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赵启光 《科技信息》2008,(21):323-323
黄河下游自1986年以来,出现了历史上少见的枯水行河。黄河口20年来由于连续中小枯水系列引起河床逐年淤积抬高,主河槽萎缩,河道行洪能力降低,形成了“槽高、滩低、堤根洼”的二级悬河,对防洪的影响甚大。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黄河口河道变化对防洪的诸多不利影响,同时,对改善河道现状,进行河道整治及防洪抢险等方面的措施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以城市化区域典型生态防洪策略为研究对象,利用MIKE11建立研究区模型,分析传统城市护岸及生态护岸的防洪效果,并将人工湿地与城市生态河道相结合,研究人工湿地不同面积和布设位置的减灾效果.结果表明,将传统硬质护坡改为植被护坡,提高了河道的生态性,但不利于河道的行洪排涝;将人工湿地布设于河道上后,河道最高水位下降,有利于河道的防洪减灾;将人工湿地布设于河道下游时防洪效果最显著,既满足了河道的生态需求,也保障了河道的行洪能力.  相似文献   

3.
孙妍  齐海龙  郝萌 《科技信息》2009,(27):330-330
沁河下游河槽萎缩,排洪能力降低,且防洪工程标准偏低。结合沁河下游实际情况,从堤防、险工中存在的隐患,河势缺乏有效控制等方面分析了防洪存在的风险,提出一些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4.
根据新沂河、淮沭新河等河道的洪水资料,对新沂河行洪能力的阶段变化、淮沭新河的分淮入沂洪水对新沂河行洪的影响、新沂河行洪能力的下降对骆马湖防洪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其成果对沂沭泗的防洪调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实施洪水资源化策略,为黄河下游增水冲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为黄河下游增水的新途径黄河下游河道从小浪底至河口全长约850km。由于逐年累月严重的泥沙淤积,河床不断升高,迫使不断加高两岸河堤。如今河道滩面普遍高出背河地面4~6m,部分区段超过10m。黄河下游是水少沙多的“地上悬河”,也是处于封闭状态的“孤河”。人们担心它因断流而沦为内陆河,同时也担心它的河堤被冲决而造成不堪设想的洪灾。黄河下游自1986年以来的水沙过程变异与河道严重淤积的状况应引起更多的关注。这种状态导致下游河道萎缩,行洪能力大幅度降低,出现了“小水大灾”的严峻局面。为不使下游河床继续抬高,就必须减少淤积,也…  相似文献   

6.
新建铁路石济客运专线位于华北平原中部,其山东段跨越河流众多,为减轻由于建桥后上游水位壅高、水流流势变化、局部流速加大及挑流对桥梁上、下游两岸的影响,保证河道的行洪安全和铁路客运专线的运输安全,现状河道受到影响,需采取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7.
张新志 《科技信息》2013,(25):468-468
<正>赵王河作为徒骇河的一条重要支流河道,流域面积692.5平方公里,流经聊城市阳谷县和东昌府区的13个乡镇(办事处)。目前,赵王河下游(位山三干渠至徒骇河)段河道存在淤积严重、堤防缺失、沿线建筑物老化等问题,致使河道排涝行洪能力大大降低。近年来该段河道区域内工农业生产发展迅速,与其所承担的任务远不适应,一旦发生洪涝灾害,后果不堪设想,亟待对该段河道进行治理,以提高防御洪涝灾害能力、减轻洪涝灾害损失、保障区域经济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8.
更正     
沁河是黄河重要支流之一,有“小黄河”之称;下游河道内有储量丰富质地优良的砂石资源,是流域内市县基本建设建筑材料重要的砂石来源地。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飞速发展,建筑砂石需用量大增,人们在经济利益驱使下,无视自然环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破坏了沁河的生态平衡,出现了滥采乱挖的现象。采砂对河道的影响:降低了主槽高程,减少了洪水漫滩的机率;影响河势的稳定。河道采砂存在的问题:管理单位执法力度不够;不按规划开采;无证作业。建议:提高思想认识;严格审批手续;加强作业管理:合理利用河砂。  相似文献   

9.
为分析在滩地种植防浪林对河道行洪能力的不利影响,以嫩江干流东阳堤段为例,通过在MIKE21 FM模型中对防浪林进行结构物概化构建数值模型,选取堤前水位、断面水位和断面流速作为输出,比较有、无防浪林时输出位置的水位和流速,定量计算现状防浪林和优选布局条件下设计防浪林种植对河道行洪的影响。结果表明,防浪林的种植会对行洪水位和流速产生影响,且林带越宽、滩地水深越大,防浪林对河道行洪的影响越大;现状防浪林和设计防浪林对研究区河道行洪水位和流速的影响均很微小,对河道行洪不构成威胁。  相似文献   

10.
2002-2008年黄河成功地进行了8次调水调沙,经过运行黄河下游河道主河槽河底高程平均下降约1米,最小行洪能力已由1800m3/s提高到3800m3/s。实践证明,黄河调水调沙起到了卓为显著的成效,调水调沙作为处理黄河泥沙、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措施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1.
基于GIS与DEM技术,构建基于Holtan产流的分布式水文模型(Grid-Holtan模型)。模型以栅格为计算单元,栅格产流采用基于Holtan下渗方法的超渗产流计算,坡面汇流和河道汇流均采用逐栅格的一维扩散波水流演算模型模拟。将Grid-Holtan模型、陕北模型与新安江模型应用于半干旱的沁河孔家坡流域。结果表明,Grid-Holtan模型、陕北模型的模拟效果好于新安江模型,GridHoltan模型洪峰模拟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2.
在沁河干流上建设张峰水库后,将会对下游地区产生一定的影响。文章通过大量的资料分析,定量分析了建库后对下游洪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基于长期的水质监测数据,应用单项污染指数法和综合污染指数法,对沁河晋城段的枯水期、丰水期、平水期水质进行了评价,得出了各断面河流监测项目所属的地表水环境质量级别。结果显示,除润城断面的氨氮和总氮出现超标状况,满足不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水体功能要求外,其他监测断面的所有监测因子都能满足相应的水体功能要求。总体来看,须对沁河晋城段中的氨氮等污染物加以严格控制。该水质评价为晋城市地表水资源的科学管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张峰水库库区泥沙淤积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沁河流域飞岭站和润城站的历年实测资料,用一雏非恒定非饱和输沙模型,对张峰水库库区泥沙淤积进行了预测,并对水库干流和支流的淤积形态进行了判别,测算出多年水库的淤积量,以及多年校核洪水位下的总库容损失。  相似文献   

15.
应用引入加权叠加的灰色关联模型,对沁河晋城段的2007年枯水期、平水期、丰水期水质进行评价,得出各断面不同时期河流水质所属的环境质量级别,为晋城市地表水资源的科学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简要介绍了沁河流域的概况,根据2007年度的水质监测成果,对沁河山西段进行了水质现状评价及污染分析,并提出了保护沁河水质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基于河道洪水演算原理,建立符合河流水力特性及其变化规律的流量和水位演算模型,利用实测洪水和防洪堤资料进行洪水演算,经洪水水文要素变化变化规律及其合理性的综合分析,确定防洪堤对洪水的归槽影响。应用实例的多方案演算成果表明:保护区滞洪容积占次洪水总量最大比重为9.50%的浔江防洪堤对西江中下游洪水过程的归槽影响大于对洪峰的归槽影响,而且洪水类型和干支流组合不同,影响程度也不相同:对流量过程、洪峰流量影响的最大归槽流量、最大归槽流量比重为36 200 m3/s、9.50%,2 600 m3/s、5.78%,对水位过程、洪峰水位影响的最大水位变幅为0.58 m、0.21 m;洪水归槽并未显著改变西江中下游洪水特性,干支流洪水遭遇、区间降雨和雨洪重叠仍然是形成西江中下游大洪水的主要因素;多方案演算成果相互参证,可减少误差、提高成果精度。大江大河洪水频繁并非归槽影响的结果,应结合气候和土地利用及覆被变化对水文循环影响的研究,探索流域变化环境下的洪水形成机理和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18.
中国洪水灾害危险程度空间分布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前期中国洪水灾害危险程度区划的基础上,叠加全国GDP密度分布图重新聚类制作出中国洪水危险程度区划图,并将区划由原来的八级改成五级,通过前后两种结果的比较,说明区划时考虑GDP更合理.对区划结果按流域进行了洪水灾害危险程度的空间分布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洪水灾害危险最大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七大流域,尤其是这些流域的中下游平原区.根据中国水灾年表和前人的分析结果两种方法对结果进行了检验,证明本区划结果基本合理.  相似文献   

19.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作为共商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平台,是亚洲乃至全世界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但也是洪水灾害高风险区,洪水灾害常给域内多个国家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和人口伤亡。由于区域内各国水利基础设施投入差异较大、各国防洪减灾意识与经验参差不齐等因素,亟需完善区域洪水灾害防治合作机制,协调上中下游国家共同治理洪水灾害。回顾了澜湄流域洪水灾害防治合作进展——湄公河下游4国合作起步阶段、湄公河下游4国合作初步发展、中国积极参与转向引领的全流域合作阶段;针对域内国家在联合防洪合作工作中的差异,提出对策建议和展望,旨在完善覆盖全流域、协调域内国家多层级不同利益诉求的合作机制,有效应对洪水灾害风险,助力实现流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本文依据大量实测洪水数据对乌鲁木齐河洪水的成因、类型、特征及其时空分布变化进行了讨论,分析了乌鲁木齐河的历史洪水及重现期,对不同断面的洪水进行了分析计算,提出了有关建议,其成果可用于防洪工程的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