架控制层间软弱夹层的变形.  相似文献   

19.
受控于软弱结构面的矿山软岩边坡稳定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决沉积岩体露天开采时的边坡稳定问题,根据岩体中软弱结构面的力学特性,分析总结了受软弱结构面控制的矿山软岩边坡稳定性的研究方法。探究了受控于软弱结构面的边坡的滑坡模式、计算方法以及强度指标的选取原则。对伊敏煤电公司露天矿南帮边坡稳定情况进行了实例分析,变形区边坡稳定性主要受四个泥岩弱层控制,采取内排压脚等控制开采的方法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20.
刘震涛  邵鹏  尚彦军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0,20(25):10190-10197
与一般圈椅状倾向直线式滑坡形态不同,受断层控制滑坡呈侧缘结构差异明显的平面旋扭式滑移,难以划出连续滑面且向临空面单向变形量不突出,给边坡破坏模式判识和稳定性分析带来困难。以梅州市大埔韩江高陂水利枢纽尾水渠右岸边坡为例,据工程地质勘察和变形监测数据,分析该风化花岗岩边坡地质结构特征及不同开挖阶段监测点位移,发现2019年 2月24日该边坡出现裂缝以来滑动受构造控制:断裂控制后缘拉裂缝、节理密集带控制东侧缘沟谷、与斑状花岗岩伴生的辉绿岩脉控制西边界。断层与岩脉联合控制边坡发生顺时针右旋滑移破坏:滑体东边界上拉下压,上部拉剪使厚重挡墙破坏,上部压剪和下部扩容使边缘裂缝近直立且光滑平直,平面上呈右列式断续分布,在公路内侧和下部坡脚出现集中线状排泄泥流;西边界上压下拉,内侧界限不明显,公路内侧坡厚重钢筋砼挡墙拉剪破坏。整个斜坡和沟谷呈“S”形地貌形态,说明历史上曾发生过此类侧旋滑移而使坡体倾角异常变缓、滑体堆积物变密实。基于上述科学认识采取封闭中部公路、裂缝覆盖充填、补充边坡地质勘探、加强变形体监测、滑体中上部快速削方卸载等抢险措施;随后采取保护西缘辉绿岩脉之下起抗剪支撑作用的块状斑状花岗岩体、减少西侧缘坡脚开挖范围并及早回填砼挡土墙、滑坡前缘从两边向中间(西侧剪出口)合拢而逐步加固的跳槽式开挖等加固处理措施,取得预期效果,保证了坡脚尾水渠挡土墙下挖期间施工安全,为工程按期完工赢得时间。变形监测结果显示该边坡总体变形已趋稳定。多方论证后该路段2019年7月20日开始通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