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聚脂膜衬底上的类金刚石薄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X光电子能谱和硬度分析测试表明:利用MEVVA离子注入机在聚脂膜(PET)表面注入或沉积C,可形成类金刚石(DLC)薄膜.根据C1s XPS谱可直接计算出DLC中sp3键所占比例.沉积法生长的DLC中sp3键所占比例明显高于注入法.与衬底PET相比,表面薄膜硬度提高了1个量级,大大改善了PET的性质.对DLC膜中的碳氧化合物污染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为了提高镁合金的表面硬度和耐蚀性,采用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沉积技术在AZ31镁合金表面制备含氟DLC膜。研究了氟掺杂量对含氟DLC薄膜表面形貌、耐腐蚀性、疏水性和sp2键含量的影响,并探讨了相应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氟掺杂对AZ31镁合金表面DLC膜的组织和性能有显著影响。随着四氟化碳沉积时间增加,类金刚石薄膜的粗糙度减小,表面光滑;薄膜中的sp2杂化键逐渐增多;类金刚石薄膜的疏水性先增大后减小;当四氟化碳沉积时间为40 min时,类金刚石薄膜表现出优异的耐人体体液腐蚀特性。  相似文献   

3.
将无铬化学转化新工艺与射频等离子化学气相沉积(PECVD)技术相结合,先在镁合金表面生成一层多孔结构、附着力高的化学转化膜作为过渡层,再采用PECVD技术低温沉积一层硅掺杂类金刚石(Si-DLC)薄膜复合涂层。扫描电子显微镜和拉曼光谱图分析证实,获得的薄膜由sp2和sp3键杂化的碳硅氢化合物呈层状堆积而成,薄膜均匀、平整致密;制备的薄膜为典型的类金刚石结构。原子力显微镜直观地观察到,掺杂硅的类金刚石薄膜比未掺杂的平整致密。当硅含量达到20%时,得到的DLC薄膜最为平整致密,无铬化学转化膜层均被含硅的DLC薄膜覆盖。性能测试实验表明,将化学转化膜作为中间过渡层并采用PECVD沉积含硅的DLC薄膜明显提高了镁合金基体与其的结合强度,同时也大幅度提高了镁合金的耐磨、耐高温和耐蚀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选C2分子和Ar离子作为沉积源和辅助沉积粒子,采用分子动力学(MD)方法在Si(111)面上模拟研究了离子束辅助沉积(IBAD)类金刚石(DLC)膜的物理过程.重点讨论了C2分子和Ar离子的入射能量及到达比(Ar/C)对平均密度和sp^3键含量的影响,并与Si(001)-(2×1)表面生长类金刚石膜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到达比和入射能的改变,对薄膜结构的影响不同;Si(111)面上生长类金刚石膜,薄膜在衬底的附着力更强.  相似文献   

5.
利用付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仪和X射线激发的CKLL俄歇电子谱的一次微分表征了类金刚石(DLC)膜的微结构。指出在高离子轰击能量和低CH_4压强下,射频等离子体沉积所制得的DLC膜具有好的热稳定性,膜内主要以sp~3 C-C键为主,折射率(红外)、光学带隙几乎为常数。  相似文献   

6.
采用等离子体源离子注入(PSII)技术在9Cr18基体上制备类金刚石碳膜(DLC)多层膜,比较了该多层膜与N注入层对基体微动磨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注入N后,改性层内形成了CrN、Cr2N和Fe3N等氮化物相;PSII技术能够提高9Cr18不锈钢的抗微动磨损性能,实验所制备的DLC多层膜比N注入层具有更好的抗微动磨损性.这与最外层DLC膜的高硬度和低摩擦系数有关.  相似文献   

7.
用导电原子力显微镜(AFM)针对宏观上绝缘,微观上由导电相sp^2和绝缘相sp^3混合的类金刚石(DLC)膜,进行表面改性的研究,尤其观察DLC膜表面施加电压前后形貌变化。实验表明,当直流电压加在针尖上,DLC膜形貌未发生变化,而电压施加在样品表面则出现明显纳米加工凹坑。解释了凹坑的“蝴蝶坑”形成原因;对DLC膜力电耦合实验表明,在一定临界压力之下,随针尖对样品作用力的加大,凹坑的深度随之增加。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微机电系统(MEMS)中存在的黏附问题,对引起黏附的原因和如何解决黏附问题进行了分析.采用牺牲层腐蚀技术在多晶硅悬臂梁下表面制备类金刚石(DLC)膜,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表征未发生黏附的悬臂梁最长长度.发现村底上有DLC膜时,未发生黏附的悬臂梁最长长度平均约为145μm;而无DLC膜时,平均不到80μm.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FM)测得DLC膜表面的黏附力在7nN左右,而硅衬底表面的黏附力大约为20nN.实验结果表明DLC膜降低了悬臂梁与衬底之间的毛细引力和固体间黏附力,减轻了多晶硅悬臂梁的黏附.  相似文献   

9.
CVD法TiO2薄膜的制备条件及光学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四异丙醇钛为钛源物质,采用常压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了TiO2膜,并对其光学性质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沉积条件是影响TiO2膜的沉积率和光学性质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TiN-Ti-DLC等多层复合膜的摩擦学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一台УВНИПА-1型双激发源等离子弧薄膜沉积装置上制取TiN-Ti-DLC、及其含有软金属Cu或PTFE覆盖膜的多层复合涂层。摩擦磨损试验在一台球-盘滑动磨损试验机上进行。结果表明,以TiN和DLC膜为主体的多层复合涂层具有较高的摩擦学特性,过渡金属钛层、软金属和聚四氟乙烯覆盖层可以降低摩擦系数33%-50%,对磨擦表面磨损减少90%。  相似文献   

11.
浅谈水源热泵技术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及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详细地描述了水源热泵的特点并介绍了国内外关于地源应用的基本情况和中国目前水源热泵开发应用的前景和中国水源热泵推广应用中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2.
介绍一种由单片机控制的新型热冗余UPS,实现了UPS在(N+1)工作方式时多个输出单元的同步控制方案,并给出高频SPWM波形的生成方法及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13.
本文简单介绍了离子光学和离子透镜,阐述强流离子源四电极引出系统,分析了离子源引出系统的离子光学和离子透镜.利用离子透镜原理强流离子源离子束的发散与汇聚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网络拓扑的仿真与协议分析是网络研究领域的一种重要方法和手段.分析了Ad Hoc网络的特点和体系结构,详细介绍Ad Hoc网络以及它的3个协议(AODV:Ad HOC on Demand Distance Vector,DSDV:Destination Sequenced Distance Vector,DSR:Dynamic Source Routing),并从网络仿真目标、仿真方案设计、仿真环境设定、OTcl脚本编写等方面分析了移动Ad Hoc网络仿真的过程和方法,最后利用仿真软件NS2对这3个协议进行了仿真,生成了相应的仿真运行图和参数对照图表,并从数据包成功接收率和端到端的时延2个方面对仿真结果进行了分析.通过网络仿真和对仿真结果的分析、比较,可以从中得出:在运动场景不剧烈的情况下,可以选用路由协议DSR,此时它的丢包率和端到端时延都较低;而在运动场景剧烈的情况下,则可以选用路由协议AODV,它综合了DSR和DSDV协议的优点,数据包成功接收率很高.且端到端时延较低.  相似文献   

15.
O penC V是开发的C源码,基于Intel处理器指令集开发的优化代码,具有统一的结构、功能定义、强大的矩阵计算能力以及方便灵活的接口等特点,实现了实时的图像处理和计算机视觉方面的通用算法。O penC V包括C V模块、C VAU X模块、C X C O R E模块、M L模块和H IG H G U I模块,有间接存取、直接存取和带指针直接存取三种存取方式。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一种基于改进型谐波检测方法的并联型有源滤波器的闭环控制方案.该改进型检测方法用积分、延时和增益环节代替传统ip,iq检测方式中的低通滤波器,检测延时可减少到1/6个电源周期,同时这种方法可以推广到单相、三相四线电路和三相不平衡负载的场合中.采用三角载波方法进行电流闭环跟踪,主电路器件开关频率固定且补偿电流准确跟踪指令电流.基于能量平衡原理并借助检测环节实现了逆变器直流侧电压的闭环控制.仿真结果验证了该控制方案的正确性,采用该方案后,电源电流得到有效改善.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Adhoc按需距离矢量路由协议(AODV)和动态资源路由预留协议(DSR)的概念.在已有的无线路由AODV协议的基础上,通过利用记录DSR路由请求信息中的跳数等参数信息来对路径选择进行优化,最后确定实际数据传输的路径,通过优化网络路由可以适应拓扑结构的动态变化.并经过对该协议改进前后的某些性能和参数标准进行比较和分析.  相似文献   

18.
中子散射技术及中国散裂中子源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中子散射的特点和它的优越性以及散裂中子源的基本原理、发展状况和多学科的应用优势,介绍了中国散裂中子源的总体目标、总体方案、先进性及建成后的国际地位.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H.263 视频在Rayleigh衰减无线信道中传输的信源/信道码率分配策略,目标是确定出前向纠错码(FEC)的最优编码速率,减小视频解码失真.对二阶Markov无线信道模型中符号级RS(n,k)编码残余分组出错率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种估算解码失真的解析方法,并根据失真结果探讨了一种最优FEC编码速率策略.实验结果表明,残余分组出错率和解码失真的分析是合理的,最优FEC码率分配策略提高了无线视频传输质量.  相似文献   

20.
基于Rete算法的JAVA规则引擎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在软件应用中若能抽取出规则,可以使软件实体更灵活,规则引擎使得这成为可能。其算法Rete也逐渐发展成为了一种最重要的主流算法。先着重叙述了规则引擎的原理及其JAVA API,其次阐述了Rete算法,最后简单介绍了Jess与开源项目产品Droo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