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芬 《科学通报》1985,30(8):614-614
1979年荷兰学者Verkleij等首次报道类脂脂质体膜上能出现类脂颗粒。这种类脂颗粒可能与生物膜上非双层类脂结构有关。近几年来不少实验表明,无论人工合成或从天然膜上抽提的磷脂酰乙醇胺(PE)形成脂质体后,在其相变温度以上用冰冻断裂电子显微镜技术可观察到类脂颗粒。这种类脂颗粒是膜上类脂从双分子层结构向六角形(H_Ⅱ)结构转变的中间形态,麻醉药及某些多肽抗菌素可影响类脂分子形成类脂颗粒。我们曾报道山莨菪碱能增加磷脂脂质体的流动性。本文用冰冻断裂电子显微镜技术研究山莨菪碱对卵黄磷脂酰乙醇胺脂质体形成类脂颗粒的影响,结果表明山莨菪碱在室温就可促进磷脂酰乙醇胺脂质体形成类脂颗粒。  相似文献   

2.
黄芬 《科学通报》1986,31(7):542-542
采用31p-NMR及冰冻断裂电镜技术我们曾报道了山莨菪碱能促使卵黄磷脂酰乙醇胺(PE)脂质体形成六角形Ⅱ结构及类脂颗粒。本文将山莨菪碱加至心磷脂脂质体后观察对其多形性的影响。冰冻断裂电镜技术结果表明,山莨菪碱可促使心磷脂脂质体在室温时形成类脂颗粒,在pH 8.8时,山莨菪碱还可使心磷脂脂质体形成管型,即六角形Ⅱ结构,这种现象与心磷脂脂质体加入Ca~(2+)后的作用有些相似,文中对此现象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3.
交插结构可能是生物膜系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结构,它可能在膜中构成几个结构域(domain)来调节膜脂的流动性、通透性等物理性质,也可能通过改变结合于交插脂双层的膜蛋白的结构来行使生理功能。许多药物可以诱导非交插脂双层形成交插结构,例如可卡因和pindolol诱导磷脂酰胆碱、山莨菪诱导磷脂酰甘油形成交插脂双层结构。阿托品是与山莨菪碱同族的生物碱,是一种抗胆碱药物,它具有抑制腺体分泌、扩大瞳孔、解除胃肠和支气管平滑肌痉挛、解救有机磷中毒等功能。本文利用差式扫描量热(DSC)和荧光标记法研究了阿托品对二棕榈酰磷脂酰甘油(DPPG)的作用,证明阿托品可诱导DPPG脂质体形成交插结构。  相似文献   

4.
陈建文   《科学通报》1996,41(23):2178-2181
山莨菪碱作为中药已广泛应用于国内的临床,关于它的作用机理,我们曾作过多次探讨,已经证明它能特异地与酸性磷脂结合,并能增加脂质体对Ca~(2+)的通透性,山莨菪碱能抑制肌质网Ca~(2+)-ATP酶和兔肾(Na~+-K~+)-ATP酶的活性,并能诱导心磷脂呈非双层结构。上述研究为揭示山莨菪碱的作用机理提供了十分有力的论据。最近,我们采用荧光偏振法和差示扫描量热法(DSC)首次报道山莨菪碱诱导酸性磷脂二棕榈酰磷脂酰甘油(DPPG)呈交插  相似文献   

5.
Mg~(2+)影响磷脂流动性的激光拉曼光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福愉 《科学通报》1985,30(11):865-865
前曾报道Mg~(2 )对猪心线粒体H~ -ATP酶及细胞色素氧化酶在脂质体重组中的影响,提出Mg~(2 )很可能是通过影响膜脂流动性来影响酶的构象,从而呈现较高的酶活性。本文利用拉曼光谱进一步研究了Mg~(2 )对磷脂流动性的影响,比较了它对两种磷脂: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DPPC),和双棕榈酰磷脂酸(DPPA)分散体的物理状态的影响,两者所含的脂肪  相似文献   

6.
方一非 《科学通报》1986,31(17):1338-1338
脂质体已被广泛地应用于生物膜的模拟研究。为了提高脂质体的结构稳定性,八十年代出现了聚合型的脂质体。这类脂质体实质上是聚合物微囊,它们结构稳定,但脂质体膜的流动性大大降低,而膜的流动性是生物膜的基本特征。Kurihara与Fendler于l983年发现,用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与H_2C=CHC_6H_4NHCO(CH_2)_(16)N~+(C_(16)H_(33))(CH_3)_2Br~-在超声作用下制成脂质体后再使后者的不饱和键聚合,可以制得结构比较稳定而且脂质体膜具有流动性的磷脂——聚合物型脂质体。他们所用的具有聚合官能基的磷脂类似物的合成很麻烦。Fang与  相似文献   

7.
黄芬 《科学通报》1985,30(14):1107-1107
生物膜上类脂分子具有适应多种相的能力,膜类脂除主要形成脂双层结构外,在一定条件下,还能形成非双层类脂结构,其中包括六角形(H_(11))结构,这种现象称为膜类脂的多形性。这种六角形结构(H_(11))与生物膜的某些生理功能有关,如细胞融合、跨膜运送等等。影响生物膜上类脂分子从脂双层转变为六角形(H_(11))结构的因素很多,如温度、类脂组成、pH、二价阳离子以及药物等。本文用~(31)P-NMR(核磁共振波谱)技术,研究中药有效成份山莨菪碱对卵黄磷脂酰乙醇胺形成六角形(H_(11))的影响,山莨菪碱可促进卵黄磷脂酰乙醇胺脂质体从脂双层向六角形(H_(11))结构转变。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气功外气对于生物膜的作用,作为第一步,我们利用示差扫描量热技术(DSC)研究了外气对于DPPC(Dipalmitoyl phosphatidic choline)脂质体(人工膜)相行为的影响,在1987年春进行了以下的实验。材料 DPPC为美国Sigma公司产品,1090 B型热分析仪为美国Du Pont公司产品,  相似文献   

9.
谢静平 《科学通报》1988,33(10):783-783
山莨菪碱是莨菪类植物中提取分离的新药,过去结果表明,药物能降低磷脂膜的有序度,诱发磷脂酰乙醇胺及一些带电荷磷脂形成非脂双层的H_(11)结构。此外,还对大鼠突触膜上多种ATP酶产生抑制作用。生理实验业已表明,山莨菪碱作用于神经系统主要抑制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释放及与其受体的结合,而乙酰胆碱的释放主要是由神经元内Ca~(2+)来调节的,为此,本文以注射法制备的单层脂质体为模型,研究山莨菪碱对中性磷脂二棕榈酰磷  相似文献   

10.
钆对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脂质体相变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新民 《科学通报》1991,36(22):1711-1711
随着稀土在农业、药物等方面的应用日益广泛,特别是钆的二乙三胺五乙酸配合物(Gd-DTPA)已被临床应用于核磁共振成像的造影剂等,因此研究稀土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机理,已成为当前极感兴趣的课题,虽然有关稀土的宏观毒理学已有不少报道,但是研究稀土对生物膜的影响报道很少,钆对生物膜的作用尚未见报道,稀土离子和钙离子在体内的竞争亦是人们关心的问题,本文采用差示扫描量热(DSC)、激光拉曼技术研究了钆离子及Gd-DTPA等对人工膜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DPPC)脂质体相变性质的影响,并观察了Gd~(3+)对人工膜上结合钙的取代作用。  相似文献   

11.
山莨菪碱与磷脂脂质体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苏民 《科学通报》1983,28(14):878-878
生物膜主要是以类脂双分子层为基本骨架并与蛋白质分子相结合而组成的。一般认为药物首先必须通过或作用于细胞膜而对细胞发生作用。通常药物是以静电力、氢键和疏水作用等与生物膜相互作用、从而影响膜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生理功能。山茛菪碱与樟柳碱是我国首先自茛菪类植物中分离、提纯并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新药。研究药物对膜作用的分子机理十分重要。前文报道了四种茛菪类药物对中性磷脂DPPC脂质体流动性的影响。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12.
金属离子对鞘磷脂脂双层极性头构象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袁春波 《科学通报》1994,39(16):1482-1482
稀土毒理学以及稀土离子作为钙离子的探针的研究受到普遍关注,人们对稀土离子的生物化学性质进行了广泛研究.作者曾报到了金属离子对DPPC脂质体的极性头构象的影响.鞘磷脂是神经组织细胞膜的重要磷脂组分,和DPPC有相似的极性头.本文利用核磁共振结合Raman光谱研究了金属离子对鞘磷脂脂双层的极性头构象的影响.1 材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654-2(山莨菪碱anisodamine)是我国合成的一个阿托品类药物.其作用机理未完全阐明,国内大多数临床及基础工作者认为其抗休克机理主要通过扩张小血管.但有报道认为抗休克机理主要不是扩张血管,而在于保护休克时的小肠.  相似文献   

14.
王苏民 《科学通报》1983,28(1):60-60
莨菪类植物在《本草纲目》中早有记载,在我国分布较广。山莨菪碱、樟柳碱、东莨菪碱、阿托品等均属莨菪类药物,其中山茛菪碱和樟柳碱是我国首先从这类植物中分离出来并应用于临床的新药。这类药物对胆碱能(cholinergic)神经功能有抑制作用,能改善微循环,治疗中  相似文献   

15.
孙永泰 《科学通报》1985,30(17):1341-1341
山莨菪碱是我国首先自莨菪类植物分离、提纯并应用于临床的新药,它对胆碱能神经功能有抑制作用,能改善微循环,治疗中毒性休克。它的药理作用目前正在进一步研究。一般认为,药物作用的途径必须通过细胞膜进而对细胞发生作用。研究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常用脂质体作为模型。因此,研究山莨菪碱和脂质体的相互作用,将有助于了解药物作用于生物膜的分子机理。拉曼光谱可以得到分子振动的详细信息。同时,它是检测膜脂相变和环境微扰的  相似文献   

16.
张清刚 《科学通报》1987,32(21):1660-1660
我们曾经用马来酰亚胺自旋标记物研究了刀豆球蛋白A(Concanavalin A,简称Con A)对小鼠腹水肝癌细胞膜糖蛋白构象变化的影响,发现Con A与膜受体交联,可以迅速诱导膜糖蛋白构象变化或物理重排。我们还研究了Con A对膜类脂流动性的影响以及膜受体蛋白与相邻类脂(界面脂)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些结果对阐明Con A外源信息如何导入癌  相似文献   

17.
沈子威 《科学通报》1991,36(5):375-375
脂质体作为一种新的基因和药物载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为使脂质体能携带其包裹物有效地到达靶细胞或靶组织,近年来出现了免疫脂质体(Immune liposome).Huang等利用脂肪酸的N-烃基琥珀酰亚脂肪成功地实现了脂肪酸与抗体IgG的偶联,制成了针  相似文献   

18.
黄有国 《科学通报》1982,27(21):1332-1332
我们前曾报道,当用胆酸盐透析法将猪心线粒体H~ -ATP酶在脂质体重建时,如果透析液中加入一定量的Mg~(2 ),能明显地提高重建酶的活力,且实验的重复率较好。并且提出,Mg~(2 )的作用可能是通过影响磷脂的流动性使重建酶具有合适的构象,从而呈现较高的酶活性。最近的研究表明,透析介质中一定量的Mg~(2 )的存在,对于嵌有H~ -ATP酶的脂质体  相似文献   

19.
杨玲  苏维埃 《科学通报》1999,44(5):513-517
水稻干胚的游离甾醇使总极性脂及磷脂酰甘油的相变温度下降、相变范围增宽,在相变温度以上降低流动性,在相变温度以下增大流动性,当游离甾醇含量达到50%时可完全消除室温下相变温度。游离甾醇同样降低极性脂的其他主要组分在0℃以上的流动性。这些结果证实了游离甾醇可调节膜流动性。  相似文献   

20.
运用酶学方法通过氧电极极谱、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薄层色谱技术和方法探讨了磷脂酶D处理对类囊体膜生理功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 磷脂酶D处理导致类囊体膜中惟一的磷脂——磷脂酰甘油(PG)发生降解, 并产生新的磷脂——磷脂酸(PA). 磷脂酰甘油向磷脂酸的转换导致类囊体膜中光系统Ⅱ(PSⅡ)电子传递活性的增加, 并使类囊体膜产生解偶联效应. 结果说明PG极性基团在维持类囊体膜的正常生理功能方面具有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